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關羽和張飛出身貧寒,也沒拜師學藝,為何在當時能成為頂尖戰力呢?

關羽和張飛出身貧寒,也沒拜師學藝,為何在當時能成為頂尖戰力?

要說《三國演義》裡最受大家歡迎的情節,肯定有劉備、關羽、張飛三人桃園結義這一段,其中劉備發跡之前是陪著老母親在集市上賣草鞋討生活的,就算是西漢劉姓皇族後裔,也受不到祖先庇佑了;關羽犯事之前則是個種棗賣棗的小販,也是混口飯吃;張飛則是個沒人瞧得起的屠夫,每日殺豬謀生,更沒地位了,三人的崛起,還要歸功於劉備組成的那支鎮壓黃巾起義的隊伍,在行伍中間,三人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同寢同食,手足相稱,終究成就了一番事業。那麼說到這裡,大家肯定會好奇:賣草鞋的劉備能夠壯大起來,靠的是知人善任,坦誠待人,而關羽和張飛二人聲名遠揚,靠的是“萬人敵”的武功和氣魄,那麼一個是賣棗子的,一個是殺豬的,從沒有正式地拜師父學武藝,如此之強的武功是哪裡來的呢?

生於斯,長於斯,家鄉的風土根植於骨髓。這裡說的就是兩個人的故鄉,說故鄉又有什麼用呢,因為一個人性格和能力的形成與發展,和年少時期接受故鄉的風土人情薰染是分不開的,舉幾個例子,比如談到地域文化與性格,川渝地區常年吃辣,行事作風也是像調料口味一樣火爆爆的,性子急,講義氣;東北的林海雪原,孕育了一群剽悍的、“不服就幹”的“鬥士”;白牆黑瓦,小橋流水的江南水鄉,則四處可見溫婉靦腆的秀麗女子,這些都是地域文化特點的表現。而關羽和張飛兩人也不含糊,關羽出生併成長在今日的山西運城一帶,東漢時被稱為幷州河東,張飛出生併成長與今日的河北涿州一帶,東漢時被稱為幽州涿郡。

幷州和幽州由於地理位置正處於中原王朝與外界的遊牧民族的交錯地帶,雙方常有激烈的衝突發生,因此幷州和幽州一帶的孩子,從小就會選擇強身健體,以保護自己和家庭不受傷害,這也是戰爭環境下,人們由被動轉向主動的選擇,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自然界信奉的也是這一法則。事實上不僅這二位大將生於幷州和幽州一帶,在三國時期,來自幷州的還有呂布、張遼、徐晃等聲名遠揚、屢立戰功的將領,來自幽州的還有顏良、文丑、趙雲等等讓人聽到名字就聞風喪膽的勇士,連曹植在詩中都不禁誇讚幷州和幽州的遊俠們。另外值得關注的一點是,關羽來到幽州前,可是身負命案的逃犯,可見身手非比尋常。

尚武的時代,劫富濟貧的遊俠,善於發現豪傑的眼睛。東漢末年分三國,之所以在一個王朝的苟延殘喘之時,全國上下能夠出現群雄並起、軍閥割據甚至三足鼎立的局面,並不在於這個王朝的沒落程度,更多的是在於當時的社會風氣是十分推崇勇氣和俠氣的,而這些氣魄的表現者,正是前文所提到的“遊俠”。所謂遊俠,可以理解為在兩漢這個尚武的時代下特有的一種“職業”,他們的任務就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劫富濟貧,行俠仗義,這樣的風氣愈演愈烈,愈烈愈廣,在東漢末年這個動亂的時期達到了巔峰,權勢之大如曹操,富貴之大如魯肅,即便是賣草鞋的劉備,也是滿滿的俠氣附體,這些遊俠每日忙完了自己或高貴或卑微的“事業”之後,都要抽出時間練武強體,拜訪豪傑,若不是劉備身上具有遊俠的特質,結識了關羽和張飛二人,恐怕也就不會有三人合力鎮壓黃巾起義,見證手足之情的“桃園三結義”了,也就沒有後來逐漸形成的三足鼎立的態勢,更不會有蜀漢政權了。

我本強於人,如何不發光。這裡要說的是關羽及張飛個人素質的問題,人品不必多說,追隨主公南征北戰,面對盛情邀請卻絲毫不動搖,這樣的忠誠和品質是兩人飽受後世好評的基礎,其次,兩人的身材都威猛高大,力能扛鼎,身體素質也十分過硬,學起武藝來得心應手,這也是日後二人戰術戰略和武功能力突飛猛進的制勝法寶。這就是透過對史實和一些細節分析出的,關於關羽和張飛武功超群的原因,只要平日裡我們細心讀書,一定會發現更多更有趣的歷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