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項羽死後,面對他被肢解的屍體,劉邦沒有忘記他們曾約為兄弟!

“結交在相知,骨肉何必親。”在漫長的人生路上,能有一個生死相交的兄弟,是一件求之不得的幸事。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換今生一次擦肩而過。在茫茫人海中,我們相遇、相知,又成為互相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樣的情誼來之不易,這樣的緣分來之不易。

翻開定格歷史的書冊,我們看到無數英雄人物,也看到無數擁有過命交情的兄弟,他們的兄弟之情源於戰場,止於戰場,最後忠於最初的情誼。

曾經在戰場上赫赫有名的項羽死後,他的屍體被肢解,造成他屍體被肢解的正是曾經的兄弟劉邦,但面對項羽被肢解的屍體,劉邦並沒有忘記他們曾經“約為兄弟”。

約為兄弟

項羽和劉邦之間的故事在歷史上流傳至今,兩人的情誼不淺,卻也曾反目為仇,最終落得遺憾收場。項羽被稱為西楚霸王,他從小就不喜讀書習字,項梁教他讀書,他認為讀書不過是多認些字,沒有大用,沒學多久就不學了。

於是項梁又教項羽學劍,項羽卻不想學這種“只能與一個人打鬥”的招式,項梁不得已又教項羽兵法,這讓項羽很高興。項羽喜歡兵法,也對兵法有天賦,關於兵法的知識一點就通,但他是個缺乏耐心的人,從不肯多加思考,最終對於兵法也只是一知半解。

任誰也想不到項羽會成為日後歷史上的“西楚霸王”。而後來與項羽交往半生的劉邦在前半生也沒有成就,他甚至因為不喜歡勞動而被長輩說是不會經營,成不了大事的人。但劉邦內心的志向是遠大的,甚至讓普通人不敢想象的。

劉邦曾經做過一個小小的亭長,在某次押送犯人時,碰到秦始皇的出巡隊伍。皇帝出巡,其陣仗必然華麗,秦始皇是歷史上著名的懂得“享受”的皇帝,其出巡車隊更是華麗絢爛。

彼時只是一個亭長的劉邦便對此感到羨慕,他認為真正的大丈夫就該是這樣的。後來劉邦成為漢朝的開國皇帝,成為歷史上的漢高祖,他的野心也實現了。

劉邦與項羽的相識源於揭竿起義。秦朝經歷秦始皇和秦二世。秦始皇統一天下,結束了中國五百年的分裂,原本該是有一番作為,卻追求長生不死,秦二世又是個荒淫之人,秦朝從崛起到隕落竟之經歷了短短十四年。

秦二世即位之後,百姓在秦二世的統治下苦不堪言,帝王暴虐、荒誕,對百姓的疾苦視而不見,每日只知道歌舞昇平。公元前209年,終於爆發了陳勝吳廣的揭竿起義,因為帝王的荒淫無道,這場揭竿起義竟是深得人心。

陳勝吳廣起義之後,天下大亂,反對秦朝統治的人猶如過江之鯉滔滔不絕。會稽太守殷通也準備發兵,於是與項梁商議。但令殷通沒想到的是,項梁示意項羽割下了殷通的項上人頭,項梁做了會稽太守,項羽為將,發動了吳中之兵起事。

與此同時,劉邦也開始發動事變。他早已在民間擁有一部分擁護者,起義一爆發,就像開了開關的閥門,再也守不住,秦亡已成為定局,劉邦原本就心懷大志,自然不會放棄這樣的機會。在民眾的擁護下,劉邦殺了沛縣令,被推舉為沛公,自稱赤帝子。

那時劉邦和項羽分別為兩個不同的陣營,但兩人的目的一致——反秦。在眾多起義軍中,劉邦與項羽的義軍是規模最大的兩隊,劉邦有三千餘人,項羽有上萬人。

項羽

第二年,劉邦帶著一百多人的隊伍前去投靠項梁。彼時人們全心全意都是想要反秦,人多勢眾,兩隊兵力結合自然比一對的實力更強大,更容易成事。起義軍建立之初,軍紀不嚴謹,多數部下原本都是布衣之人,於是項梁決定整頓起義軍。

當時起義軍的人數早已過萬,可反秦不是件輕而易舉的事,秦朝不得人心,但總有貪生怕死之輩,不願反抗暴虐的秦王,或是不願失去現有的榮華富貴。相比之下,起義軍的人數還是不夠。

為了擴招,范增建議項梁將楚懷王的孫子推出來。楚懷王當年死在秦國,百姓一直打抱不平,若是將楚懷王的後人推出來,定然會取得更多人的支援。楚懷王的孫子便被推為楚王。

楚懷王

自此,項羽和劉邦兩人分別帶著軍隊一路殺向秦的各個城池,在各大戰役之中接連獲勝,尤其是項羽,曾多次創下以少勝多的戰果。

在此之前,劉邦剛投靠項梁之時,因為兵力薄弱,項梁借給劉邦五千兵力,使得劉邦順利攻下了封邑,在歸還兵力的時候遇到了項羽,兩人機緣巧合之下在劉邦夫人的見證之下“約為兄弟”

兩人成為兄弟之後,兄弟之情濃厚,但劉邦的結義兄弟眾多,且兩人相較之下,項羽更為重視兩人的兄弟情誼。

劉邦

楚漢之爭

秦朝被覆滅之後,楚漢之爭開始了。項羽和劉邦兩人是楚漢之爭的核心人物,兩人從兄弟成為了敵人。在權勢的面前,兄弟之情變得薄弱,曾經的並肩作戰變得微不足道,他們陷入爭奪權勢的漩渦,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漸行漸遠的兩人何去何從?

