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情感

慾望是無底洞,過多的慾望就象毒品一樣,除了給我們一個無底洞

人生的苦從何處來?從過度的慾望中來。要想幸福,要想健康,要想沒有煩惱,我們就要減少慾望。

人要活著,總要有點慾望。人總要吃飯、穿衣,要呼吸,要睡覺,要生存,要工作,要有收入,要享受生活,要養家,要實現人生理想……這些都是慾望,而且是人生最基本的慾望,沒有不行。若人生沒有慾望,生命又如何萌長?我們的生命又如何產生活力?我們的人生又如何產生希望?

一、慾望不可過度

俗話說:慾壑難填。慾望是一個無底洞,過多的慾望是魔鬼。過多的慾望就象毒品一樣,除了給我們製造出幻覺外,別無其他好處。很多疾病和災禍都是慾望過度惹的禍。

那麼,什麼是過度的慾望?我的理解是:滿足人生基本生活、工作、享受、愉悅需要之外的慾望,都是過度的。

一則,有飯吃,且飲食清潔、乾淨、足夠,這是必需的慾望。若暴飲暴食,就容易傷損脾胃,導致脾胃的運化功能下降,氣血化生不足,滋生多種疾病。或貪吃美食,貪飲美酒,都屬於慾望過度;

二則,有衣穿,乾淨整潔,能隨季節調換,能保持充分的體面;有房住,不一定豪華,至少舒適,這些也是必需的慾望。若一定要穿的奢侈,一定要住的奢華,表面上看很有面子,卻不知面子是自己掙的,不是靠衣服或奢華的享受來證明的。況且過度享受會消耗自己的德行,導致自己的肉身命數難以承受,會遭遇小人妒忌和怨恨,甚至惹禍上身;

三則,人有五臟,五臟生五志,就會產生七情六慾。我們都沒有修成聖人,有些七情六慾,這本來無可厚非。若七情六慾過度,情緒和慾望容易膨脹,難以自拔,既會影響五臟的平衡,亦會招來禍端;

四則,我們要生存,要掙錢,要發展自己的事業,當然是錢越多越好。但錢要來的乾淨。《大學》明言:“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什麼意思呢?仁愛的人散財以提高自身的德行而得名,不仁的人不惜以生命為代價去聚斂財富。結果就是仁愛的人越來越健康,越來越幸福;反之,不仁的人雖然暫時得了錢,但傷了德行,最終錢財仍然會失去,同時帶來許多痛苦和疾病。

二、慾望過度的危害

在我們這個時代,很多人基本上把自己的眼光和追求都放在外在的物質上面,用外在的物質來滿足自己的慾望,滿足自己生活的需求。追求物質享受固然沒有錯,錯就錯在過度追求,把物質享受上的慾望過於擴大了。結果就是“外本內末,爭民失奪”,不是產生疾病,就是產生痛苦。

慾望不可過度,過度則影響我們的人生。人生的痛苦從何處來?從過度的慾望中來。過度的讓我們失去快樂、健康,讓我們陷入怨恨惱怒煩等負面情緒之中。慾望很膚淺,只知道追求表面的東西。慾望也很粗鄙,不知道何為生命的真諦;慾望帶給生命以痛苦,若嘗試用滿足慾望來緩解痛苦,無異於飲鴆止渴。

簡單來說,過度的慾望會影響我們的生命質量,讓我們不幸福,產生疾病,甚至毀掉我們的一生。

一則,讓我們心生痛苦

一切的痛苦都源於思想,而思想是受慾望驅動的。所以說,慾望是所有痛苦的根源。慾望是我們人生幸福的枷鎖,我們之所以不幸福,因為我們用慾望捆綁了自己。

慾望讓人心迷失;慾望讓生命遭受許多無端的痛苦;慾望不但經常遭到挫折,受辱也會成為家常便飯;慾望與苦惱是相伴而生的,慾望越大,苦惱就越大;慾望產生貪婪和嗔恨,幸福指數因此而下降……

本來我們的生命輕盈而美好,但被各種慾望給汙染,變得沉重且汙穢了。張方宇的《洞見》中有這樣的話:“慾望本身是汙濁的,其喜愛和追逐的也都是那些汙穢的東西。因為這個緣故,慾望從來不會對純淨的東西感興趣。”

二則,讓我們患病

慾望會擾動腎中所藏的相火,導致相火失位而上騰。相火發於命門,暢行三焦,寄於肝膽、心包、脾胃諸臟腑之間。相火相當於溫熱之火,此火在下,則能腐熟水谷,能溫煦周身。相火即命門之火,即人腎中真陽。若相火不位,上擾於心,導致君火不明,則五臟六腑皆失其所主,疾病遂生。

治療大病重病,一定要減少慾望。當代大儒錢穆自述,其十八世祖年三十左右,嬰衰虛之疾。遠近名醫,百藥罔效,病情日見沉重。其祖母認為,此病殆非藥石可療,久服藥,反滋他病。唯有長年靜養一途有效,要求病人獨居於別院,一日三餐請人送小門內。如此持續三年,接出,病態全消,健復如常。獨居靜養,即是減欲之法。

三則,慾望傷德

我們都知道,厚德載物。此處的“物”即包括健康、幸福、財富、家庭、事業、壽命、成功等等。所有這些,都要德行去支撐。因為德者本也。而慾望傷德,德行一傷,所有的這些都將失去。

我們都想此生幸福、健康、長壽、有錢、成就,那麼,就要以德為本,汲汲於積德。德越厚,這些就越有保障。過度的慾望傷損德行,損失的不僅是健康與幸福,更是自己的人生追求。

《莊子》說:“嗜慾深者天機淺”。如果一個人的慾望過多,他就必然缺少智慧與靈性。所謂“嗜慾深者”是指慾望過高過大,深陷慾海之中不能自拔的人。那什麼是“天機”呢?是人的智慧、悟性與靈性,引申為人的機緣與福報。一個人如果深陷慾海、貪婪無度,就會失去性命中的靈性、悟性與智慧,錯過人生中許多好的機緣與福報。

綜上所述,不能安於自身,這是所有慾望的起源。所以說寡慾有益於健康。為什麼呢?

