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情感

心理學研究發現:潛意識裡對家人的逃避,表現在不願意早回家. . .

潛意識裡對家人的逃避,表現在不願意早回家。

在許多場合我們都能看到,儘管天已經很晚了,但是還是有一些人不願回家。心理學研究發現,不論有何種理由,都無法掩飾其內心對家人的逃避。在與家人的相處中,有許多問題無法完全解決,但是又不可能擺脫這種關係。個體為了緩解同家人的矛盾,就會盡量減少同家人接觸的時間。從另一個層面來講,家庭成員之間也會產生敵意,這種敵意不方便直接表現出來,只能透過逃避的方式,在彼此之間建立一個緩衝區。有些家庭相處久了,自然懂得其中的道理。

家庭成員之間的矛盾

改變與堅持

改變他人與堅持自我是人的本性,只不過這種本性在家庭成員之間表現得更加突出。在與普通朋友交往的時候,我們都能夠懂得這樣的道理:不要試圖去改變他人,也不要過分堅持自我。改變他人意味著你對他人有敵意,堅持自我意味著你不合群。但是對於家庭成員而言,似乎有責任去改變他人。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想要改變孩子;等到孩子大了,孩子就想改變父母了。戀人之間也是如此,強勢一方想要改變弱勢一方。改變與堅持,也是家庭成員之間的基本矛盾。

依賴與成長

人與人之間有基本的依賴需求,也就是期待他人能夠滿足自己的某些需求。人也有成長需求,既要透過自己的努力來學會照顧自己,讓自己變得強大起來,又要實現自己的自我價值。幾乎在所有的關係當中,都存在依賴與成長的矛盾。只不過這種矛盾,在家庭成員之間顯得更加“理所當然”。孩子小的時候依賴父母,長大後父母依賴孩子。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渴望獨自成長;父母在變老的過程中,渴望依賴孩子。戀人之間的關係同樣如是,安全感低的一方,更加依賴另一方。依賴與成長,也是家庭成員之間的基本矛盾。

面對家人的矛盾,逃避是普遍方式

晚回家

不管以何種理由晚回家,都意味著潛意識裡在逃避家人。人們都有這樣的一種本能,那就是對舒適區的依賴。當一個環境能夠讓個體感到愉悅,那麼個體就會對這個環境產生依賴。同樣的,如果兩個環境都無法讓個體感到愉悅,那麼個體就會選擇呆在一個不那麼讓自己感到焦慮的地方。有時候這種行為可能是下意識的,也就是個體還沒有意識到同家人之間的矛盾,只是單純地不想這麼早回家。更多的情況是,已經意識到跟家人相處會比較困難,有意識地找各種理由晚回家。

異地工作

如果晚回家的方式仍然無法逃避同家人的矛盾,那麼去外地工作是一個很好的理由。人們總是以各種看上去合情合理的方式,來掩飾內心對他人的敵意。外出工作,掙錢養家餬口是一個不可挑剔的理由,沒有人因此會責怪他們。可是隻有他們自己知道,跟家人的關係實在是太糟糕了,以至於難以相處。但是從另一面來講,這種家庭成員之間的矛盾,似乎沒有到斷絕關係的地步,所以只有透過這種方式來維繼彼此的情感。相比於失去一種關係,人們更傾向於陷入一種難捨難斷的關係裡。

如何處理同家人的矛盾?

充分溝通

人們不願意溝通的原因是不願意暴露自己對他人的敵意,因為這有可能會受到他人的報復。對於家庭成員之間來說,如果暴露出內心的敵意,就會受到倫理的譴責。人們普遍認為,只要溝通就會暴露自己的敵意,所以不願意溝通,以此來壓抑內心的敵意。從心理學相關理論出發,人與人只有充分溝通,才能夠加深瞭解。也只有透過溝通,才能夠滿足自己的需求。過於壓抑自我的人,很難會有什麼成就。充分展現自己的想法,別人才有可能理解你,支援你。

理解彼此關切

當人的注意力都放在同他人的矛盾上,就會忽視對方的一些關切。有時候對方關心的問題,可能正是你所面臨的問題。只不過因為各種複雜的矛盾,使得你產生了逆反心理,故意做出違背對方同時也是違背自己的決定。如果家庭成員之間能夠冷靜地、理性地考慮彼此關切問題,許多矛盾就會迎刃而解。但是很多時候,我們為了掩飾彼此間的真正矛盾,總喜歡在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上計較。如果都能夠考慮到對方內心最為關切的問題,那麼家庭成員之間就會和諧相處。

保持界限感

家人之間需要保持一定的界限感,這是對彼此起碼的尊重。一個人,首先應該是他自己,其次才是別人的孩子、妻子/丈夫、員工/老闆、父母。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有其保持自我獨立性的需求,哪怕再親近的人也要懂得尊重。換言之,家庭成員之間的矛盾有時候是單方面的,你覺得有問題、對方覺得沒問題。這種情況下,需要彼此保持一個界限感,內心的矛盾也需要自己慢慢消化。僅僅是陪在對方,就可以允許一些問題或者矛盾的存在,而不需要任何處理方式。

總而言之,在面對同家人的矛盾時,人們會有意識或者無意識地透過晚回家的方式逃避問題。只有善於發現這些問題,並且用智慧的方式處理問題,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才會更加融合。

作者:九霄雲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