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岳飛之死,不是秦檜謀殺,而是另有隱情?宋朝為何會重文抑武的呢?

我沒有研究過岳飛的生平,只是最近聽了幾期宋史。想對岳飛之死談幾點看法。

曾經在微信朋友圈瘋傳岳飛之死是因為他雖軍事才能了得,但情商低,總喊著“迎回徽欽二宗”,而被秦檜趁機陷害。宋高宗趙構更怕迎回二帝,影響自己的皇位,於是下詔將岳飛殺害於風波亭。

其實不然。

梳理宋史,會發現宋朝是一個重文抑武的政權。為什麼會這樣呢?在以武力征天下的五代那樣的動盪時期,武力值是個開疆擴土的重要指標。宋朝的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是個武術家,他原來是跟隨周世宗柴榮的,在柴榮英年早逝後,留下孤兒寡母掌管朝政,作為實力派的趙匡胤自然是當時的風雲人物。於是在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戲碼下,趙匡胤“被擁立”為皇帝了。

這一場自導自演的戲碼成功了,趙匡胤當然不會再給其他人複製戲碼的機會,他很快使了一個杯酒釋兵權的大招。於是中央集權,以文制武的國策制定下來,也被後代很好地傳承下來。

宋朝盡是弱將冗兵,不被重視自然也不賣力氣,所以才有了北宋末期金兵打來,宋朝軍隊潰不成軍、徽欽二宗被擄走的慘狀。到了南宋時期,開始的前十年左右,宋高宗趙構被金兵搜山檢海追著跑,期間還發生了苗劉政變,宋高宗被武將要挾被迫退位,3歲的太子即位,隆佑太后垂簾聽政。

雖然苗劉兵變很快被張浚、韓世忠等人平定了,但經此一劫後宋高宗對於武將勢力的做大就更為忌憚了。但是正值金兵不斷侵襲的動盪時期又不能不發展軍事力量。所以,南宋朝廷對於有能力的武將是既用又防、既拉又打。

兩宋之交,兵將投敵、兵變、不聽調遣等都已是常事。南宋時期的中興四將,即岳飛、韓世忠、張俊、劉光世都有個特色,他們擁有龐大的私家兵,他們的軍隊人數佔全國總兵力的80?因為朝廷對軍餉支援有限,大部分補給都是軍隊透過打仗獲取或透過貿易賺取的,這些部眾基本是不受朝廷節制的。劉光世被降級後即刻引起大批部眾叛逃,後他又被啟用,算是安撫人心。由此,宋高宗趙構想必就更加恐懼武將軍隊持續做大而失去控制了。

趙構在與金的關係稍有緩和後,也就迅速解除了中興四將等人的兵權。

韓世忠、張俊畢竟在苗劉兵變時有勤王救駕之功,又主動上請交出兵權,晚年得保。

再來看岳飛,在南宋名將當中可以說是實力最強、口碑最好、最得民心、操守最正,又年紀最輕的大將了。他不但有勇有謀、軍紀嚴明,得到廣大部眾的擁戴,而且每到一個地方仁義愛民、尊重當地的文官,不像其他武將一樣將地方官趕走,搶掠物資。甚至在那樣的封建朝代岳飛只娶一妻,沒有納妾。相信每一位讀過《滿江紅。怒髮衝冠》的人都會被詞作裡英勇悲壯、蕩氣迴腸的氣勢所打動。顯然岳飛不僅僅是一介武夫,只有博覽群書才能如此文采斐然。

這樣文治武功樣樣出眾、胸有大志、立身極正,幾近完人的統帥,幾百年才出一個,讓自帶抑武基因的宋朝皇帝感覺受到威脅是必然的。

徽欽二宗等皇室宗族被金北擄,趙構才成為了皇室唯一的合法繼承人。然則,趙構在被金兵追殺逃亡的過程中驚嚇過度,小兒子夭折後便再無子嗣。由此,“收復中原,迎回二聖”的口號只能喊一喊以鞏固自己皇位的合法性,真去做可能就威脅到自己皇位的穩定性了。

到了南宋不再有被金人滅國的危險時,岳飛這時也只說“收復失地,迎回天眷”不再提“二聖”了。金國曾有意放還宋欽宗及其子女,目的是為了宋朝出現分權內亂,這時岳飛密諫宋高宗早日立嗣。可見岳飛是支援趙構的皇權地位的。此事,遭到宋高宗呵斥,恐怕更深層的原因是因為立儲之事碰觸到了趙構心中之痛。

岳飛是南宋時期自宗澤之後唯一進攻型的將領。岳家軍所到之處幾乎所向披靡,不但大批地方武裝紛紛歸附、大批降將也紛紛投入到其麾下。尤其是北方失地的宋人武裝力量對金人號令不從,岳家軍一到簡直是一呼百應。到了高峰時期,岳家軍不但有實力超強的步兵、水軍,還有大敗金兵鐵浮屠、柺子馬的騎兵。

