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徐庶在母親去世後,曹操手中已無人質,為什麼不再次投奔劉備?

《三國志》裡記載了徐庶之母被曹軍俘獲這件事。

當時荊州牧劉表病死,繼承他地位的兒子劉琮自覺打不過曹操,準備投降。但先前投奔荊州的劉備不願意,率領自己的人馬往南方退卻,徐庶及家眷也在其中。

逃到當陽長坂坡時被曹軍追上,一番廝殺,劉備丟了妻兒,徐庶的母親也被曹軍抓了。為了保住母親,徐庶只得辭別劉備投了曹操。

《三國志》裡沒說徐母后來如何了,自殺這種說法是《三國演義》裡的藝術加工。

不過,就算徐母真像小說裡那樣自殺而死,徐庶也不會再次投奔劉備,原因主要有三個。

三國有很多謀士,但徐庶絕對是最特別的那一個。世上多的是“棄文從武”的人,徐庶卻是反其道而行之,棄武從文。

他出身寒門,本來是個俠客,幫人報仇被官府抓住,險些被肢解都沒招供,幸有朋友們相救才逃得一命。

此後徐庶的觀念發生了改變,不再逞勇鬥狠,放下槍棒拿起書本,一改自己平時的性子前去荊州求學。在此期間結識了諸葛亮,對其才華十分歎服,後來才會在劉備面前大力舉薦。

但是,雖然已經是個文人了,徐庶骨子裡還有著當初的俠義心腸,性情耿直,不願做行事反覆的小人。既然離開了劉備,他就不會再回去。說得直接點,丟不起那臉。

《三國演義》把曹操描寫成一個白麵奸雄,但真實的曹操是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治軍治國都很有一套。

統一北方之後,曹操在謀士們的建議下采取了一系列恢復經濟生產的措施,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安置流亡人口等等,使北方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社會趨於穩定,百姓安居樂業。

任何一個謀士,都能從中看出曹操的雄心,而徐庶看到、感受到的更多,也就自然而然地對曹操產生了認同感。

為什麼?因為他是寒門子弟,自小接觸的都是普通老百姓,他的立場也是百姓,那就不可避免的關注到百姓的生活。

對於徐庶來說,曹操是忠是奸是好是壞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能讓老百姓過得更好!這不就是自己想象中的那種明主嗎?

但是,雖然徐庶見識過北方的安寧之後認同了曹操,但他之前投過劉備,心裡已有了舊主,表面上改換門庭,內心還有著莫名其妙的堅持。

於是徐庶在別人眼裡就變得很奇怪,既不積極主動地為曹操貢獻自己的力量,也不找機會逃回劉備身邊,渾水摸魚,得過且過。要不是他在劉備麾下有出色的表現,世人都要以為他是平庸之輩了。

不過,雖然徐庶還在內心守著對劉備的那一點忠誠,他也知道自己和劉備的關係實質上已經破裂,再也回不到從前。

長坂坡之敗,讓劉備經歷了人生中最大的狼狽,連老婆兒子都顧不上了,可想而知當時是種什麼狀況。

就在這個時候,徐庶說要走,投的還是敵人。孝道大過天,素有仁義之名的劉備不便阻止,但真的能夠心無芥蒂歡送他嗎?不可能。如果不是看在往日情分上,只怕砍了他的心都有。

因為無論出於什麼樣的原因,事實上這就是背叛,背叛總是讓人傷心氣憤。何況徐庶的離開必然動搖軍心,讓劉備的處境更難。

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不會忘記雪中送炭的好朋友,更不會忘記雪上加霜的那個人。劉備的記性向來很好,徐庶要是再次投奔他,雖不至於拒絕,重用卻絕無可能。一次背叛,終身不用。

誰能保證,下一次面臨危機時,他不會又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再次背叛呢?也許就連徐庶自己都不敢保證。

這裡又有個忠和孝的問題,君主欣賞的是忠孝兩全之輩,那麼當忠、孝不能兩全時,君主希望臣子選擇什麼呢?肯定是忠,但徐庶選擇了孝。劉備能夠體諒卻不會再信任。

而且,就算劉備寬宏大量不計較這些,關羽、張飛等性格激烈的武將也不會再次接納他。

可以說劉備陣營的大門已經對徐庶關上了。徐庶也深知其中道理,不會再回去自討沒趣,他有自己的傲氣。

總之,從離開劉備的那一天起,徐庶就回不去了。這既是由徐庶的性格決定的,也是因為和劉備陣營的關係已經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