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玄奘西遊:真實的西遊記

公元645年(貞觀十九年)正月,玄奘和他的隨從帶著從天竺(印度)取回的佛經、佛像,到達長安城西門之外。數以萬計的僧眾和百姓聚集於此,他們翹首以盼,等待這位“留學”了17年的聖僧。

唐玄奘,俗姓陳,名禕,世稱唐三藏,洛州緱氏人(今河南偃師緱氏鎮),中國古代旅行家、思想家、翻譯家。為了深入研究佛學,他冒著生命危險,西行取經,一路上克服了種種艱難險阻,到達佛教發源地印度。玄奘在印度遊歷、研究和講學整整13年。回國後,帶回佛經657部。為了防止經文被盜,玄奘在唐王的幫助下修築大雁塔,用來儲存經文。

檢視完整族譜

檢視完整族譜

玄奘的族譜

玄奘的族譜

玄奘則留在長安進行佛經翻譯,一生總共翻譯了75部經典,對中外文化交流有著卓越的貢獻。

他延續並發展了中國的佛國外交。在他西行求法的路途上,已經有印度各國以佛經為紐帶展開對唐友好往來。在他回國以後,日本、韓國佛教徒陸續到大唐求法,從他這裡找到佛學源頭,形成中日等國的友好關係。直到今天,中國佛教徒和日韓佛教徒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絡。

而對於中國,玄奘把印度的大小乘經學傳入中國、充實中國佛學。稍後印度的歷法、醫學、天算、藝術等亦傳入中國,影響和充實了中國文化。

玄奘在印度精彩的演講實際上也讓唐朝的名聲大噪。玄奘亦把印度的邏輯學、因明學引入中國,振興了因先秦墨家、名家的衰落而不振的邏輯學。

玄奘還曾為戒日王講解中國文化的情況,又介紹當時流行的“秦王破陣樂”,回國後受唐太宗之令把老子的《道德經》譯為梵文傳回西域及印度。

西夏時期的敦煌壁畫,正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玄奘取經圖。

但實際上,玄奘並不是第一個西行取經的僧人,在他之前就有很多高僧赴西天取經。

最早的記錄是在東晉隆安三年(399年),法顯以65歲高齡,與慧景、道整、慧應、慧嵬等人從長安出發,經河西走廊、敦煌以西的沙漠到達鄯善、烏夷,向西南穿過今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抵于闐。接著,南越蔥嶺,取道今印度河流域,經今巴基斯坦入阿富汗境內,再返巴基斯坦境內,後東入恆河流域,到達天竺(今印度)境內,又橫穿尼泊爾南部,到達東天竺。

法顯在摩揭陀國首都停留三年,學梵語,抄經律,後來又獨自遊歷南天竺,在恆河三角洲的多摩梨帝國寫經畫像兩年。之後,搭船縱渡孟加拉灣,抵達獅子國(今斯里蘭卡)。東晉義熙八年(412年)黃曆八月,法顯搭乘商船從海路歸國。一路上九死一生,於翌年五月回到青州廣郡牢山(今山東青島嶗山)。歷時十五年,遊歷三十餘國,帶回大量梵本佛經。

檢視完整時間地圖

檢視完整時間地圖

法顯的時間地圖

歸國後,法顯不顧年事已高和旅途勞頓,著手翻譯佛經。七年間,他共譯出佛學經典六部共六十三卷,其中《摩訶僧袛律》成為五大佛家戒律之一,對後世的中國佛教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唐代也有僧人有慧超、悟空等人西遊取經,但最著名的就是玄奘。

玄奘是東漢名臣陳寔的後代。玄奘的家族,河南陳氏是中國中古時期的名門大族,玄奘的曾祖父陳欽曾任東魏上黨(今山西長治)太守,祖父陳康為北齊國子監博士,父親陳惠在隋初曾任江陵縣令。

陳惠在隋朝末年辭官歸隱,潛心佛儒兩學。玄奘和哥哥受到父親的影響,對佛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後來都成了唐代的名僧。

玄奘13歲那年出家當了和尚,20歲時在成都正式取得僧人資格。從這以後他到各地遊歷,拜訪名師,在佛學方面的造詣越來越深。但在多年的學習過程中,他感到他所學的各種佛教經論的說法不一,而且他老師所教的觀點也不一樣。

這是因為佛教傳入中國幾百年來,佛經多由外來的人翻譯成中文,翻譯的習慣用語不同,語義差別很大,理解也有很多不同,常常產生很大分歧,因此爭論不休。

玄奘也一直在苦苦尋找答案。恰巧當時從天竺來了一個叫波頗的僧人,他說在天竺的那爛陀寺,有一位戒賢大師講《瑜伽論》,那正是玄奘一直尋找的答案。於是玄奘下定決心要去那爛陀寺,求取真經。

玄奘去天竺取經經歷了哪些階段?

