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京劇泰斗趙葆秀老師被網友稱“德藝雙馨”網友:當之無愧!

趙葆秀老師,有名老旦演員、菊壇名角、有“老旦狀元”之譽、京劇老旦名家、有名老旦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有一本書就叫《狀元老旦趙葆秀》。

趙葆秀曾言,這種經典的膾炙人口的一定不要動,自己只有老老實實的吃透它,好好的學習,好好的繼承。你接受了一齣戲,你要從人物出發分析他,她覺得她不是在表演,她覺得她就是李母,她是一種真實的感情流露出來了,所以它才能感人。

京劇的歷史是藝術家們不斷實踐、繼承和創新的歷史,趙葆秀在多年的舞臺實踐中創作出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她把京劇藝術視為生命,在前人藝術的基礎上她不斷進取,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贏得了廣大觀眾的讚譽。很多人說趙葆秀在表演上是用聲、用情塑造人物,更準確地說她在用心創作角色,這眾多的榮譽記載著趙葆秀的成功之路,記述她艱辛探索的歷程,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那麼趙葆秀又有著怎樣的藝術人生以及戲曲生涯呢?

趙葆秀,北京京劇院的老旦演員,她在1959年考入北京市戲曲學校,她的開蒙老師是當年和程硯秋先生經常合作的有名錶演藝術家孫甫亭先生,在孫甫亭先生病重以後,又和孫先生的長子孫振泉老師學習,又和姚元秀老師、殷行雲老師在學校斷的學習深造,那麼在畢業以後,她又拜了著名的京劇表演藝術家李金泉先生為師。趙葆秀她記得她小的時候,她母親帶她到人民劇場去看了一齣戲,她記得好像是《響馬傳》,因為當時她太小了,回去以後,她就喜歡上京劇了,回到家裡,在床上披上床單,拿上毛巾就這麼瞎耍把,後來在北京日報上發現了招生簡章,就去報考京劇,考上以後她特別高興,可是當她知道給她分到老旦的時候,她就哭了一鼻子,因為她的理想,那時候小姑娘喜歡美,是那種戴花呀,頭上亮亮的,特別漂亮,這一學老旦吧,她就覺得太難看,那麼老,那個就不願意學,後來透過和老師的學習過程當中,她就逐漸的喜歡上了老旦的這個唱腔,那個特別是她在第一次演出的時候,她演的是《岳母刺字》,她一上臺觀眾就騷動,等她再一張嘴打引子,就是她這一個引子就要了兩個彩聲,當時她就特別的激動,回來以後,就逐漸逐漸的就特別塌塌實實的學習這個老旦藝術了。

義無反顧、辛勤耕耘,趙葆秀為拓寬老旦的戲路,豐富老旦行劇目,為老旦行扛大軸創造條件,並身體力行。

自己在學校學的這些,就遠遠的跟不上時代的要求,那麼她呢就迫切的希望能夠拜師,能夠再進一步學習、再深造。名師出高徒,趙葆秀1981年拜師之後,勤奮好學,刻苦鑽研,深得真傳,李金泉先生喜歡她這種無鞭自奮蹄的精神,看中她的人品和藝術發展潛質,鼓勵她要為老旦行的發展擔當重任。她和李老師學的第一齣戲就是《李逵探母》,這齣戲使她懂得了要演人物,老戲也有再創造人物的過程,你比如說李母,她是一個瞎老太太,又是一個山村的老太太,為了想兒子兩隻眼睛又是瞎的,那麼就得從練眼睛的這個瞎老太太的眼神開始,李老師他就說,你這個眼睛,你不能像《遇後》是的就這麼閉著,因為這齣戲的表演特別繁重,那麼你要沒有眼神的配合呢,這個人物就不動人,身上也要有造型,也區別於一般的人物,你比如說吧,她是山村的一個窮老太太,自己呢是一米六六的個兒,李老師說你的個兒太高了,你必須大存腿、大扣胸,就這麼走,眼睛往上翻,漏白眼珠,就這麼走。她演出的時候她記得,觀眾說趙葆秀的個怎麼這麼矮呀,其實呢是她整個都存下去了,為了從這個人物出發,她就屬於這個她後來總結,由量變到質變,逐漸的呢,只要她一演這個人物,她很情不自禁的就這個人物的體態,這個表情、眼神就全出來啦,她記得她在爭梅花獎辦專場的時候,曲六乙老師他問她,說你演的這個《李逵探母》,是怎麼把我的眼淚給誆下來的,因為老先生看戲太多了,所以後來她也在想這個問題,那麼她呢就是透過練唸白呀,每天兩遍唸白,她絕不是在那單純的過那個數,而她是在唸白的過程當中,她是一邊念,一邊體會李母當時的那個心情,就要把她的每一句話,她的內心裡邊是什麼情感,趙葆秀她透過每天的唸白,自己要把它揣摩出來,所以這樣呢,不斷的從量變到質變,以致於呢她再上臺,她覺得她自己不是在表演,她覺得她就是李母,她是一種真實的感情流露出來,所以它才能動人。