其一,慾望是向外的,而智慧在內,凡是向外而求,都是沒有智慧的表現;其二,慾望對人而言是精氣神的洩漏,人因為慾望而變得虛弱;其三,慾望給我們的最大錯覺是:我們以為可以透過慾望來得到滿足,事實上慾望只能讓我們帶來焦慮。

三、擺脫慾望的辦法

人生凡事都要適度,尤其是慾望,絕不可過度。過度的慾望會讓我們原本純淨的靈魂、平靜的心境變得躁動,當躁動無法控制時就會變成衝動,而衝動會讓我們從福轉禍,給我們人生帶來疾病和災難。所以,我們一定要減少慾望。如何做呢?以下提出幾個觀點。

一則,用智慧來減欲

慾望與智慧是相對的。慾望是火熱的,智慧是清爽的;慾望是外求的,智慧則是向內的;慾望是暴躁的,智慧則是安和的;慾望是熱情,智慧是冷靜;慾望讓人迷失,智慧則讓人清醒;慾望是狹隘的,智慧則是寬廣的;慾望是心中癢,智慧是心中安;慾望易生怨恨惱怒煩,智慧讓人除卻貪嗔痴。

所以說,慾望當少,智慧當多。要想擺脫慾望,就要生出智慧。

修心正心,生出智慧,就能減少慾望。人之所以痛苦,所以患病,所以不快樂,源於慾望太多。只有當智慧生長起來,才能看清慾望的愚蠢、荒謬以及它所帶來的痛苦和疾病。當智慧越來越足時,對慾望也就看得越來越清晰,越來越透徹了。繼續提升心性到某個程度,慾望自己就脫落了。

慾望是如何生出來的?慾望其實一直藏在心中,當心中的智慧減少時,慾望就冒出了頭。怎麼辦呢?我們要修心養心正心,讓智慧生出來,慾望就少了。

儒道釋三家對於養心都有極好的方法。比如,儒家倡導“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以此以正心、治世、養正氣;佛家倡導“戒定慧”,以此以明心、治心、化怨氣;道家倡導“為道日損”,以此以靜心、治身、養大氣。三家的核心觀點都是要有所不為。通俗地講,就是要為人生慾望做減法和簡法,如果我們不能在生活和工作中踐行簡減的理念,我們就會因為“過度”而導致人生膨脹、負債、破產、致窮、生病,煩惱重重,痛苦不斷,甚至喪命。

關於具體的養心修心正心的方法,讀者可參考《如何養心修心正心?》一文。另外,我的微博裡有大量關於正心的文章,亦可搜尋閱讀。

二則,修德以減欲

中醫重視醫德,歷代大醫多屬德高望重之人。德越厚,其心越善,其成就也將越大。德高者心存病患,有捨己為人之志,其醫術亦必將高明。

作者中醫者,我努力提高自己的德業。以儒者“仁愛”為根基,以德為本,以德成業。我相信,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不懈努力,必有所成。

事實證明,德行與慾望是反向變化的,德行越高,慾望越少。修德的方法很多,從中醫來分析,修德即是修煉自己的內心,使內心清淨無雜念,一心一意地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

我的理解是:修德有幾個要點,其一要素食,並戒殺生;其二,一定要養心,使心清靜,恬淡;其三,需多做善事,爭取每日行一善,行善可以積德;其四,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遇事不順,或者患病,就要自己反省,找到做錯的地方,然後深刻懺悔。總結來說,所謂修德,就是誠意正心,改善自己的心地、語言和行為。

三則,知天命

人生至50歲,要知天命。何謂天命?我的理解是:天命即天地的意志,即是道。人生天地之間,稟天地之氣而有生長壯老死的變化規律,這就是道。這個道是不可違背的。

所謂知天命,就是學會做減法,放下執著,懂得知足,享受生活,不要過多的慾望,不怨命。平日裡早睡早起,順應四時養生,吃素,過簡單的日子,不妄求,不妄動。

天命是人生一切的根源,任何人的天命都是恆定之數。《內經》講“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這即是知天命的表現。簡簡單單,做好自己,清心寡慾,精神內守,這即是最幸福的人生。

四則,學習中醫

中醫是內涵天之地道,其中有大智慧。我是一位中醫人,我自己的體會是,越是深入學習中醫,越是以自己的身與心去切合天地之道,越覺心定而靜,靜而安,越覺慾望減少。

天地有大德,天教人以自強不息,地示人以厚德載物。所以說,真正學明白中醫的人,他的心是靜的,是安的,也是不拘泥於物慾的,他絕不會迷茫,更不會焦慮。因為他稟天地之道而行,完全可以幫助我們減少慾望,並且可以解決人生的煩惱。

小結

生命有兩種能量,一種是定而靜的力量,讓智慧展現,讓君火明亮,讓人恬淡且精神內守;另一種是慾望,讓自我迷失,讓相火妄動,讓人心生出怨恨惱怒煩憂愁悲恐等負面情緒。

我們要提高生命質量,要消除痛苦,要健康,就要減少慾望。所以朱子教導我們“存天理,滅人慾”,其實是讓我們生於清靜的天心,減少虛妄的人心。簡單來說,就是寡慾。當然寡慾不是斷絕慾望。(董洪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