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劉邦和李世民王朝選太子有3條潛規則,歷史書不會告訴你!

一、

在中國歷史上,太子是神聖的職業。

他們一旦被冊封為太子後,地位就僅僅在皇帝之下,成為帝國的縮小版君主,而其他兄弟依然是臣子。

不僅僅是地位高。

太子還有獨立的官署,朝廷大臣和學者做老師,一支小規模的軍隊,甚至在緊急情況時,太子還可以代理國政。

放眼帝國,能得到這種待遇的,除了皇帝就是太子。

而太子的繼承製度也很神聖。

從周朝起,歷代王朝都秉持“立嫡長子”的原則,再不濟也是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安排的明明白白。

什麼意思呢?

如果皇后生了兒子,那就一定要選年紀最大的做太子,不出意外的話,其他兒子是沒有機會的。

即便是司馬衷這種地主家的傻兒子,也必須趕鴨子上架,不許說 NO。

如果皇后沒有兒子,或者都一一排除掉了,才能輪到皇帝的其他兒子。

在“立嫡長子”的明面原則下,一般情況,可以保證皇位的順利繼承,可在明面原則之下,卻時刻都有一股暗流洶湧的潛規則。

有時候,潛規則才是決定性因素。

二、

皇子們有共同的父親,卻有不同的母親,如果想爭太子位的話,各自的母親就是重要的加分項。

而母親的背後是家族勢力。

有沒有母族勢力的支援,往往可以改變太子寶座的歸屬。

比如周幽王。

沒錯,就是“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

他是周宣王的兒子,母親則是齊國公主,齊國國君不是外公就是舅舅,有了強大的母族勢力,他順利成為太子並且繼承王位。

可週幽王坐上王位之後,忘記初心了……

他的王后是申國公主,兒子姬宜臼理應做太子、繼承王位,這也是周朝的傳統和國情嘛。

王后家族都等著將來沾光呢。

周幽王卻迷戀上美女褒姒,為了博取美人一笑,不惜玩一把“烽火戲諸侯”,甚至廢掉王后和太子,冊立褒姒和其子。

申國國君一心要做天子的外公,族人也眼巴巴盼著能分點紅利,可如今都便宜了褒姒母女,竹籃打水一場空啊。

不能忍,絕對不能忍。

申國國君聯合犬戎一起攻入鎬京,在驪山腳下殺死周幽王,扶持外孫姬宜臼繼承王位。

從此以後,開啟東周列國的時代。

在帝制時代前期,君權尚未擴張到極致,諸侯依然擁有強大的實力,為了政權穩定,君王不得不和強大諸侯進行捆綁。

王后和太子正是重要一環。

這種潛規則在漢朝依然適用。

劉邦經常說:“如意和我很類似,我想立如意做太子。”可劉如意真的能做太子,或者說坐的穩嗎?

劉如意的母親是戚夫人。

戚夫人只是一名普通姬妾,基本沒有家族勢力,這對母子除了劉邦的寵愛,也得不到任何外力援助。

想做皇后和太子,這些遠遠不夠。

因為他們的競爭對手是呂后和劉盈。

早在沛縣時期,呂后就和蕭何、曹參、夏侯嬰、周勃等開國功臣們關係匪淺,猛將樊噲是她的親妹夫。

人家才是穿一條褲子的自己人。

即便只論呂后的兄弟們,也都是位高權重的開國功臣,遠遠超過戚夫人的家族勢力。

如果劉如意做太子、繼承皇位,將來勢必要重用戚氏族人,並且打壓呂氏和沛縣功臣,一朝天子一朝臣嘛。

歷史書說,張良請來商山四皓才保住劉盈。

這都是扯。

劉邦不是怕商山四皓,他面對的是豐沛功臣和呂氏的壓力,這些是他的基本盤,絲毫得罪不起。

這種局面,戚夫人有什麼資本去爭?

劉如意有什麼資本做太子?