第一階段,初次申請出關,未獲批准,只好偷渡西行。

就在玄奘準備出境的時候,正值唐朝建立初期,那時候唐朝還沒有解決西域的問題,為了防止內地的文人被西域各國利用,也為了防止唐朝的重要情報資訊傳到西域。唐朝政府嚴厲禁止文人去西域。像玄奘這樣有高深學問,並且還是出身於名門大族的人肯定是不讓過關的。

玄奘的申請沒能透過,所以就只能等待時機。到了公元627年秋,長安一帶遭受自然災害。唐太宗李世民下令所有人可以出境去尋找食物。求法心切的玄奘,收拾了簡單的行李,混在災民人群中出了長安城,開始了漫長而又艱險的西行求法之路。

唐僧西行路線

玄奘混入商人隊伍出關,結果被涼州邊境士兵發現,涼州都督聽說玄奘要西行,強令他返回長安。幸好當地慧威法師敬重玄奘的偉大願望,令小徒弟慧琳、道整二人秘密送玄奘前進。

他們白天怕被官兵捕捉,就夜晚行路。到達瓜州時,所騎的馬又死了。而且這時涼州都督捉拿玄奘的公文到達,但瓜州的州吏認為玄奘的偉大願望非常少見,不應扣留他,就把公文毀掉,催促玄奘趕快前行。

玄奘離開瓜州後,打聽到玉門關外有五座烽火臺,每座烽火臺之間相隔一百里,中間沒有水草,只是烽火臺旁有水源,但由兵士把守著。如果玄奘經過堡壘,一定會被兵士捉住。玄奘正在束手無策的時候,碰到了當地一個胡族人,名叫石盤陀,願意替他帶路。

玄奘喜出望外,變賣了衣服,換了兩匹馬,連夜跟石盤陀一起出發,半夜他們成功偷渡出玉門關。在休息的時候,玄奘見石盤陀持刀向他走來,石盤陀說再走便是死路一條,他不願同行了,玄奘只好任他離去。

玄奘出玉門關後便獨自在沙漠中摸索前進,飢渴難忍,冒險到烽燧下取水卻差一點被守卒放箭射中。幸虧守烽校尉王祥篤信佛教,不僅供給玄奘食物,還給他指點了捷徑。

第二階段:偷渡出境,經玉門關到高昌一路西行到迦溼彌羅國。

玄奘的時間地圖

玄奘在沙漠裡接連走了很多天,終於走出大沙漠,經過伊吾到了高昌。高昌王麴文泰篤信佛教,在深夜手持蠟燭親自出宮相迎,給予玄奘最高禮遇,甚至還想強留玄奘長期供養。玄奘決意西行求法,並以絕食相拒。麴文泰只好作罷,與玄奘結為兄弟,請他取經後再回高昌,並贈送黃金百兩及綾絹等物,組織護送隊伍,作書二十四封給沿途國家,請求提供幫助。

玄奘繼續西行,經過焉耆到屈支,受到了盛大歡迎,停留六十多天,後又翻越凌山到碎葉城、赤建國、颯秣建國等地,然後翻越興都庫什山,遊歷梵衍那國、犍陀羅國,最終到達迦溼彌羅國,在此留居兩年,熟讀佛經,研究佛學。

第三階段:到達那爛陀寺,潛心佛法五年,舌戰三千高僧。

從迦溼彌羅國離開後,玄奘經磔迦國、那僕底國、爛達羅國等地到達曲女城,最後在貞觀五年抵達摩揭陀國那爛陀寺。寺裡有個戒賢法師,是天竺的大學者,玄奘跟著戒賢法師學了五年。

摩揭陀國的戒日王是個篤信佛教的國王,聽到玄奘的名聲,在他的國都曲女城(今印度北方邦境內卡瑙季)為玄奘開了一個隆重的講學大會。天竺十八個國的國王和三千多高僧到了會。

印度,那爛陀寺遺址

當時,戒日王請玄奘在會上講學,還讓大家辯論。大會開了十八天,大家對玄奘的精采演講十分佩服,沒有一個人提出不同的意見。

最後,戒日王派人舉起玄奘的袈裟,宣佈講學成功。

第四階段:取得真經,玄奘開始回國。

玄奘在歸國途中整整走了兩年,等到好不容易回到大唐國境後,他是不敢回長安的,他怕唐太宗追究他當初偷渡的罪責。為了表明態度,從敦煌回長安,玄奘一路上隨時報告自己的行蹤,聽候朝廷發落。

不過朝廷並沒有真正“發落”玄奘。

唐僧取經歸來以後,整個西域的政治形勢就發生變化了。當時是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太宗早就當上“天可汗”了。這個時候,唐太宗需要玄奘,更需要利用佛教來經營西域。

所以本來是偷渡出去的偷渡客,回來以後受到了唐太宗的熱烈歡迎。玄奘的《大唐西域記》變成了唐朝的外交事件。顧名思義,“大唐西域記”,西域是大唐的,其中詳細記載了中亞各國有多少戶口,多少軍隊,多少財富,相當於一本詳細的軍民土地冊。

《大唐西域記》書影

《大唐西域記》既是關於西域各國情報的彙編,又是唐代的文化工程。

唐玄奘回國後,收了很多門徒,比如:神昉、嘉尚、普光、窺基,號稱“奘門四哲初”;普光、法寶、神泰,則被稱為“俱舍三大家”;窺基、神泰、順憬又被稱為“因明巨匠”。其中,由玄奘弟子慧立等人整理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為玄奘的經歷增添了許多神話色彩。也是從此開始,唐僧取經的故事逐漸在民間流傳。我們熟知的《西遊記》因玄奘而來,也正是得益於《西遊記》,關於唐僧取經的故事人人耳熟能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