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勵志的匡衡貪心不知足,恭讓的孔融嘴硬性剛直

“鑿壁偷光”和“孔融讓梨”這兩個婦孺皆知的典故,早在我們上小學時就已學習到,一個是勸人學習奮進,用來告誡人們“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另一個是教育人從小要懂得禮貌,禮讓兄長,用來引導家裡小孩們要“兄友弟恭”。?這兩位主人公的童年可謂勵志,但又有多少人知道他們的晚年結局如何呢?一個被從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上一擼到底, 最後鬱鬱而終;一個剛強性直,總是嘲諷和貶損領導,最終成了刀下亡魂。

匡衡貪田遭免官

匡衡,字稚圭,東海郡承縣人,父親是農民,從小家境貧寒,吃飽飯勉強,上學困難,但架不住匡衡好學,家裡沒錢買書就給人打工,以換取借書、讀書的機會。匡衡這個人不僅勤奮好學,而且聰慧過人,對於《詩經》的理解可謂十分通透,以致諸多儒生紛紛讚美:無說《詩》,匡鼎來,匡語《詩》,解人頤。說是聽匡衡解讀《詩經》,使人眉頭舒展,疑惑頓開。

匡衡曾應試射策,射策是漢代一種考試取士的方法,考官將不同提問分別寫在策上,然後將策翻過來,考生任選其一併作答。匡衡在《詩經》這方面深有研究,在其他方面可能就不太行了。所以在作答時,文不對題,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沒有深刻理解出題人的意圖。考試分數出來只得了丙科,獲得太常掌故的身份,調補平原文學。

等到太子劉奭(shì)登基為帝(漢元帝),匡衡的地位也隨之水漲船高,從郎中到光祿大夫、御史大夫,再到丞相,還被封為樂安侯,封地三千一百頃。官不可謂不大,封賜不可謂不厚,可能是匡衡小時候家裡太窮了,真的窮怕了,窮出窮病來,總想著佔點小便宜,匡衡利用地圖的標識錯誤,生生將封地的面積劃多了四百頃(百畝為一頃),這種行為當時稱之為專地盜土。在漢元帝時還好,畢竟蒙受帝恩,沒有誰敢不長眼去觸匡衡的黴頭,就這樣一直平安無事,直至漢成帝繼位。

孔融剛直致家滅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是陳韙在一次會宴上對孔融的評價。當時十歲的孔融隨父親到京師洛陽,想要拜訪河南尹李膺,只是李膺這個人莊嚴持重,一般計程車人很難進入他家做客,除非是當世名人或世代交誼深厚。孔融,少有異才,在家鄉有點小名氣,但在京師這種名流薈萃之地就有點“默默無聞”了,想拜訪河南尹李膺,不出意外的話連門都進不去。

於是孔融就耍了個小聰明,對門人說,我是李家的通家子弟,跟李家世代交好,感情很深的那種。李膺聽到門人的通報,心裡就覺得奇怪,印象中不認識這個人啊,但也不敢託大,可能父輩祖輩認識結交的也說不定。孔融如願以償地來到賓客聚集的宴廳,“你的祖父曾與我有恩舊乎?”李膺看著這個小孩子有點摸不著頭腦地問道。

“當然有,先祖孔子和您的先族老子(老子姓李)同德比義,而相師友(孔子曾問禮於老子),所以孔融我與您是累世交誼。孔融這種說法可謂是“牽強附會”,就跟同姓之人相遇說“五百年前是一家”一樣,孔融是孔子的20世孫,李膺是不是老子的後人很難說,而且老子和孔子也只是有過聯絡,關係可沒那麼親密。廳中的賓客紛紛表示這個小孩子的腦回路驚奇靈活,陳韙卻搖搖頭說:“夫小而聰了,大未必奇。”孔融好面子,沉不住氣,暴露出他犟嘴的本性:“觀君所言,小時候應該很聰明。”一句諷刺直接噎得陳韙不知何言。

看到曹操討伐烏桓,覺得大軍出征,勞民傷財,就嘲諷說:“大將軍遠征,蕭條海外,昔日肅慎不進貢楛矢,丁零部落偷盜蘇武的牛羊,可一併立案,一同征討。”蘇武的故事在西漢漢武帝時期,到東漢末年時都隔了兩百多年了,這是要噁心曹操。曹操想要禁酒,孔融多次上書反對,且多侮慢之辭,就是話說得很難聽。這些曹操都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