哭鐵牛聲情並茂驚四座,捧金碑唱作俱佳冠群芳。但趙葆秀沒有沉浸在鮮花和掌聲之中,她廣納博採,日益創新,孜孜不倦地追求。

這個《三關排宴》呢,是她接觸的第一次創作人物的新戲,對於她來說呢完全充滿了新鮮感,那麼透過這齣戲的排練,也使她學會了許多創新方面的東西,那麼他們就在天壇公園的一片松樹林裡邊,就是他們一個創造的場地,她就從走腳步開始,這種腳步他們過去沒有過,因為她要穿蟒上帶、戴鳳冠,而且是三軍都排列好了,佘太君在,鑼鼓也很大,安排的,所以呢就不能像平常老旦的壓不住臺,所以要把整個氣質要變大,他們把腳步從老生、小生、老旦的腳步,他們把它整個融匯起來,化成佘太君的腳步,上來以後要慢抬,要耗住,但是還不能像老生似的,不能勾腳面,勾腳面是男生勾腳面,女生是不能勾腳面的,平腳面耗住落地。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三關(排)宴》創作演出的成功使趙葆秀走上了繼承發展老旦藝術之路。老旦是大嗓,真要唱一齣戲,說實在的,又要丹田氣,又要你的演唱方法,她覺得對她確實在這齣戲裡,它是一個實實足足的一個考驗。尊重傳統、科學繼承,趙葆秀把《釣金龜》加工整理成唱作繁重的精品,她四折戲一氣呵成,全面展示了她的深厚功力。她又改編了一齣戲,根據《三進士》改編的《八珍湯》,她從寫劇本開始,她就跟著李老師,跟著吳江,他們一塊兒探討,一塊兒參加意見,這是一;第二呢,就是在於表現這個人物,在藝術處理上,她也想了一些點子,你比如說,在第二場,孫淑琳被她那個不孝順的大兒媳婦轟出府的時候,是一個黑夜,風雨交加,她淪落在街頭,這個時候在狂風暴雪裡她流落在街頭的時候,她覺得可以用一些身段和水袖來幫助,那麼這個水袖的啟發是哪兒來的呢,當時,他們北京市文化局正請來陝西京劇團的李德福老師教旦角水袖藝術,她得知這個訊息以後,當時就在梆子劇團舉辦的這個學習班,她就闖進去了,當她學完以後呢,她就把它用到了《八珍湯》風雪夜當中,因為這個水袖它不可以胡用的,以往的老戲,用水袖的《福壽鏡》,是因為她兒子丟了以後,她精神失常了,她可以耍水袖。《打神告廟》也是她在一種失常的狀態下,特別激動的情況下,她可以用水袖,一般正常人不可以胡用。那麼這齣戲它為什麼可以用,正因為它環境的特殊性,它可以用,它是在風雪交加把衣服都吹起來啦,她為了撣雪、擋風啊,她可以利用水袖,把生活的東西把它藝術化,用水袖舞起來,增加了這齣戲的色彩,使老旦能唱、念、舞,提高了這齣戲的可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