劉邦也不是在選太子,而是在兩個兒子的母族勢力之間做選擇,其實根本不用考慮,他只能選擇劉盈。

這件事的表面說法是嫡長子繼位,其實是劉盈母族勢力太強大。

直到三國時期,母族依然是太子寶座的決定性因素。

比如劉表。

《三國演義》中出現的劉琦、劉琮都是前妻所生,前妻去世後,劉表才娶了荊州的蔡夫人。

他能在荊州立足,和蔡氏家族的鼎力支援有莫大關係,迎娶蔡夫人也是為了加深利益捆綁。

劉琮很聰明,也娶了蔡夫人的侄女。

這樣一來,劉琮就成為自己人,長子劉琦就是和蔡氏無關的外人……於是,劉表和蔡夫人、蔡氏家族一起立劉琮為接班人。

劉琦呢,不得不向劉備和諸葛亮尋求幫助。

一直以來,劉表“廢長立幼”都被看做敗亡的徵兆,什麼劉琦賢明、什麼劉琮沒有主見、什麼劉表昏庸……

可沒有母族支援,劉琦用什麼壓服蔡氏家族、用什麼制衡荊州的其他士族呢?他手中根本沒有幾張牌嘛。

只有蔡氏支援的劉琮,才能坐穩大位。

所謂的嫡子、長子都沒什麼用,關鍵時候還得有幫手才行。

三、

除了母族勢力以外,特殊時期的太子要用實力說話。

有些皇子明明離太子寶座十萬八千里,卻能依靠自己的實力,讓皇帝不得不立他做太子。

這種事情在隋唐比較盛行。

比如我們的天可汗·大野世民同志。

在《玄武門的風花雪月》中聊過,李淵的基本策略很簡單,就是帶著李建成、朝廷大臣和李世民相抗衡。

雖然李建成和李世民是一母同胞,李淵也說過:“老二啊,我將來一定會立你做太子,你要繼續加油哦。”

但那基本是口頭承諾,李淵從來沒有當真。

於是,李世民同志憋足了勁,親自去打江山積累實力,順便收編了一大批謀臣武將。

功勳只是奪取太子位的基本條件。

他苦心經營的勢力,才是決定性因素。

論地盤,李世民在洛陽收買人心很多年,早已是在野黨的基本盤,李淵甚至說過:“不如去洛陽做二皇帝吧?”

論人才,南征北戰的大將、各路諸侯的降臣、關東各地的官員……基本都被李世民籠絡在手。

論人望,無數官員都對李世民頂禮膜拜。

玄武門事變前,李世民讓張亮帶1000人去洛陽,結交山東豪傑以防不測,結果李元吉告密,張亮被抓到監獄了。

可不管如何嚴刑拷打,張亮一個字都不說。

還有李建成、李元吉想暗殺李世民的謀劃,東宮下屬居然親自跑到秦王府告密。

這種局面下,李建成的太子位已經風雨飄搖。

626年7月,李世民在玄武門狠下心來殺死兄弟,尉遲敬德也衝進皇宮,名義上是保衛李淵的安全,其實是在問:

“秦王想做太子,你滋瓷不滋瓷啊?”

李淵還能怎麼辦呢?

李建成是名正言順的皇位繼承人,既是嫡子、又是長子,天下再也沒有比他更符合規矩的太子了。

可李世民硬生生的走出一條血色登天路。

可見名正言順也需要手中有刀,如果不能保護自己,只能讓位給持刀之人。

當然,李世民並不孤單,他的曾孫李隆基同樣不是嫡長子,照樣憑藉實力成為太子。

武則天去世後,大唐是一片亂糟糟的景象。

繼位的李顯並沒有能力治理國家,反而是韋皇后大權在握,安樂公主也想做皇太女,繼承武則天的女權大業。

這對母女居然把皇帝李顯也毒殺了。

可憐的李顯同志,父母是皇帝、兄弟是皇帝、自己也是皇帝,最終卻被一張大餅給毒死了。

亂世出英豪。

冷眼旁觀的李隆基以嫡系皇族的身份,悄悄聯絡禁軍將領,沒多久就在禁軍中組建了團隊。

710年,26歲的李隆基聯合太平公主發動政變,誅殺韋皇后的黨羽,親自扶持父親李旦登上皇位。

為什麼說李隆基的功勞大呢?

因為他在發動政變前壓根沒通知李旦,創意、策劃、執行、收尾都是李隆基,只是在成功之後才說:

“老爸,來當皇帝吧。”

這種皇帝哪有什麼地位,不是自己掙來的,終究不是自己的。

李旦在上朝時只有兩句話:“太平公主是什麼意見?三郎是什麼意見?”如果二人沒什麼看法的話,照辦就是。

按照嫡長子繼承製,李成器應該是太子。

可父親的皇位都是弟弟奪回來的,自己只是沾光的哥哥,有什麼資格爭搶太子位呢?

於是,李成器自覺退出競爭。

李隆基理所當然的成為太子,3年後再次發動政變,把太平公主擼下來,李旦央求兒子:“饒你姑姑一命吧,好不好?”

