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瑞典在大北方戰爭中的主要對手是俄國,為什麼反而率先進攻波蘭

大北方戰爭是標誌俄國崛起和瑞典落敗的分水嶺,後人總是強調沙皇彼得的英勇頑強,卻忽視了瑞典國王查理十二世面臨著不止一個敵人。在進入18世紀之前,由於瑞典的過分強大,環波羅的海地區幾乎盡在瑞典王室的直接和間接控制之下,因此處在這一地區的俄羅斯、波蘭和德意志諸邦無不對瑞典懷有敵意。在這種情況下,俄國糾集波蘭、薩克森、丹麥等國組成“反瑞同盟”,其中以俄國的戰爭潛力和軍事威脅最大,不過在戰爭開始後瑞典並沒有第一時間全力進攻俄國,反而將大部兵力投入波蘭戰場,是查理十二世不懂得“擒賊先擒王”的道理嗎?還是其中另有隱情?

少年登基的查理十二世甫一開始就表現出天才般的軍事指揮才能,他當然明白俄國是最主要的敵人,但現實條件卻決定了瑞典只能先期平定波蘭,然後再來收拾俄羅斯。從地圖上看,如果以波羅的海為中心的話,瑞典的核心區域位於北方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俄國位於波羅的海以東,當時還沒有建立聖彼得堡,沿海地區尚在瑞典的控制之下;波蘭和德意志諸邦位於波羅的海以南,溫暖的氣候和大面積的平原使得這一地區尤其適合大兵團野外作戰。

首先從戰場的選擇來看,瑞典與俄國的交界區域主要是因格里亞和利沃尼亞(亦即今天的波羅的海三國及其以北地區),儘管今天這裡大多以高福利著稱於世,但在18世紀初期卻是不折不扣的苦寒之地。由於開發程度有限,俄瑞邊境密佈著大量的冰雪、溼地和沼澤,這對於素以行軍迅速的瑞典軍隊來說相當不利。反觀波蘭的情況就好得多,較低的緯度和開闊的平原十分有利於部隊行軍和後勤運輸,這對於試圖以速決戰結束戰事的查理十二世來說無異於理想的用兵之所。

其次就是波羅的海東岸對於瑞典和俄國的意義不同,對瑞典人來說,他們只希望控制沿海的幾個重要口岸,相反對大部分滿是沼澤的土地不感興趣;而對沙皇彼得來說,奪取通往波羅的海的出海口,打通溝通西方文明的窗戶才是戰爭的意義所在,因此瑞典人可以對這個次要戰場置之不理,但俄國人卻勢必要孤注一擲。從實力對比上看,儘管瑞典在軍力上佔有優勢,但無論人口規模還是可利用的土地面積都遠遠遜色於俄國,這也使得瑞典無法經受長時間的消耗戰,因此“速戰速決”成為瑞典軍隊的指導思想。

為了避免在與俄國決戰的時候受到干擾,查理十二世必須首先肅清俄羅斯的軍事盟友,於是緊鄰俄國的波蘭成為首當其衝的打擊目標,當然在此之前瑞典還是同俄國打了一仗。在1700年的納爾瓦戰役中,瑞典以區區8000軍隊重創沙皇彼得的3萬大軍,然後便放棄了繼續追擊,轉而調頭進入波蘭境內。此時波蘭和薩克森同時被君主奧古斯特二世統治,此人徒有其名,在同查理十二世的對決中很快落敗,然後瑞典軍隊順勢攻克了華沙、克拉科夫和克里索夫等多個重鎮,接下來就是同俄國決戰的時刻。

其實從地圖上也很容易看出,假如瑞典軍隊在拿下波蘭之前進攻俄國的話,其側翼和後方的安全就完全暴露在“反瑞同盟”的槍口之下,而解決了波蘭就等於消除了後顧之憂。不過這樣的戰略終究給了俄國喘息之機,在納爾瓦戰役失敗之後,沙皇彼得痛定思痛並在三年後捲土重來,而此時瑞典軍隊早已疲憊不堪,最終查理十二世在波爾塔瓦戰役當中被彼得一世擊敗,瑞典的北歐霸權被俄國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