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自己想做什麼樣的人,就會建立什麼樣的人際關係

文\一藻

電視劇《大江大河》中有句話說:“有人的地方就有鬥爭,走到哪都躲不開,如果學不會處理人際關係,就永遠會受制於人。”

無論你走到哪裡,無論你有多麼高的才華,如果人際關係處理不好,一樣也無法做成一件事,甚至還會影響到自己的正常生活。

好的人際關係,可以使我們事半功倍;而糟糕的人際關係,卻會毀掉我們辛苦建立的事業。

所以,聰明的人,往往在人際交往中,都非常謹小慎微。不過,他們的努力也確實收到了好的效果。

鄉里,有父子二人打官司,請王陽明做裁斷。這父子二人見了王陽明後不久,他們就抱頭痛哭離去。

弟子柴鳴治看見後感到奇怪,於是問道:“老師,您跟他們說了什麼?怎麼這麼快就讓他們感化悔悟了?”

王陽明說:“我說舜是世間大不孝之子,瞽叟是世間大慈之父。”

弟子柴鳴治感到驚訝,心想老師怎麼會說反話?舜的父親瞽叟和舜的後媽、以及後媽的兒子象串通一氣,幾次都想要殺死舜,幸虧舜都機智的躲掉了。舜不但沒有怨恨父親,而是一如既往地孝敬父母,愛護弟弟。

怎麼老師反而說舜是不孝順的孩子,而瞽叟反而是世間大慈之父呢?

對此,王陽明說道:“舜總是覺得自己不孝,所以能孝。而瞽叟則自以為自己是慈愛的,所以不能做到真正的慈愛。”

瞽叟認為自己對舜非常的好,從小到大都盡到了父親的責任,所以,他理所應當認為兒子舜應當按照自己的意願來報答他。他對兒子的態度,是希望對方給予自己什麼。

舜則不像父親,他心裡想的是,小時候父親是多麼好,多麼愛他,可是現在父親卻要殺他。舜認為,一定是自己哪裡做得不對,所以才導致父親這樣對待自己。舜對父親的態度,是希望給予對方什麼。

後來,舜的行為終於感化了他們一家人,這是一個快樂的結局。

當然,現實遠沒有故事中那樣簡單,也不是說我們都按照舜的方法做了,就可以得到同樣的快樂的結局。

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啟發是:如果你想要人際關係和諧,就應當多想想自己可以為他人做什麼,自己要成為怎樣的人。

在人際關係中,不要動搖自己既定的價值觀,不受他人影響,本身就是具有魅力的一件事。

劉邦平定關中後,項羽非常生氣。

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派人對項羽說:“沛公想在關中稱王。”於是,范增勸說項羽:“我們應該趕快攻打他,不要錯失良機。”

楚國左伊項伯,是項羽的叔父,和張良是老朋友,於是連夜騎馬到劉邦的軍中,私下找到張良,將此事告訴他。

本來項伯是想讓張良趕緊離開,以免和劉邦一起等死。可是,張良是忠義之士,怎肯離開。

張良就將此事告訴了劉邦,劉邦大驚。

不過,劉邦並沒有慌張,他思考了一會兒,然後問明張良與項伯是如何認識的,以及他們的年齡長幼。稍後,劉邦讓張良將項伯請進來,他說道:“你請他進來,我像侍奉兄長一樣侍奉他。”

項伯進來後,劉邦恭敬地雙手舉杯,向項伯祝福,要求跟項伯結為兒女親家,並說道:“我入關後,連毫毛般微小的東西都不敢沾手,秦國官吏人民,都留在原位,秦國財寶府庫,全都搭上封條,就是為了等待項將軍的發落。之所以派將領把守函谷關,是為了防備盜賊出入以及非常情況的發生。我日夜盼望項將軍快來,哪裡敢反抗。”

項伯看到劉邦如此尊敬他,並且說話非常誠懇,於是連夜回到楚軍大營,將劉邦的一席話講給了項羽。

劉邦因此免去了一場大災禍。

古之成大事者,必然是掌握他人想法,精通人性的。劉邦對待項伯,首先表現在一個“禮”字上,他先是“請”,然後又“恭敬地雙手舉杯,向項伯祝福”,還要求跟項伯結親,這樣的待遇,任何人都無法拒絕。

項伯在項羽手下,習慣了項羽的粗暴,突然有一個人這樣對待他,心中怎能不觸動?

作為一位老者,受到他人的敬重,安排兒女的親事,這兩件事對於他來說就是心頭大事,可見,劉邦洞悉人性,是一個高情商的人。

俗語說:“禮多人不怪。”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論是對家人,還是對朋友和同事,我們都應當將“禮”字放在心中。

有句話說得好:“上對下的禮很值錢,能禮半功倍;下對上的禮則不值錢,只因無禮可能闖禍。”

總結來說,對人保持禮數周到,總是沒有錯的,因為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對自己的尊重。

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一是要做好自己;二是要尊重他人,不說過分的話,不做過分的事。

雖然道理簡單,可是知易行難,做到才是王道。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