李隆基大手一揮:“NO。”

太平公主卒。

明明只是皇族的邊緣人物,硬生生在亂局中火中取栗,當太子、做皇帝,還能開創大唐盛世,牛逼大發了。

這位聖人啊,真是個狠人。

李世民和李隆基不靠母族勢力,他們憑藉能力積蓄實力,然後一舉奪走太子寶座,最終登上皇位。

這個過程的簡略版是隋煬帝楊廣。

增強版則是明成祖朱棣,這傢伙都不是爭太子位了,直接發兵搶皇位。

但凡能在歷史上完成此類壯舉的,都是狠人,彼此在九泉之下相見,恐怕也會惺惺相惜,痛飲三大碗。

佩服,佩服。

四、

當然,想做太子也不一定如此血腥,這個職業還有另一條潛規則。

妥協。

所謂妥協就是皇子競爭太激烈,皇帝不能偏袒某一方,只能選擇一個朝野都能接受的第三者。

這個第三者屬於躺贏。

明明什麼都沒做,命運卻決定讓他做太子。

唐高宗李治就是妥協的產物。

李世民的第一任太子是李承乾,完全符合嫡長子的標準,況且母族勢力也很強大。

朝野上下都對李承乾寄予厚望。

可李承乾的性格有點問題,俗話說就是不學好……在學校調皮搗蛋,回家也不聽話,再加上腿不好,總覺得大家看不起他。

642年,李承乾居然以父親為榜樣,勾結漢王李元昌、侯君集等人搶班奪權,想把李世民趕下臺。

這位大兄弟真的是……

在李世民面前搞政變,真是吃飽了撐的。

雖然搶班奪權計劃失敗,但依然保住了性命,只是太子不能再做了。

此時的李世民最喜歡李泰,這孩子文采風流、聰慧絕倫,年紀輕輕就主持編撰了《括地誌》,皇子當中最得寵。

李泰是大胖子,可李世民想到的不是高血壓、高血脂,而是這孩子上朝時不方便。

於是送了他一頂轎子。

夠溺愛了吧。

李承乾被廢后,李泰感覺機會來了,他對李世民說:“如果我做太子,一定會殺掉兒子,把皇位傳給李治。”

他是想傳遞兄友弟恭的資訊,以此來安慰李世民的心靈創傷。

可李世民是什麼人?

自己就是親手殺死兄弟才上位的,對於兄弟、父子的感情順序,沒人比他體會的更明白。

李泰說殺子傳弟,騙鬼去吧。

哎,最寵愛的兒子,終究靠不住。

長孫皇后的三個兒子中,只剩下年紀最小的李治了。這孩子從來不爭不搶,表現的最沒有心機,要不就他吧。

李治做太子,大家都能接受:

首先,他是李世民的嫡子,在法理上能說得通,可以堵住天下的悠悠之口。

其次,他是長孫無忌的外甥。

長孫無忌不僅是母族勢力,又是開國功臣的代言人,只要得到他的認可,也就在朝堂上站穩腳跟。

最後是李世民能接受。

他一輩子殺伐果決,又在玄武門殺兄逼父,一輩子打下萬里江山,內心最缺乏的卻是家族親情。

李承乾發動政變謀反,李泰為了太子位不惜詆譭兄弟,甚至還承諾殺掉兒子,無疑是在李世民的傷口上再捅一刀。

此時的李世民,最需要溫情和孝順。

雖然李治懦弱,但李世民卻沒有更好的選擇,只能冊立李治為太子,將來繼承大唐皇位。

李承乾和李泰爭鬥多年,最終便宜了李治。

可不就是妥協麼。

五、

在帝制時代,太子是利益爭奪的焦點。

除了表面上的嫡長子繼承製,暗流洶湧下的潛規則,其實也有跡可循。

強大母族、自身實力、妥協機會……

這三項基本條件,符合的條數越多越有機會做太子,將來保住皇位的機會也越大。

姬宜臼、劉盈、劉琮只有母族勢力,自身實力並不強,最終都淪為母族操控的玩物,結局都不太好。

李世民則是三條盡佔。

他的母親出身於關隴門閥的核心家族,這條關係,對於獲得關隴門閥的支援至關重要。

自身實力就不必說了。

至於妥協機會,李世民殺掉兄弟後,他還有其他競爭對手嗎?

而李治、李隆基各自佔了兩條。

話說回來,太子是一個危險的職業。

能當上太子很難,想保住太子更難,表現優秀的話皇帝不放心,表現不好的話是能力不行,皇帝和大臣更不放心。

太難了。

歸根結底,這種事情也得看機緣,得到就好好做,得不到也莫強求。

恐怕也強求不來。

康熙皇帝的兒子們爭了一輩子,大部分都落得圈禁幽死,一世榮華富貴如水東流。

李成器知道爭不過李隆基,果斷放棄。

他反而終生榮寵不斷,每年過生日時,李隆基都要親自到府裡慶賀,宮裡有什麼好東西,也總有一份給李成器。

不僅生前受封寧王,死後還得到“讓皇帝”的諡號。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