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杜某再次發文“軟控制”姚威,孤獨中負重前行是親生父母永遠的痛

俗話說:“虎毒不食子”,愛孩子是所有動物的本能,父母作為孩子來到這個世界的領路人,愛他、給他良好的教育這是最基本的義務與責任,反反覆覆的標榜到讓人懷疑其初心?

古人云:“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無論是喪盡天良的偷換,還是不負責任的錯換,郭杜夫婦愛“郭威”本就應該是天經地義的事,這有什麼可質疑的呢?

作為把郭威養大的父母,無論之前知不知道他的身世,撫養他成人都是為了將來養兒防老、支撐門戶,這有什麼可標榜的呢?反而是一篇篇的小短文,暴露了諸多問題。

作家車爾尼雪夫斯基曾有過這樣的描述:“在對生存態度清醒的狀態下,人們能夠戰勝他人的眼光和質疑的言論。”

但從杜某的一篇篇小短文中,不知是她真的失去了理智,還是身邊的助手太多,都沒有弄清楚事實,反而有好多顯得前言不搭後語。

經常哭訴自己被指責,同為錯換人生案的母親,為什麼會遭到指責呢?真的沒有必要揣著明白裝糊塗,無非是因為難以自圓其說,再者就是一篇篇的小短文暴露出的問題。

正如杜某在短文中說:“網上謠傳‘郭威輟學、當長工替我賣盒飯’,他能告訴你們那都是子虛烏有的嗎?事實是:

2013年,他21歲就從鄭州資訊科技職業學院大專畢業了,一天都沒耽誤學業。”

郭威不是為了躲避計劃生育跟隨父母在農村待了三年,95年才上的戶口嗎?

那麼郭威2013大學畢業時21歲,

2013-21=1992

這是想將欺負大眾不會算數嗎?

這也足以說明郭威上學用的是1992年的身份資訊,這個也實錘了郭威一直在用92年的真實年齡身份上學及工作。

有一個92年正常的身份,那為什麼還要大費周折的辦一系列假手續上一個95年的城市戶口呢?辦了不用只為挑戰當時的計劃生育規定嗎?

這也與躲計劃生育的言詞相違背,畢竟超生處罰是按戶口本的幾胎來處理的,智障的大姐,92年郭威的身份資訊是二胎,95年郭威的身份資訊是不是應該是三胎了呢?

從理論上講這應該是三張戶口頁,三個孩子吧……郭杜夫婦真是神通廣大,這一切的一切都不符合常理,究竟是如何做到的?既然出來迴應謠言,真的應該把他們解釋明白,要麼大眾只能懷疑95年的身份資訊是用來洗白的,要不然在那個計劃生育如此嚴格的情況下,辦了不用只為了好看嗎?

《周易·繫辭下》中曾說: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

意思是說:

一個人的道德品質如果不能夠與他的財富及地位相匹配的話,那就容易招致災禍;聰明才智不夠,卻要他謀劃重大的事情,解決重大的問題;能力有限,卻要他擔負重要的職責與任務,很少能成功的。”

常言道

:小勝靠智,大勝靠德。

一個人的德行裡,藏著他人生的起起落落。若是一個人名不副實,只會壓垮自己。反之,如果一個人名副其實即使遭到了詆譭與汙衊,時間與真相也終究會還他清白,王志文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在2000年金鷹獎頒獎典禮上,王志文偶遇了一位與自己發生過爭執的記者,遭到了女記者的威脅說“你狂,信不信我封殺你!”

本打算再次道歉的王志文一臉不屑地迴應:“你也太高看你自己了!”

