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為什麼宋江一定要招安

很多讀完《水滸傳》的讀者,看完《水滸傳》電視劇的觀眾,心裡總是惋惜不已。梁山108將,兵強馬壯,自己單幹不行,為什麼要招安?

數百年來,無數讀者都想不通,作者為什麼要安排這麼個結局。

包括彈幕大神、鍵盤俠金聖嘆先生都認為:水滸裡的好漢們,不應該招安,更不能被剿滅,而是應該快活地嘯聚山林,替天行道。他認為應該是這種結局,於是他點評的《水滸傳》以梁山好漢排座次結尾。

數百年來,無數人對宋江的招安行為進行過解讀,給出了很多理由。

例如,鮑鵬山老師在《百家講壇》品讀《水滸傳》時,給出了他的理解:

首先,梁山沒有政治資本。他們沒有堅強的組織,不具備發動群眾的能力,不代表農民階層的利益,連“均田地、開糧倉、廢徭役”之類的口號都沒有,更何談政治主張和政治目標,因此起義不可能取得成功。

其次,梁山沒有道德資本。眾位好漢的出身,大多是流氓、罪犯、攔路搶劫的、殺人越貨的、朝廷戰敗的降將,這些人經不起道德的檢驗。梁山發家靠打家劫舍,發展壯大靠招降納叛,是不道德的積累。

最後,梁山缺少文化能力。梁山好漢大多數都是文盲,不會宣傳更拿不出像樣的制度;宋江、吳用都屬於團隊的頂級知識分子,在政治上做一個反對派,都很勉強。

因此,他得出結論:梁山不可能管理一個國家,宋江不可能做皇帝。

隨著越來越多的朝廷降將、地方豪強、地主名流加入梁山,眾好漢有了更高的追求:好漢們有了自我實現的需求,不可能一輩子做強盜。事業若無發展,梁山若無目標,躲在一窪之水,坐吃山空,必然走向滅亡。

於是,只剩下了招安一條路。

鮑老師的觀點雖有一定道理,但是細一分析,其實也有站不住腳的地方。

歷史上,陳勝吳廣,張角張寶,翟讓李密,王仙芝黃巢……這些人起義,他們一開始也沒有政治資本、道德資本。這些人有的是罪犯,有的是神棍,有的是朝廷的叛徒,談不上道德有多高尚,文化水平有多高明。和《水滸傳》中的宋江比起來,他們也沒有強到哪裡去。就連宋江自己也是這麼覺得的,因此在潯陽樓上寫下“敢笑黃巢不丈夫。”

而從宋江這句詩,我們可以看出,他是想要比黃巢做得更大、更強的。那為什麼他又會“莫名其妙”地選擇招安,而後心甘情願地受蔡京、高俅、童貫、楊戩“四賊”的驅使,沒有一丁點除暴安良、替天行道的意思,反而捨命替朝廷征戰遼國、征討方臘,兄弟們傷亡殆盡,最後自己也被朝廷賜毒酒,全夥統統覆滅呢?

一群血性方剛的英雄好漢,進入體制內,轉瞬就奴性大爆發,在奸臣“以寇制寇,以賊滅賊”的計策裡,充當炮灰,一次又一次,居然沒有一個好漢跳出來反對。他們每一次“領任務”,都是大喜,很樂意接受貪官汙吏們的支配與迫害。這與他們上梁山之前的鮮明個性,天差地別,簡直太不可思議了。

因此,關於《水滸傳》一書的主旨,也讓人十分迷茫。它既不是反抗封建壓迫,又不是行俠仗義,更不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於是,鮑鵬山老師說,《水滸傳》的主旨是“安身立命”,宋江要帶著兄弟們找一個適合生存的歸宿。

而在當時皇帝昏庸、“四賊”秉政、吏治腐敗的社會中,黑暗腐朽的朝廷顯然不是一個好的去處。“安身立命”最好的地方就是水泊梁山。

基於這麼多的矛盾、悖論,所以“招安”這個答案,只能從作者施耐庵身上去找尋。

施耐庵生活在元末明初,做過三年元朝的官,因為受不了元朝森嚴的等級制度,以及上司達魯花赤的欺凌,憤而辭官,隱居鄉里,專心寫書。

當時的社會里,蒙古人統治漢人。習慣於農耕生活的漢人,就像是綿陽一樣,被遊牧民族壓迫,餓殍千里,民不聊生。

施耐庵預感到大亂將至,於是拿起筆來,呼籲人們起身反抗;哪怕是激起漢人心裡那已經被程朱理學、封建禮教幾乎消磨殆盡的那一丁點的血性和反抗意識。

因此,《水滸傳》原著裡,有很多地方渲染暴力,讚美陽剛、野蠻、血性。施耐庵想要黎民以梁山好漢的暴力、血性、尚武,代替趙宋以來柔弱無骨、恪守綱常、扭捏奴性的現狀。

書中的武松、林沖、李逵……一個個敢跳起來殺人的,就是好漢,哪怕是柔弱書生宋江,殺閻婆惜也是狠辣歹毒,眼睛都不眨一下。

梁啟超曾說:“施耐庵之著《水滸傳》,因外族闖入中原,痛切陸沉之禍,以雄大筆,作壯偉文,鼓吹武德,提振俠風,以為排外之起點。”

這一點從《水滸傳》的原名《江湖豪客傳》就可以看出。施耐庵是尚俠的,他期望喚醒民眾以牙還牙,以暴制暴。實際上,他本人還參加了元末農民起義,做過張士誠的幕僚。

相傳,當時有人看了《江湖豪客傳》的書稿,就預言:“足以亡元矣。”可見原書的煽動性。

朱元璋統一天下,建立明朝之後,社會逐漸安定。時代變了,《江湖豪客傳》的問題也就來了。

自古治世都是“俠以武犯禁”。相傳朱元璋看了《江湖豪客傳》的抄本後,很生氣,不和諧的內容讓他大為惱火,當即下詔:“此倡亂之書也。此人胸中定有逆謀,不除之,貽患”。於是下令逮捕了施耐庵,將他關進天牢一年之久。

後經多方周旋,施耐庵免於一死,於洪武三年出獄。回鄉途中,不幸染病而亡。

施耐庵死後,其弟子羅貫中不甘心老師一輩子的心血,淪為“禁書”,湮沒在歷史塵埃中,因此他將施耐庵的遺作加以整理、增刪成書。故後人曰:“《水滸傳》是施耐庵本,羅貫中編次。”

羅貫中在《江湖豪客傳》原稿上生硬地植入了與原文風格大相徑庭的幾十回,對原稿中的“反動”文字進行了刪減,再冠以“忠義”的主題,並更換了名字,改作《水滸傳》,才使著作得以出版。雖然破壞了原作,但是書終歸是保留了下來。否則,便沒了今天的《水滸傳》。

因此,《水滸傳》後半部分的招安、忠義部分,其實是被當局“和諧”了的結果。

中國古典名著的通病就是“半部精彩”,其原因也就在此,因為名著的後半部分,往往說的是封建專制社會里最現實、最敏感、最為統治階級忌諱的東西,為了出版,只能閹割、修改。

這裡面有著太多的心酸和無奈。

因此許多人讀罷《水滸傳》,瞭解到施耐庵本人一生的經歷後,難免心生感慨:宋江在宋江的江湖裡,身不由己;施耐庵在施耐庵的江湖裡,也是身不由已;而我們在我們的江湖裡,又何嘗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