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國產電視劇從來不缺非議:別讓濾鏡毀了電視劇

國產電視劇,從來不缺非議。

劇情凌亂沒邏輯,罵編劇;演員木訥沒演技,罵演員;鏡頭語言沒張力,罵導演;花了大錢沒效果,罵製片人……

經歷了多年後,批評的聲音終於到了後期人員的身上。

“十級磨皮”“陰間濾鏡”“低階感調色”最近多部影片因此被罵上熱搜,無論是《當家主母》《一見傾心》還是《斛珠夫人》的視覺效果,都令觀眾感到不適,評分也一降再降。

與影視工業生產線上其他飽受爭議的工種不同,面對這樣的指責,後期師們並沒有選擇三緘其口,而是紛紛表示:

“這鍋,我們不背。”

技術好了,演員怎麼連臉都看不清

許多觀眾表示,自己購買了高畫質電視以及影視平臺會員的高畫質福利,但是看電視劇的時候居然連演員的臉都看不清。

近日,由蔣勤勤、楊蓉主演的電視劇《當家主母》播出時,該劇的莫蘭迪色調就成為了眾矢之的,不少網友吐槽稱,這種千篇一律的低飽和度、冷色調顯得整個氛圍十分陰森,人物臉色慘白,沒有血色。

由陳星旭、蓋玥希主演的電視劇《真相》同樣因為濾鏡飽受詬病,全場色調偏暗,不知是否為了加強懸疑效果,整片處於灰濛濛的色彩中,觀眾一度分不清劇中是白天還是黑夜,大白天的外景戲,主演的臉都看不清楚。

《一見傾心》影片截圖

年代戲《一見傾心》的美顏磨皮,令男女演員面部失真,五官模糊,在濾鏡下綠色軍裝變成了黃色。

《雪中悍刀行》預告片截圖

張若昀擔任主演的大作《雪中悍刀行》釋出了泛著“綠光”的預告片,山是綠的、水是綠的,張若昀的每一根頭髮絲都是綠的,這讓網友不禁調侃,“片中的俠之大者均面有菜色,看來伙食需要改善一下。”

磨皮和濾鏡的技術並不是第一次被詬病,此前,蔣雯麗和倪大紅出演的《正陽門下的小女人》,二人年輕時的對戲就被使用了強力美顏,倪大紅標誌性的眼袋都給磨沒了。

在古裝劇《東宮》中,斯琴高娃扮演的老太后也被吐槽磨皮嚴重,整個臉部光滑無比,連一點皺紋都沒有,除了滿頭白髮,很難相信這是一個老人,讓觀眾非常齣戲。

濾鏡興起之後,在不少偶像劇中,高強度濾鏡成為作品的“遮羞布”。濾鏡技術憑藉一己之力,試圖“拯救”偶像劇整個產業鏈。

觀眾認為,影視後期處理應該為影視劇效果錦上添花,而現在的這種使用方式,讓場景模糊,氣氛詭異,更糟糕的是,人物臉部器官模糊,失去了表情、神態,整個人看起來就像塑膠假人、瓷娃娃一般。

不僅觀眾不滿意,部分演員同樣不滿意,早些時候,鞠婧禕和於朦朧主演的《新白娘子傳奇》,美顏濾鏡開得太強,就連法海都是細皮嫩肉的,在觀眾大量吐槽下,片方致歉最後調整。主演於朦朧隨後也發文表示“許仙的十級美顏濾鏡正式下線,‘於清晰’同步上線”。

但就是這個演員觀眾都不滿意的視覺效果,究竟是如何發展起來並且愈演愈烈的呢?

害人的“高階感”

在浙江經營一家影視後期工作室的老孫對中國新聞週刊表示,自己從業這麼多年最討厭的三個字就是“高階感”。

“這個詞殺傷力特別強,片方有的時候就這三個字的要求,做完了不滿意還得重新做,關鍵是究竟怎麼是高階,誰也不知道。”

最初國內影視劇起步的時候,視覺效果多是謀求香港影視劇和韓劇的樣子,殊不知,早期的香港電視劇由於是膠片拍攝,和追求好萊塢的色彩,所以自帶著一些泛黃的質感,這種質感被很多港劇迷認為是一種“高階感”,有一段時間,為了追求港劇的“高階感”,不少電視劇要鋪黃色的濾鏡。

