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水域廣了鳥兒多了呼倫湖生態恢復記--水域廣了鳥兒多了生態恢復記

原標題:水域廣了 鳥兒多了呼倫湖生態恢復記

水域廣了

鳥兒多了

呼倫湖生態恢復記

( 2021-05-25 ) 稿件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新華關注·家園

5月13日,候鳥在內蒙古呼倫貝爾市呼倫湖溼地棲息(影片截圖)。

新華社記者王雪冰攝

新華社呼和浩特電(記者趙澤輝、王雪冰、於嘉)水鳥迎著風鳴叫、飛翔,湖畔的蘆葦叢和柳灌叢鬱鬱蔥蔥……曾經一度“萎縮”的呼倫湖,隨著近年來一系列修復和治理專案的實施,水域面積逐年擴大,溼地生態逐步恢復,生物多樣性得到顯著改善。

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的呼倫湖,是全球鳥類遷徙的重要通道。2002年,呼倫湖及其周邊水系先後被列入《拉姆薩爾公約》國際重要溼地名錄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路。

年過五旬的牧民侯玉廣從小生活在呼倫湖附近。他親眼見證湖水的萎縮與恢復。

“呼倫湖是我們的母親湖。”侯玉廣說,他小時候常跟父親騎馬在湖邊玩,家裡的牛羊也常到湖邊飲水。

“後來環境惡化,湖周圍幾乎沒草了,鳥也不見了。”侯玉廣說,2010年前後,只要一颳風,沙土就會被吹起來,出門只好穿厚衣服、戴眼鏡擋風沙。

受持續多年降水減少和人類活動等因素影響,2011年呼倫湖湖面縮減至1700多平方公里,比2000年縮減約17%,水量也減少60%以上。隨著周邊溼地萎縮,野生動物種類和數量也明顯減少。

2016年,中國實施多項保護措施和治理工程,包括治理湖泊周邊沙化土地、搬遷保護區居民、拆除保護區內生產經營設施等。截至2020年,當地累計治理流域沙化土地約469平方公里,搬遷保護區內居民460戶,拆除40餘處旅遊餐飲住宿等經營設施。

“我們的主要目的是減少人為干擾,以自然修復的方式恢復呼倫湖生態環境。”內蒙古呼倫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竇華山說。

2018年,長期生活在呼倫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的侯玉廣舉家搬遷,來到新巴爾虎左旗吉布胡郎圖蘇木。

侯玉廣的舊家交通不便、房屋簡陋。他用地方政府給的補償款蓋了新房,家裡有自來水、暖氣和沖水馬桶。生活如此便利,他以前想都不敢想。

“新家冬天很暖和,家門口就通路,外出買草料也很方便。”他說。

現在,侯玉廣在家附近租草場養牛羊,而原來承包的1500畝草場正實施禁牧,政府每年給他2萬多元禁牧補貼。

“如今生態好了,沙子看不見了,鳥和魚也都回來了。”侯玉廣說,他有時會開車帶著年邁的母親回去賞湖,母親非常高興。

監測資料顯示,2020年,呼倫湖水域面積恢復至2050。6平方公里,較2011年增加約300平方公里。

據保護區管理局介紹,2013年以來,保護區記錄到的鳥類由333種增至345種,種群數量增加近萬隻,魚類增加15種,哺乳動物從35種增至38種。

位於保護區南部、佔地105。35平方公里的烏蘭諾爾核心區是鳥類繁殖和魚類產卵的重要區域。

為防止盜獵,烏蘭諾爾管護站工作人員劉存旺與3名同事日復一日巡護溼地。過去,他們需要蹲守在重點區域。2018年,保護區設立數字化監控系統,可對湖區24小時不間斷監控,降低了管護成本。

利用影片監控,劉存旺一旦發現保護區內有可疑人員活動等異常情況,就會跟同事立即開車趕往現場。

去年11月,劉存旺在監控系統上看到結冰的湖面上有5只疣鼻天鵝幼鳥正在緩緩挪動。劉存旺與同事趕到現場後發現,這些幼鳥身體十分虛弱,便把它們帶回管護站餵食、照顧,今年春天全部放生。

劉存旺與同事們僅去年就救助40多隻候鳥。(王雪冰 趙澤輝 於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