如果能夠收復中原固然能功標青史,但是假若真的讓岳飛打下失地,他必定功高蓋主。就連馬上打天下的唐太宗李世民在親征高句麗的時候尚且不放心70多歲臥病在床的大將李靖,讓他隨軍出征,並對他說“當年司馬懿病的不輕,但還能為大魏江山再立新功”,以此來敲打他。更何況宋高宗的個人能力與唐太宗相去甚遠,岳飛又如此年富力強,更加讓他懼怕岳飛以戰功與名望而成為“嶽太祖”。雖說以岳飛的的品格,應不會做出來“篡逆”之事,但正如趙匡胤對石守信等將領所說:“……你們雖無異心,然而你們的部下想要富貴,一旦把黃袍加在你們的身上,你們即使不想當皇帝,到時也就身不由己了。”故而,放岳飛這樣一個厲害人在必然讓宋高宗坐臥不安,他也就有了除之而後安的動念了。

政權基本穩定後,對於宋金之戰宋高宗開始走“維穩政策”,金國打的狠了就還擊,打的弱了就議和。只有這樣,他的皇權才最穩固。

那麼,岳飛知不知道這些呢?他當然是知道的。

對於一個戰略奇譎、能謀善斷,上戰場殺伐決斷,到地方深得民心的人,怎麼可能不明白當時已經幾乎是公開的秘密——皇帝忌憚能臣悍將——這一顯而易見的官場規則呢?!

西漢時期,在協助劉邦奪取天下後,張良選擇功成身退、蕭何選擇侵佔民田等自汙的方式向劉邦表明自己志向有限,以讓其對自己解除戒備。

岳飛在收到12道金牌班師回朝之後,也已請辭回鄉,但是宋高宗對他的忌憚已經到了只能殺掉才能心安的地步了。岳飛如此年輕,即使辭官回鄉,誰知道哪天會不會自立為王、重新披掛上陣呢?!

為什麼岳飛沒有透過自汙名節的方式自保呢?

我想第一,岳飛是有大志之人,不想大把青春年華虛度,仍希望能厲兵秣馬、建功立業。

第二,岳飛是一個自我要求很高的人,他不忍自己多年來建立起來的持身以正的形象毀於一旦,哪怕是稍有微瑕,也是難以接受的。

與其說岳飛被秦檜所害,不如說是宋高宗授意趙構除掉岳飛,秦檜只是趨炎附勢、順便煽風點火剷除異己而已。宋高宗與秦檜互相利用以達成自己的目的:宋高宗將秦檜作為殺害岳飛、穩固皇權的黑手套;秦檜透過迎合宋高宗進而撈取利益和政治資本。

趙構雖無功績,但不得不說很懂政治。在岳飛死去20年後,金朝廢約南侵,他將皇位禪讓給了經過深思熟慮、千挑萬選、各種考驗後挑選出的繼承人趙昚。宋高宗沒有將皇位傳給自己的祖上宋太宗趙光義這一支,而是傳給了宋太祖趙匡胤的後人,既顯心胸,又有遠見。他如果將皇位傳給趙光義一支,首先,無論選誰都可能引發爭議,因為很多人資格相當;第二,他不迎回徽欽二宗,於情有虧,可能也會引起宗族某些人的不滿,新皇帝上位後,有可能會進行清算;第三,趙匡胤只自己做了一代皇帝,弟弟趙光義即位後,他的這一支就與皇權遠離了,選趙匡胤的後人做繼承人,無論選的是誰,都是意料之外的錦鯉附體,大機率不會引發動盪。

趙昚對皇位的得來也是心懷感激,對宋高宗孝順有加,史稱宋孝宗。孝宗上位後,即銳意收復中原,對岳飛進行了平反,並說“卿家紀律、用兵之法,張(俊)、韓(世忠)遠不及。卿家冤枉,朕悉知之,天下共知其冤。”為岳飛平反自然有力主抗金的政治考量,但是作為剛剛退位尚且擁有絕對話語權的太上皇趙構來說,他沒有提出任何異議,也說明了他心裡知道冤殺岳飛的事實。

趙構在身強體健的時候禪讓皇位,也是閃耀著政治智慧的,他在掌握核心權力的時候退位,能夠對繼任者進行考察和掌控。如果趙昚對他不孝,想必很快會被廢黜,他還有時間重新挑選繼承人。歷史上,趙昚以孝著稱,趙構當了20多年的逍遙太上皇。

在皇位穩固和收復故土之間,岳飛期望趙構能夠做出著眼大局的選擇。但是,英雄可起於微末,對於宋高宗這樣一個在位期間逃亡近十年、私心很重的皇N代來講,只要皇權穩定,他就只求一世安穩,顧不得後世譴責了。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時,宋高宗舍義而取生,岳飛捨生而取義。孟子說:“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有些自以為聰明的實用主義者認為岳飛情商低、沒有政治智慧,那麼說逢迎附會、勾結朋黨、陷害忠良、專權亂政的秦檜就是情商高、有政治智慧了麼?秦檜生前得以專權多年,但是死後被萬世唾棄,這種為世人所不齒的人贏得了生前名利又有什麼可值得推崇的呢?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在千年後的今天,秦檜的白鐵像依然跪在岳飛墓前。

岳飛雖然生命短暫,但他的浩然正氣必然長存千古。無論歷史的洪流如何翻滾奔騰,我們仍然會被他的氣節所深深打動。也正是因為這樣,才有了後世的文天祥、于謙等英雄人物不斷湧現。

道之所存,雖千萬人吾往矣,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這,就是岳飛比其他選擇自保的將帥更加慷慨悲壯、雖死猶生、名耀千古的原因所在。

免責宣告:圖文源於網路,若有侵權,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