項羽和劉邦的爭鬥之中,項羽佔據著極大的優勢,但最終卻是劉邦奪得了天下,這很大緣由在於項羽更為注重兩人之間曾經的情誼。項羽滅秦之後,本打算一舉攻下咸陽,但到了函谷關卻被劉邦的軍隊攔下,一怒之下,項羽將劉邦的軍隊打散。

世人總有貪生怕死之輩,原本屬於劉邦陣營的人為了活命變想要投靠項羽,既是投誠,便要給出些有價值的情報,於是便告訴項羽劉邦想要稱王。范增便奉勸項羽乘早將劉邦殺死,以絕後患。

但項羽想要消滅劉邦軍隊的想法被項伯走漏,劉邦便設下筵席請項羽,這場筵席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鴻門宴”。按照項羽與范增的計劃,在這次宴會上,項羽便要對劉邦下手。到了筵席之上,劉邦一再向項羽表示自己絕沒有二心。

劉邦一向能屈能伸,他知道自己那時的兵力完全不能與項羽匹敵,便要想方設法打消項羽的顧慮,低聲下氣再三說明自己的心意。

項羽看到劉邦的姿態低,心中對劉邦的氣便消了,他想起了過去兩人“約為兄弟”,想起了過去兩人並肩作戰反秦,想起了兩人把酒言歡的場面,最終心軟了。即使范增不斷示意項羽動手,項羽依然放棄了行動,卻沒想到自己是放虎歸山。

在項羽不知道的時候,劉邦將自己的兵力發展起來,實力逐步提升,再也不願意掩藏自己的野心,起兵攻打項羽。

劉邦

被分解的屍體

歷經幾次交手之後,項羽最終不敵,因“無顏面對江東父老”,在烏江邊自刎。他曾經的兄弟劉邦在項羽死後放言:凡是拿著項羽的屍塊去找他,便能封侯拜相。這一言論放出之後,眾人開啟了一場爭奪之戰,最終項羽被分屍。

劉邦的這一做法在歷史上引來不少爭議,人們認為劉邦太過無情。不論如何,兩人曾經結為兄弟,曾是夥伴,項羽已經身死,劉邦還要讓眾人將他分屍,可謂心思歹毒。

兩人在對戰之時,項羽曾經綁過劉邦的夫人、父親,劉邦以兩人曾“約為兄弟”的約定,讓項羽顧念舊情放了自己的家屬,但他自己從未留情,這大概是項羽輸掉的最大原因之一。

劉邦真的從未顧念兄弟之情?據歷史材料記載,劉邦在看到項羽被分解的屍體之後,並沒有感到高興,反而十分悲痛,最後安葬了項羽。這一舉動在眾人看來是沒有忘記當年“約為兄弟”的,但也令人不解。

以“封侯”使得項羽的屍體被分解的是劉邦,利用項羽的心軟一次次讓項羽敗北的是劉邦,最後面對項羽的屍塊痛哭的也是劉邦,劉邦的心思讓人萬分不解。

兄弟如手足,劉邦的心中必然是有項羽的,劉邦的結拜兄弟眾多,但也不是隨意結拜,兩人既然成為兄弟,就定然有情誼。只是兩人的志向與野心終歸不同,也許對於劉邦來說,在權勢面前,兄弟之情便微不足道起來,他想要權勢,想要天下,江山是他心中所想。

相比之下,兄弟之情便被他忽略了。他與項羽是兄弟,知道項羽重感情,所以在戰場上一次次打感情牌,最終奪得天下。也許想要項羽被分屍是出於兩人是敵對的心理,面對是敵人的項羽,劉邦從不肯也不敢心軟,也許還有震懾天下的意味在其中。

但面對項羽的屍身,劉邦也決計開心不起來——自己面前的屍塊是敵人的屍塊,也是兄弟的屍塊,他的心境只能是充滿複雜。兩人的爭霸是必然要分出勝負的,歷史已成事實,我們作為後人只能感嘆一二,卻無法身臨其境。

古人以筆墨為光陰著色,透過書畫刻下歷史這隻龐然大物的足跡,讓後人對流走的時代與世事有可追尋。但這些描摹的足跡中交雜著作者的個人觀點與目之所及的有限認知,完整的、真實的歷史到底是什麼模樣,需要更宏大的視野才能窺度。

《資治通鑑》就是史書中的拓寬器,教人以更深、更廣的視角明鑑更真實、更準確的歷史,助人培養全面、客觀的大智慧。

縱觀過往與未來的毛潤之就對《資治通鑑》格外鍾情,多年間書不離手,晚年時床頭最醒目的仍是翻爛的《資治通鑑》著本,貼身護士孟錦雲對毛潤之與之熱情討論書中觀點的情境一直記憶猶新。

《資治通鑑》裡有不可錯失的大智慧,值得一讀,也值得深解,為此我們真誠向讀者推薦這本書。但我們不推薦市面上的釋義、標註版本,那些經過所謂學者添油加醋、被錯亂的現代新式思想曲解的《資治通鑑》已失去本身的深度與意義。

我們推薦僅配字譯的原本,只有這樣最原汁原味作品才能保留真實的歷史和深刻的哲思,才能將想象空間留給讀者,才配得上真正的史學愛好者。

這部原本《資治通鑑》已熱銷1。8萬部,剩餘數量不多,現在活動價只要38元。愛書的書友不可錯過,點選下方連結即可檢視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