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自古以來的習俗,放鞭炮,貼春聯,燒紙錢與結婚穿紅衣,古從哪裡

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現今在逢年過節或者婚喪嫁娶時都套用“自古的習俗”,因此,說說自古到底有多古。

放鞭炮,又叫爆竹,是古人在燃燒竹子時產生爆裂的聲響由此得名,因其能夠恫嚇野獸,因此被寄予趨吉避凶的願景。竹子燃燒屬於不可控,因此直到火藥誕生爆竹才被廣泛應用。

火藥誕生與隋末唐初,由煉丹術士無意間發明,但真正到了宋朝,因其重文輕武的國策,使得科技創新得到發展,火藥技術與武器逐漸推廣,用紙筒和麻莖裹火藥編成串做成“編炮”才開始在民間推廣。

可惜,自元朝起,因火藥威力巨大,生產製造與流通全部國有,更多是應用於皇家的慶典,明清明清跟隨舊制,對民間持有火器嚴加懲處。

所以電視劇看到的隨意放鞭炮,隨意買火器在元明清是不現實的,只有經過官府批准的豪門大戶才能使用,因此也成為有錢人的象徵,而不是老百姓隨意能夠給小孩子的玩物。

直到民國建立,政府對民間的管控放鬆,更先進的軍事黑火藥已普及,因此對民間的黃火藥也就不再限制,火藥產量提升,才實現了鞭炮能被平民百姓使用。

所以,

鞭炮成型於宋朝,元明清三朝都嚴格管控,只在民國以後被民間使用,當你看到漢朝娶親放鞭炮就換臺吧!

春聯,起源於桃符,據《後漢書·禮儀志》說,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鬱壘”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桃即通逃,意在趨吉避凶,掛於門前祈求平安。

唐末五代時,後蜀國君孟昶在桃符上書寫“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代替原本的門神,不只是避邪驅災,還增加了祈福、祝願的內容,北宋文人墨客競相展示, 成為後來春聯發展的重要標誌。

真正普及始於明代,此時的紙張產量得到提升,價格令尋常百姓能夠接受,朱元璋剛剛成為皇帝,下令每家門上都要貼一副春聯以示慶賀。因為桃木是紅色,紅色又叫硃砂紅,以此宣示天下皆為朱。

但也有特例,如廟宇用黃紙,守孝第一年用白紙,第二年綠紙,第三年黃紙,第四年喪服滿才恢復用紅紙,而清朝起於白山黑水崇尚白色,因此宮廷內春聯用白紙,藍邊包於外,紅條鑲於內。

所以,

春聯正式形制成型於五代後蜀,普及於明朝寓意天下為朱,而滿族皇族是白底紅邊,看到清宮戲全是大紅色只能被拖到午門斬首。

清明剛過燒紙錢的習俗源於南朝齊,因為南朝奉行佛教,佛教主張神不滅論,因此將白紙剪成銅錢的形狀,以紙寓錢祭靈,使亡靈能安享富貴,不再以鉅額的陪葬品展示富貴。

不過,世人皆知唐朝洛陽紙貴,可曾想過詩詞好是一方面,而用來書寫的紙產量低也是很大的因素,而直到五代時期,南唐後主李煜,如此富有卻用不起紙如廁,更不可能將紙用來祭奠焚燒。

直到南宋時期政府幹預減少,社會生產力與科技再次獲得突破,紙張的生產獲得提升,隨之也帶動印刷術成型,書籍使得文明與文化的傳播得到延續。

元明兩朝對道教比較推崇,使得道教也開始興盛,紙錢與畫符結合,成為祈求平安祭祀先祖的方式,而清朝雖然轉而推廣黃教,但道教與佛教在中原根基已深,兩者又彼此融合,燒紙又並不妨害統治,也就未加以干涉。

所以,

燒紙的做法形成於南北朝的梁齊國,南宋以後因為紙便宜了才得到推廣,元朝以後燒紙才改成黃色的符咒,北宋以前紙非常非常貴,因此才會用紙鈔“交子”代替銀錢。

結婚穿什麼顏色,現有資料可查證為周朝《儀禮》記載,新夫頭戴爵弁形似無毓之冕;上衣玄色(青黑)象徵天,下裳纁色(淺紅)象徵地,有黑色緣邊,喻陰陽調和。蔽膝隨裳,棕紅色。大帶黑色。鞋履為赤舃,即紅色復底鞋。

新婦戴著與真發混同梳編的裝飾假髮。婚服形制與男子同,惟服色有別,上衣下裳均為黑色,取“專一”之意。蔽膝、鞋履、大帶隨裳色,亦為黑色。另外從陰陽五行思想考慮,由於黑色屬陰,故而在裳下緣紅色邊,以注入陽氣而致平衡。

魏晉南北朝時期有白色的婚禮服。《東宮舊事》記:“太子納妃,有白轂,白紗,白絹衫,並紫結纓。”白衫不僅用做常服,也可當做禮服。

前些時日熱播的《知否》則是綠色,三舍生及品官子孫可假穿九品幞頭公服,其餘庶人著皂衫衣、折上巾;新婦從風可假鳳冠霞帔,其實也是符合史書記載的。

直到明朝,因為崇尚火德且崇尚硃砂紅,官員娶親時,女子按與婿相同的品級佩戴相應鳳冠霞帔或花釵,真紅大袖衣或圓領女蟒服、大紅褶裙。新娘加紅蓋頭,或垂絲穗遮面,或紙扇遮面,穿繡花鞋象徵吉祥,這就是紅衣紅蓋的由來。

婚娶在周朝時印染技術限制以黑色為主,魏晉南北朝則崇尚白衣,宋朝則是綠色服飾,明朝和清朝才是紅衣紅蓋頭,所以,如果結婚不用再爭論中式紅衣還是西式婚紗,魏晉時期就是白色婚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