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明朝第一女將軍,一生征戰無數,死後竟被人割頭傳給了他,令人唏噓

明朝嘉靖年間(1522~1566)政治腐敗、海防松馳,倭寇在東南沿海地區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江浙一帶生靈塗炭,民眾死於倭患者數以萬計。明廷調兵遣將剿寇,卻因軍備不修,屢戰屢敗,導致倭患愈演愈烈。

南京兵部尚書張經深知廣西狼兵勇敢善戰,於是上奏朝廷“寇強民弱,非藉兵不可”,請調狼兵抗倭。

嘉靖三十四年(1555),6000餘壯族狼兵輾轉五省、跋涉近萬里,趕往江浙海防第一門戶金山衛駐防,隸屬抗倭名將俞大猷指揮。狼兵首領瓦氏夫人是一位充滿傳奇色彩的壯族女英雄,她不但精通武術,而且懂兵法、通謀略。

倭寇所使倭刀鋒利異常,刀身長五尺,後用銅護刃一尺,柄長一尺五寸,共長六尺五寸,重二斤八兩。在當時是世界上最精良的冷兵器,只有西亞的大馬士革刀可與之匹敵。揮舞起來白光閃爍,“左右跳躍、奇詐詭秘”聲勢駭人。

明軍使用的制式腰刀則相形見絀,長僅三尺二寸,重一斤十兩,不但重量不如,而且長度僅及倭刀一半。悲催的是,由於明廷武備不修,疏於訓練,與倭寇短兵相接中無法佔據上風。雙方甫一交鋒,不但明軍士兵的刀槍會被鋒利的倭刀斬斷,人也往往會被倭刀一揮兩段,鮮血淋漓的畫面對明軍心理造成極大恐慌。

在誓師出征前,瓦氏夫人當眾表示:“不效尺寸,何以歸見鄉黨?是行也,誓不與賊俱生。”在她的感召之下,狼兵熱血沸騰,紛紛主動請纓要求與倭寇一決生死。

知已失彼、百戰百勝,研究了倭刀的作戰特點後,瓦氏夫人針鋒相對制定了狼兵克敵制勝的法寶——蠻刀加藤盾!

蠻刀,是西南少數民族使用的刀的總稱。一般的刃長四尺,刀柄二尺。與其它冷兵器不同的是,蠻刀的刀鞘中藏有一長一短兩把刀。蠻刀“以褐皮為鞘,金銀絲飾靶,朱皮為帶”,從長度上比較,一把蠻刀與倭刀相差無幾,兩把刀加上臂展,狼兵的單兵作戰半徑已經遠遠超過了倭寇。

與鋒利的倭刀對陣,蠻刀絲毫不落下風。原來,每一名狼兵手中的蠻刀,都是量身打造的。據明人鄺露《赤雅》煉刀條記載:在壯鄉,每個兒童的出生,意味著族中多了一個戰士。家中長輩會挑選一塊和嬰兒重量相等的精鐵,一直泡在藥水中。直到這個孩子長大成年,才開始鑄造只為他個人使用的蠻刀。在鑄造過程中,一邊鍛打,一邊不停地念叨“刺熊衝堅,服以終老”。

刀,是每個壯族男子伴隨終生的夥伴。對於第一個狼兵而言,如同生命一樣貴重。刀在人在、刀亡人亡,因此,每一柄蠻刀的鑄造都不敢有些許的馬虎。

狼兵與倭寇作戰時,都披有本民族特色的皮甲。這種甲,“自盔下並以堅生牛皮而油灌之,甲特周前後胸背而已,兩肩兩臂手及兩股並別為小牛角片”。這種皮甲輕便異常,披了作戰進退靈巧自如。後來批次仿製生產,成了明軍的制式裝備,在抗倭作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狼兵人手一對蠻刀外,還配有本民族的盾牌。有刀有盾,攻防兼備。狼兵使用的盾牌名為燕尾牌,以柁木、桐木製成,高五尺七寸(與狼兵身高彷彿)、寬不滿尺,正面飾有鯽魚圖案。

燕尾牌木質堅密,使用輕便,就算是被倭刀砍中,也不會斷。狼兵操刀挾盾,可御可擊、攻防兩利:用燕尾牌遮蔽全身,手中蠻刀時不時乘隙而出,令對手防不勝防。

狼兵與倭寇的初次交鋒,狼兵大獲全勝,給了倭寇一個下馬威,狠狠打擊了侵略者的囂張氣焰。

第二天,倭寇糾集人馬前來報復。不等狼兵出陣,俞大猷率明軍出戰,殺死九個倭寇自己卻死傷三百餘人。

次日,倭寇又來挑戰,在明軍營前耀武揚威,明軍堅壁清野避而不戰。瓦氏夫人侄兒岑匡才十七、八歲,正是血氣方剛之時,激憤之下,單槍匹馬衝入敵陣。其餘明軍將領集聚軍門觀戰,卻無一人出手相助。岑匡一人寡不敵眾,在奮力殺死六名倭寇後,壯烈犧牲。

數日後,兩三千倭寇將一員明將包圍。命在頃刻之際,瓦氏夫人單人獨騎披髮舞刀,衝入重圍,一番血戰後,成功將明將救出。

狼兵的戰鬥力強悍,是因為瓦氏夫人軍紀嚴明。瓦氏夫人規定“七人為伍,四人專主擊刺,其餘三人專主割首”。七個狼兵分工明確,所獲戰功,大家分享。在與倭寇對壘時,狼兵不聽號令者斬,膽怯退縮者斬,臨陣逃跑者斬,謠言惑眾者斬,敵人敗退,搶奪財物不追擊者斬。因為軍紀嚴整、賞罰分明,狼兵有進無退、人人勇猛無畏,“故其兵可死而不可敗”。另外,瓦氏夫人在對倭作戰中總結出了用於實戰的陣法,將狼兵編為哨、隊、甲的三級作戰序列。

抗倭名將戚繼光在此基礎上,發展創制了“鴛鴦陣”,對蕩平倭氛,發揮了重大作用。

可惜的是,瓦氏夫人的影響力不及戚繼光,因此,其對抗倭做出的巨大貢獻也不為後人所盡知。

重溫歷史,可以繼承先民的尚武精神。武備不懈,是中華民族和平崛起所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