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秦朝的科學技術並不發達,修長城的巨大石料,是如何運上去的?

我們常常聽到一句話,“不到長城非好漢”,的確,這句話表露出了一個人的偉大志向,但從字面的意思來看,也說明了長城在我們社會中的地位和價值,如今我們到首都北京旅遊,除了故宮以外,長城應該是必去的經典之一。

長城作為中華民族創造的偉大工程之一,已然成為了我們國家和民族的象徵與驕傲,根據統計,現有儲存良好的長城總長度高達2。1萬公里,稱之為“萬里長城”一點也不過分。

我們登上長城可以看到,整個長城大都是由大塊的磚石堆砌而成,可要知道,無論是戰國時期還是秦代,當時的生產力和科學技術都相當有限,在沒有大型起吊機械的情況下,如此巨大且數量龐大的石料,是如何運送到這崇山峻嶺之中的呢?

1、最初的長城

想要解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就要搞清楚長城的真實“身份”和建設它的來龍去脈,在很多朋友的意識裡,好像長城就是秦始皇嬴政的手筆,是他在消滅六國統一中原之後,為了抵禦北方遊牧民族而專門修建的浩蕩工程。

說實話,這個認識是有失偏頗的,甚至完全是一種誤解,早在春秋時期,當時靠北的諸多諸侯國都疲於應對少數民族部落的襲擾,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大家開始紛紛修建長城。

但當時每個諸侯國的邊境線不一樣,國內的發展水平不一樣,能夠投入的人力物力也不一樣,因此,早期的長城零星分佈在北方邊境線上,只能充當區域性的防禦設施。

時間到了戰國末年,此時秦國在嬴政的帶領下順利東出,將山東六國全部消滅,完成了統一中原的霸業,這個時候北方邊境線上的零星長城就全部歸屬秦朝所有,秦始皇為了徹底解決北方邊患,於是開始下令大規模修建長城。

2、秦長城的工藝

秦代修建的長城以及後來漢代又進一步加築的長城,在技術層面上幾乎都差不多,都是夯土工藝,這種技術的源頭來自於古老的龍山文化,可以說水平是很低的。

根據資料顯示,秦代修建長城的時候會先在地面上挖出溝壕放入基石用以固定,再用木板和石料搭成“木盒”,最後用黃泥土把裡面全部壓實,等到黃泥全部幹固後再把木板抽出,雖然這一步步聽上去並不複雜,但作為軍事防禦工事,要求還是很高的,操作起來也都很細心。

一般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建築用到的黃泥都會先經過加熱,“炒熟”處理後再用到長城的修建中,這樣可以讓黃泥更堅固,並且去除其中的蟲卵和雜質,屬於早期的一種提純保護工藝。

另外,當時在建造長城的時候,人們還會就地取材,用崇山峻嶺上的草木編成槽板插入黃泥之中,這樣做可以很好的給工程進行排水,並且還增加了長城牆體的整體強度。

1、技術的改良

上面說的是絕大多數秦長城的修建方法,當然了,在那個時候也並非所有的長城都是按照這個工藝標準來建造的,在一些特別的地段中,人們會根據需要,採用石料來對長城的牆體進行加固。

到了漢朝之後,北部邊患開始變得越發嚴重,因此,漢朝歷代皇帝對於長城都十分重視,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創新,不同於先秦時代的建築技術也很快出現。

根據考古研究發現,漢朝人在修築長城的時候除了用夯土和石片填充技術之外,還學會了新式的土坯砌牆方法,這種方法很像現代磚頭壘牆,不過那個時候還無法燒製現代這種磚塊,大都是沒有經過處理的泥磚坯。

2、明長城是巔峰

從秦漢之後,中原的局勢呈現出多元化,從南北朝開始一直到宋元時期,由於各種歷史原因的影響,很少有朝代對長城的修建維護那麼上心了。

一直到了明朝時期,處於國情和軍事上的需要,中原王朝才重新對長城有了一定的重視,明朝時期距離之前的秦漢時代已經過去了千餘年之久,此時,無論是社會生產力還是建築工藝都有了質的提高。

從技術層面來講,明代修建的長城堪稱巔峰,我們今天看到的長城景象,大都是來自於那個階段,值得一提的是,那些大型的石塊並非是天然的石材經過打磨而成的,而是在明代工匠的專門燒製下做出來供應長城修建的。

至於這些石料是如何運送上去的,在古代,大多數時候人們更擅長就地取材,而不是去數十里數百里外進行搬運,即便是在明代修建長城的時候,人們也透過使用各種“粘合劑”來放棄對巨大石料的依賴。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圖文由大咖說史工作室團隊原創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