再後來,港劇來了,柔光、銳化、色彩調整就更細了。老孫認為,後期的效果不能彌補拍攝過程中的簡陋,我們都說韓劇好看,但是要看韓劇在拍攝的時候做得多麼細,每一處景,每一處光,以及演員走位,化妝的水平,都決定著最後的觀感。

“電視劇畢竟不是動畫片,啥事都指望後期調,這事不現實。”

演員認為,濾鏡可以提高自己顏值;後期調色和濾鏡可以虛化背景,讓摳圖和實景不好辨別;厚濾鏡能拯救服化道、化妝術以及不專業的打光;前期加班加點粗製濫造,後期加濾鏡一切問題似乎都能解決……但事實上並非如此。

很多導演習慣拿一個好萊塢的作品或者韓國日本的作品,直接告訴後期師,我要這樣的顏色效果,後期師常常會反問:你的拍攝條件是否和人家的相同?

為了更好地能達到片方“高階感”的要求,老孫跟過組,幾乎每天都在跟攝影團隊爭執,“拍得太不講究,燈光佈置都有問題,演員因為檔期,大量日戲夜拍的場景,妝發團隊也比較簡陋,我在劇組看著他們拍,我就知道後期我要熬夜熬到頭禿。”

很多攝影師卻喜歡說“沒事,後期能搞定,後期都能調”。

《延禧攻略》影片截圖

直到《延禧攻略》的上映,讓國內觀眾對於“高階感”有了新的理解和認識。《延禧攻略》採用了莫蘭迪色的濾鏡,這是個來自義大利藝術家喬治·莫蘭迪的一系列靜物作品命名的色調。每一塊看似灰暗的顏色實則優雅,脫盡火氣,經巧妙擺弄,顯得寧靜溼潤,營造出足以讓人心神安寧的隱秘氛圍。加之大量的中國傳統水墨調性,給人一種歲月曆史的沉澱感,很有質感。

老孫對中國新聞週刊表示,人們口中的濾鏡,其實在專業中叫做調色或者LUT,一般是採用一個叫做達芬奇的軟體,“簡單來說,你可以把LUT視為某種函式,每個畫素的色彩資訊經過LUT的重新定位之後,就能得到一個新的色彩值。”

當影視作品進入後期調色階段,就是大眾所認為的加濾鏡環節,也並不存在“一鍵濾鏡”。通常來說,調色主要有兩個階段:一是色彩匹配,還原素材的真實色彩;二是色彩風格,根據作品的型別進行風格化處理。

“高階,低調,嚴肅”是當時觀眾對於《延禧攻略》濾鏡的好評,雖然女主角的演技受到了一些爭議,但是在“高階感”的濾鏡下,一美遮了百醜,大家還是看得津津樂道。

得到了甜頭的於正,一發不可收拾,各種低飽和度、冷色調帶著古樸質感的作品接踵而至,從《皓鑭傳》到《玉樓春》,再到後來的《驪歌行》,直到最近的《當家主母》依然是這樣的色調。劇情和氛圍的不契合,加之審美疲勞,終於讓觀眾喊出了“把那個後期拖出去砍了”的話。

面對觀眾的吐槽,老孫並不買賬,關於影視作品的後期濾鏡和調色,作為技術人員,其實並沒有太多話語權,很多演員在和片方簽訂合同的時候,就會規定,有自己戲份的鏡頭都需要做美顏,甚至還會要求全片調色。

在調色師的正常工作流程中,拿到手的原始素材是灰色的。他們首先要把畫面恢復成原色,這個過程被稱為一級調色,接著再根據需要,進行層層疊加的二級調色和區域性精修。有的調色師會做十幾個不同的圖層,來追求理想中的畫面色調,因為在這個本該充滿審美門檻、色彩藝術的環節中,一步到位的解決方案,是不可能的。

演員周久就曾遇到過令自己啼笑皆非的情況。他對中國新聞週刊表示,他曾經和一位知名女演員合作一部年代戲,作品中凡是自己和女演員同框的鏡頭,都被後期處理了,自己臉上的皺紋和瑕疵都被修去,面板都白了不少,但是在與其他演員對戲的鏡頭中,自己的臉卻完全沒有處理。

“那部戲裡就感覺有兩個我,一個我特難看,一個我看不清。”

