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文化】代田法是漢武帝末年趙過提出的一種耕作方法,你知道嗎

“代田法”,是漢武帝末年,都尉趙過提出的一種耕作方法。據《漢書·志·食貨志》的記載:“過能為代田,一畮(畝)三甽(壟溝)。歲代處,故曰代田,古法也。”

簡單來說,就是一種充分利用田地的耕作之法,把田分為溝、和壠,第一年把種子播撒在水溝,壠先空著。等到夏天草長的季節,就可以將壠上的土鋤到溝裡,這樣做不僅可以抑制草木瘋長,還可以使作物的根深;不僅能抵抗秋冬時節的大風,還可以固水,儲存水源。到了第二年,壠已成溝,再在溝處播撒作物種子。藉此,土地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並且,不至於土壤貧乏,收成減少。

這種耕作方法就是歷史上的“代田”之法。

那麼,“代田法”是如何產生的呢?

我們可以試想一下,在中國古代,如果百姓衣食富足,國泰民安,統治者不會有心思去管理農業發展的事情。說白了,就是因為缺糧少米,影響到了國家的安定和統治者的統治,才會引起封建階級的重視,才會有人想著增產增收。然而,事實情況也的確如此。

西漢初期,為了儘快讓整個國家得到最大的休養生息,文帝和景帝都倡導“無為而治”。歷史上的文景之治,就是西漢初期統治階級休養生息政策下出現的繁榮景象。《帝王世紀》曰:“自孝惠至文、景,與民休息,六十餘歲,民眾大增,是以太倉有不食之粟,都內有朽貫之錢。”國家的糧倉不僅有吃不完的糧食,甚至,還出現了“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的局面。

但是,這樣的安定和繁榮,並沒有堅持太久。

自建元六年漢武帝開始執掌朝中大權之後,他窮兵黷武的治國方式,便取代了無為而治。漢武帝時期,在華夏領土上,到處實行武力擴張政策。在長達14年與匈奴的征戰中,在漠北之戰重創匈奴,最終,使長達數百年的匈奴之患得到了控制,且先後征服了北方西域、鮮卑、朝鮮等部族。

然而,正是因為長達數年的征戰,使得百姓生活困頓,國庫虧空。因為常年征戰,基本無人務農,甚至,在漢武帝后期出現了“天下虛耗,人復相食”的局面。此時,離西漢初期的盛世才不過50年而已。最終,漢武帝在這樣的國家局勢面前,不得不重新採用西漢之初的“與民休息”政策。

由此,“代田法”便在這樣的國情之下應運而生。

可以說,漢朝軍事碾壓匈奴的背後,就是一場領先於歐洲上千年的“農業革命”。不得不說,“代田法”確實給漢武帝后期的農業生產帶來了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自漢武帝採取趙過建議,在全國很多地區實行“代田法”以來,農民糧食產量都有了明顯的增高,良田墾地也逐漸增多,使得農民的生活日漸好轉。

糧食產量的極大提高,不僅對漢武帝后期的社會經濟和百姓生活的繁榮,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還對漢武帝政權的穩定,也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到了漢武帝晚年,漢朝再次出現了百姓生活富足,國家安定的社會政治局面。

此外,“代田法”的推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生產工具的重大變革。

趙過為“代田法”發明的“三腳犁”,不僅讓當時的農業生產效率得到了極大提高,更是中國農耕史上農業生產工具的一次重大變革。

其實,在漢武帝末年,雖然,實行了“代田法”,非常重視農業生產,但當時,卻沒有完全放棄對周邊少數民族的征戰與開疆擴土。所以,從根本意義上來講,“代田法”其實就是統治者為了滿足國家軍事上的需要,為進一步的開疆闢土積累糧草,所採取的補救措施。

從這個層面上來講,其實,“代田法”與當時的軍隊和軍事息息相關。“代田法”最開始推行的三個地區是河東、弘農和西北邊郡,這三個地區很明顯,都是當時國家的軍事重地和邊郡地區。可見,“代田法”軍事需求明顯大於當時農業生產需求。

為了適應當時戰爭形勢的發展,統治者不得不採取“代田法”來緩解當時軍隊糧食極度短缺的形勢。一旦這樣的局面得到了緩解之後,“代田法”便很有可能不被重視,甚至,被廢除。

而事實也證明,“代田法”在歷史上推行的時間非常短暫,並沒有得到統治者長期的推行,甚至,後世的農書上對“代田法”也沒有作詳細的講解或說明。這樣的結果,都是因為這種農業技巧並不是為了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而是為了軍事和戰爭的需要。

總而言之,“代田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對農業生產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對農民生產工具的改進和種植技術的提高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它的產生卻是軍事和戰爭的產物,是統治者為了滿足自己開疆闢土的軍事需要,為了讓軍隊有充足的糧食供應而實行的補救性措施。

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下,決定了“代田法”的存在及推行時間短暫,它只能是軍事及戰爭時代下的產物。

參考資料:

【《漢書·食貨志》、《史記·卷十二·孝武本紀第十二》、《論漢代推行“代田法”在農業技術改革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