奧推網

選單
情感

張愛玲《第二爐香》:人活著,拼的是鈍感力

書中說:“一個覺得比死還要難受的人,對於隨便誰都不負任何責任。”

有這種想法的人,大多敏感。

《第二爐香》是張愛玲的成名作之一,它講述了大學教授羅傑安白登的婚姻悲劇。

新婚之夜,夫妻倆發生了不可言說的衝突,新娘指控丈夫有禽獸行為。

雖然聽眾未曾看見羅傑如何殘暴,但愫細美麗面龐上的淚水,一雙赤腳上的道道血痕,顫抖的身體,無疑都在向世人證明她說的一切是真的。

羅傑是一個小心謹慎愛惜名譽的人,雖然懊惱,但他盡力去修補,可後來卻因為聽了別人的話功虧一簣。

聽過這樣的話:

過自己不想要的生活需要勇氣,過自己想要的生活,不僅需要勇氣,你還得有鈍感力。

讀懂《第二爐香》,我們終會明白:

人,好的可以享受,壞的也能承受,才能過好這一生。

01 麻煩發生時,不要太過敏感

羅傑教授結婚時40歲,他的新娘愫細21歲。

雖然愫細是成年人了,但在她單純的外表下卻依舊是個天真的孩子。

驚人的美貌和幼稚的語言往往令女孩子無敵,愫細很快令一向循規蹈矩的羅傑著迷。

春宵一刻值千金。新婚第一夜,羅傑迫切地想有夫妻之事。但這個舉動嚇到了愫細,在她眼裡,羅傑成了禽獸不如的人。

深夜二點,愫細跑出去了,羅傑在後面邊追邊壓著聲音喊。

愫細好像被什麼絆倒了,一轉眼就不見了。

羅傑追到那裡,怎麼也找不到人,正發呆時,兩個偷偷溜出去玩的學生走了過來。

羅傑的住宅旁邊不遠就是華南大學的男生宿舍,而羅傑是舍監。

此時,羅傑的第一反應不是問學生是否看見了愫細,而是趕緊藏到了陰影裡。

他不知道,愫細已經跑去了男生宿舍呼救。

因為太過敏感,分不清輕重,羅傑錯失了第一時間找到愫細的機會。

怕被學生看輕,羅傑還可以打電話求助岳母蜜秋兒太太,告訴她發生了什麼事。

一來澄清事實,二來多了助力找人,利遠大於弊。

可惜,羅傑不再管愫細是生是死,甚至連僕人都怕見,一個人躲起來,自顧自生氣去了。

由主動作為變成放任不管,羅傑的行為不僅顯得不盡情理,還讓別人找到了詆譭他的口實。

婚禮結束時,羅傑曾兩次問愫細:為什麼喜歡他?

愫細都重複了一句話:“滑稽的人!”

法國著名戲劇家尤涅斯庫曾經這樣說過:在我看來,喜就是悲,而人的悲劇是可笑的。

人這一生禍福相依,沒有什麼事是一定不可改變的。

如果太過敏感,調整心態用了太長的時間,勢必失去重整旗鼓的機會。

把壞事的損傷降到最小,不妨多點鈍感力。

02 認清自己,坦然面對外界的聲音

羅傑生活的那個年代,不僅規矩繁多,“性”話題更是禁區。

蜜秋兒太太早年喪夫,獨自撫養三個女兒。

她從未對女兒有過“性教育”,就連女兒們看的報紙,也要篩選過的才行。

羅傑一個人躺在床上,想不出自己哪裡不對,但聯想到愫細的姐姐靡麗笙新婚不久離婚,他終於悟出了問題所在:

愫細,他單純的妻子,太需要愛的教育了。

羅傑決定原諒愫細,帶她到夏威夷去度蜜月,補上她缺失的那一課。

兩個人正做旅行前的準備時,校長來了。

校長自然明白他無權干涉羅傑的私生活,但他有義務維護學校的名聲。

愫細夜闖男生宿舍已經在學校引起轟動,愫細清早找了校長訴苦,繼而還去了羅傑的死對頭教務主任那裡告狀。

中午,蜜秋兒太太接走了愫細。下午,幾乎整個香港的英國人都知道了這件事。

蜜月旅行泡了湯。

羅傑沒犯法,但他彷彿撞到了一張網,黏住了他,動彈不得。

“越是道貌岸然的人,私生活越是不檢點。我早覺得安白登這個人太規矩了,恐怕要發生變態心理。”

