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孔子門下三千,唯獨他成了古人崇拜的“至孝”偶像

世人皆知孔聖人,可鮮有人知閔子騫。

在史書的記載中,閔子騫名損,為春秋末期的魯國人,是孔子門下的得意門生。因為人剛正不阿且十分孝順,孔子極其看重他,《論語》和《史記》中亦有關於閔子騫的記載。

今天,我們將從三個方面瞭解瞭解閔子騫。

一、單衣順母;

作為後世孝子的楷模,閔子騫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其“單衣順母”的故事。

相傳,閔子騫幼年喪母,父親再娶後,後孃又生了兩個兒子。雖然,閔子騫聰明懂事,但後孃依舊對其十分苛刻。

及至寒冬,後孃給三個孩子都做了棉衣。從表面看,閔子騫的棉衣和兩個弟弟的一樣厚實,可是,裡面的填充物卻大不相同。兩個弟弟衣裡裹的都是厚實的棉花,而閔子騫的棉衣裡填的卻是蘆花。

一日,父親讓閔子騫駕車,可閔子騫竟冷得握不住韁繩。一開始,父親還以為是閔子騫偷懶,用鞭子狠狠地抽了他幾下。陣陣鞭聲後,閔子騫的衣服破了,裡邊填充的蘆花如雪花一般飄在了空中。看到兒子被苛待至此,父親回家狠狠地教訓了後孃,並揚言要將其驅之門外。

然而,孝順的閔子騫卻勸說父親留下後孃,並稱“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即:家中有後娘在,便只有子騫一人受寒。可是,若是連後孃都走了,弟弟們便要和我一樣受寒了。

聽到閔子騫的這番話,後孃愧疚地低下了頭。從那以後,她再也沒有苛待過閔子騫。正是因為這個故事,後世曾寫詩“閔氏有賢郎,何曾怨晚娘?車前留母在,三子免風霜。”稱讚其賢德。並且,在中國傳統戲曲中有晉劇《蘆花》以此為背景創作。此外,閔子騫的孝行還被編入了《二十四孝圖》,孔子亦稱讚他“孝哉,閔子騫!”

由此可見,真正的孝不是一味地順從家裡的長輩,對的事情我們要聽,錯的事情我們要及時更正,這樣一個家庭才能美滿和睦。

二、曹溪一滴;

作為中華民族的先賢,閔子騫值得後人學習的德行絕非僅此而已。常言“曹溪一滴”,可是,很少有人知道這個成語的出處與閔子騫有關。

相傳,孔子教書育人,門下弟子三千。可即使是聖人,平日裡也要穿衣吃飯。所以,時人若想要成為孔子的徒弟,必得先繳納一份學費。當然,孔子收的並不是什麼金銀財寶,而是“束脩”。用今天的話說,就是風乾的肉條。可那時,閔子騫家境貧寒,根本拿不出什麼“束脩”。

於是,為了繳納學費,閔子騫只好準備了一罈精心釀造的美酒。所以,同窗知道閔子騫只帶來一罐酒作學費後,便譏笑他:“曹溪的水,怎麼能與我們帶來的束脩相比呢?”然而,孔子也是個懂得體察學生的好老師。他知道同窗譏笑閔子騫後,便特意在授課時說道:“閔子騫願不遠千里來求學,本就精神可嘉,即使只帶來了一滴曹溪水,其價值也要遠勝百條束脩。”

這就是“曹溪一滴”的典故。

三、閔子騫的品質;

其實,閔子騫不僅十分孝順,平日裡行事也極為穩重。眾所周知,孔子一生主張“禮”、“仁”,其在教授門下弟子時也十分注重德行。受老師的影響,閔子騫人品貴重,不僅為人正直,德行也十分高尚。雖然,後孃對自己非常不好,且常常吃不飽穿不暖,但閔子騫卻為了家庭和睦忍受了一切。

當時,在父親知道後孃給自己用蘆花縫製棉衣後,閔子騫想的不是“報仇雪恨”,而是規勸父親挽留後孃。就常理來說,很少有人能在此種情況下忍住不“煽風點火”,可是,小小年紀的閔子騫卻做到了。他深知後孃對這個家的作用,亦知道兩個弟弟不能沒有後孃的照顧。

於是,在權衡利弊之後,他原諒了後孃。在後世看來,閔子騫在處理自己與後孃的關係時,難得保持了純良之心。既沒有預謀已久的憎恨,亦沒有大仇得報的得意,這種平和的處事態度正是大孝的表現。或因如此,元、明兩朝皆將其列為“二十四孝”之一。

除了孝道之外,閔子騫亦有著正直的品性。

相傳,春秋末期,季氏把控著魯國朝政。可其倒行逆施,做了許多大逆不道的事情,魯國上下皆對季氏十分不滿。

一次,季氏家族的季恆子找到閔子騫,命其到自己的封地費邑任地方官。閔子騫本就對季氏的言行不齒,更不願為其效力。他對前來通傳的人說道:“請您幫我推了這件事吧,若是再來,我便要去齊國了!”其實,從這件事可以看出,閔子騫雖自幼缺衣少食,但他卻並沒有因此淪為金錢的奴隸。無論是貧窮還是富有,閔子騫都未改正直的本性,亦沒有為五斗米折腰。

到了明代,經歷城人劉敕發集,捐資重修了閔子騫墓和子閔子騫祠,並在殿後修起了“講學堂”的東西廂房“齋”和“蘆花館”。即使時至今日,其剛正不阿的品格依舊具有現實教育意義,正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只有自己做好了榜樣,家庭才能幸福,事業才能順利,人生才能圓滿。

參考資料: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閔子騫單衣記》、《史記·孔子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