“作為上了歲數的男演員,我從來沒有去找後期尋求關照,但是見過不少年輕女演員,由於面部不夠精緻,做後期的時候給後期人員送飯送奶茶,以求修得更好看一點。”

“女演員也是奇怪,你說你臉上有個痘痘不好看,每天拍完了還熬夜去吃火鍋,第二天泛著油光就來演了,我要是後期,我也生氣。”

在周久看來,演員因為年齡的變化在身體和麵部發生生理改變是必然的,這種變化不是一個醜陋的過程,而是一個人成熟的體現,根據面部特徵的變化可以去塑造更多不同的角色。“你把一個老太太臉整成溜光水滑的,誰看了誰都難受。”

不僅如此,過分的精修和濾鏡,會讓演員的面部表情失真,“本來就沒啥演技,臉上還打了東西,再一模糊,啥也看不出來了,這種不是美,反而是醜陋。”周久說。

濾鏡和精修,多數發生在古裝題材和偶像題材電視劇中,因為這些作品更需要“美”來提升劇情和演技的不足,《士兵突擊》《亮劍》《我的團長我的團》等軍旅題材的作品就完全沒有濾鏡的加持,同樣成為經典。

“所謂的‘高階感’,其實是一部作品綜合的體驗,光顏色濾鏡高階,作品本身不過硬,觀眾看完也感受不到多高階,調色不應該成為電視劇成敗的主要因素。”老孫憤憤不平。

自信點不好麼

很多演員長得挺不錯的,放大馬路上也是漂亮的小青年,但是天天覺得自己長得不好看,還要更好看,這是因為“好看”確實能換飯吃。

周久從專業影視學院畢業十幾年了,由於長得一張足夠硬朗卻缺乏英俊的臉,每年接不到太多作品,一年下來片酬大概60萬人民幣,在他看來,他已經遊走在娛樂圈的邊緣了。

“像我這樣的演員有很多,都是因為長得不好看,接不到戲,長得不好看不代表我們對藝術沒追求,但是沒辦法,好看確實就可以接到戲。”

周久也理解使用濾鏡和精修的劇組和演員,誰都希望自己呈現在畫面中的樣子是完美的,這樣才能匹配粉絲和影迷心中那個完美的形象,然後才能持續有熱度,持續有曝光度,持續能有邀約出演更多的作品。

其實濾鏡和精修不是不能用,在老孫看來,好的濾鏡和後期調整,是建立在出色的前期和拍攝中的,老孫拿了《長安十二時辰》舉例子。

《長安十二時辰》由於特殊的原因,大量採用了日戲夜拍的手法,燈光組和移動組做了大量的工作,各種燈籠、道具燈,其實也都是燈光組與道具組配合為了模仿燭光效果而設計的燈具。服化道全是自己織染、定做的,甚至做了唐代標準色卡,後期精修調整也非常出色,最終呈現了一個極佳的視覺效果。

“你說這一切是全靠後期麼?絕對不可能,這是片方在一開始就想明白自己要什麼視覺效果,完全不是簡單的上一個顏色鋪底和修面這樣低階。”

老孫聽說,最近有的後期師開價8000塊錢一秒,還被觀眾罵黑心,“有的時候給我的活,別說8000塊,80000塊我都不想幹。在嚴格壓縮工期的情況下,有些事情不是單純給錢就能完成的,技術雖然進步了,但是很多意識並沒有進步。”

其實,在沒有十級美顏濾鏡的影視劇裡,不一定能看到演員最美的模樣。可這樣立體鮮活的熒幕形象,更能傳遞情緒,更有十足的感染力。演員拋開形象包袱飆演技,被群嘲臉上的歲月痕跡、顏值滑坡等等的不完美才是常態。

沒人會否認,完美無瑕、飽滿緊緻、吹彈可透的面龐是美的。而濾鏡也不是糟糕影視劇的原罪。問題其實出在,它不該成為統治熒幕唯一的“標準美”。

此外,越來越浮在表面的製作,越來越愛博噱頭的宣傳,把時間浪費在“作假的精修圖”和“柔光特效”,而沒有靜下心來研究一部劇的製作,只會帶來越來越多的問題。

隨著觀眾要求越來越高,真實二字也越來越重要,真實感不僅來自劇本的人設,導演的駕馭,更來自演員的樣貌和全片的質感,如果連顏色和相貌都達不到真實,那麼還有什麼是真實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