校長是他的朋友,可也無能為力。羅傑打算辭職離開香港。

有人就有社會,哪裡也不是淨土。

校長替他擔憂,中國的大學多半是教會主辦的,對羅傑這樣的人存有偏見。

在學校最後的一個月,羅傑感到學生在身後嘲笑他,同事的悄悄話總會在他出現後戛然而止。

他懷疑,人人都鄙視他、憎惡他,神經每天都繃得緊緊的。

不少人知道疑鄰盜斧的故事,疑神疑鬼不止會無中生有,還可以過度反應錯上加錯。

網上有人問:怎麼看待別人對自己的評價?

有個高贊回答這樣說:

“好聽的話別當真,難聽的話別較真。”

想想的確如此。

如果缺少了那點鈍感力,很容易被外界的聲音逼瘋。

03 認定目標,失敗了也要繼續嘗試

《圍城》中有句臺詞很經典:

結婚無需太偉大的愛情,彼此不討厭已經夠結婚的資本了。

羅傑教授的婚姻裡原本沒有多少愛情,女的圖錢,男的愛色,是在各種衡量後的合理結果。

但他們卻並沒有足夠了解彼此的內在,婚後必然因為“性”認識不同起衝突。

40歲的羅傑在香港15年了,與蜜秋兒太太不同,他有能力回香港而不願意回去,中國的生活更適合他。

他與愫細的婚姻出現了問題,才打起精神要重修共好,校長的一番話徹底打滅了他希望。

可即便是沒有了婚姻,他也沒打算離開中國。

究竟東方有什麼值得羅傑留戀的?

書中說:不是他的工作。而是這裡一成不變的生活方式不會給他任何壓力。

是的,羅傑十五年如一日用同樣的講義,講著慣熟的笑話,換個環境,他怎麼有信心活下去。

他只是一個循規蹈矩的人,愫細令他做不成他自己了。

當時的英國法律,除非一方面犯奸、瘋狂、或因罪入獄,才有解除婚約的可能性。

甩不掉,又掙不脫,羅傑這才意識到他陷進了蜜秋兒家這個泥潭。

看過一段話說:

“婚姻從來不等於避風港,更不會是一個人的救世主,婚姻是一種幸福,也是另一種麻煩。”

羅傑遇到的麻煩是不可說,又阻止不了被許多人添油加醋地說。焦慮、憤怒,他變得離群索居,總想一個人待著。

幸福從來不是在別人的嘴裡,而是要用自己的行動爭取。

04

蜜秋兒太太幾次三番打電話和託人來找羅傑,他都避開了。

就這樣,羅傑錯過了重新挽救婚姻的機會。

大文豪蘇東坡說過: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當一個人囿於自己的情緒,無論怎樣的左思右想都於事無補,這時候,莫如摒棄雜念,堅定前行。

大智若愚,鈍感力是一種生活的智慧,也是一種處世態度,一種生存技巧。

在這短暫的婚姻中,如果羅傑對外界輿論鈍感一點,在愫細的出格行為上,“心大”一點,少在乎一點,悲劇也就不會發生了。

世界上並不僅僅存在敏銳、聰慧這種才能,相比之下不為瑣事動搖的鈍感才是人們生活中最為重要的基本才能。

渡邊淳一說:“只要擁有鈍感力,不管多麼痛苦的事情,都能轉化成為對自己有利的因素,以積極進取的態度坦然地生活下去。”

很多時候,

讓我們痛苦的,是我們太過敏感的生活方式。

人和人之間,不論哪種關係都有可能發生不愉快,處理不好傷神又傷身。

一味糾結解決不了問題,不妨簡單一點,

讓自己成為一個有鈍感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