本以為當時大家都在氣頭上,說的是氣話,頂多鬧兩天就沒事了,誰知道女記者還真的是把事情給鬧大了,她聯絡了三十多位自己做記者的好友,共同聲討王志文耍大牌,還發表了一篇名為《寫給王志文的公開檢討書》,一時間王志文陷入了輿論的漩渦之中,王志文也是百口莫辯,這件事甚至一度影響到了他的演藝事業。

但無論對方如何諷刺,如何潑髒水,王志文始終都是毫不在乎的樣子。

那段時間,抹黑王志文的文章很多,直到有一篇叫做《誰說我不在乎》文章出現,大眾們才恍然大悟。

文章中有一段這樣的描述:王志文嚼口香糖醞釀角色的時候,一個記者前來採訪,順手把名片也遞給了他,這時候王志文發現口中的口香糖沒地方扔,於是便用記者的名片把口香糖包了起來。

記者看到王志文的做法之後,瞬間惱羞成怒,當場指責王志文耍大牌。

王志文也覺得自己做得有些不妥,於是便十分誠懇地和記者道歉,但記者依舊懷恨在心,利用自己的職務之便,甚至在金鷹獎的頒獎典禮上更是大放厥詞,說要封殺王志文。

王志文實在是忍無可忍,於是便直接懟了回去:“你也太高看你自己了。”

這個記者就開始了變本加厲地整王志文,但王志文始終都沒有放在心裡,雖然事業一度遭到了重創,但這件事過去之後,王志文還是憑藉著精湛的演技和紮實的臺詞功底,深受大家的喜愛,很多角色都深入人心。

事實證明,烏雲終究不能長時間的遮不住太陽,謊言也永遠遮不住真相,是金子終究都會發光,風波過後,王志文又先後出演了《遙遠的救世主》、《青瓷》、《大丈夫》、《待嫁老爸》、《叛逆者》等經典著作。

古人云:“無德無行而取厚利,必有奇禍;善行善德而受磨難,多有後福。”一個人得到了和自己品德不相符的財富,只會讓這些財富壓垮自己。因為沒有品德的人,在過多或者來得容易的財富面前,會迷失自己的心智,讓慾望吞噬自己。

正如杜某在拿到一百多萬賠償款的時候,已經宣佈維權行動圓滿結束,如果真的是錯換,真的沒有必要再興師動眾。

還有就是為什麼非要否定“志姑姑”存在呢?即便沒有血緣關係,不是親戚,九幾年的農村十里八鄉的誰不認識誰,更何況還是在大醫院上班的人,在那個年代的農村,應該屬於很有本事的能人了,再者杜某也不止一次的表示:自己當時沒有準生證,是托熟人住進去的。

同一個村裡人,又是同一姓氏和父親同輩的,不都叫姑姑嗎?為什麼對這一叫法那麼敏感呢?還有別的叫法嗎?

更有甚者指責田靜的父母和弟弟住在他買的134平的大房子裡,試問親家為什麼會撇家舍業的住在女兒家呢?不正是印證了奇奇悅悅是有田靜的父母所帶嗎?

田家本身就是一個和睦相處,相親相愛的大家庭,人家總不能為了給女兒,女婿帶孩子,就把自己尚未結婚的兒子獨自扔在家中吧?

其實從奇奇悅悅與田家舅舅那種毫無壓力的互動過程中,大眾也能感受到這兩個孩子散發出來的靈性,正式無條件的接納與愛滋養出來的過程,自信而不作作,懂得體諒父母長輩,守規矩但也擁有孩子的天性。田家舅舅對孩子的寵愛,也是融化在日常生活的細節中。

反觀杜某與姚威一家的相處過程,記得曾經看過一個圖片,那應是在去年認親之前發現錯換沒多久,姚威一家和杜某相遇的畫面,他們關係好不好?看了這截圖真的就明白了。

這些圖片很顯然是無意中拍到的,截圖中,姚威田靜帶著2個孩子在外面玩耍,遠遠看到杜某走過來,從她的面無表情中,可以看出對兩個孩子並不是很親近,更談不上喜歡,否則兩個孩子早就衝上去擁入懷中了。

兩個孩子都在跑,杜某從身邊路過時,也沒有搭理孩子們,眼看越走越近,姚威扭頭躲開,避免了與她尷尬的目光相對。

而田靜卻沒有躲閃,她站在那裡沒有動,雙手叉腰看著孩子們,杜某走過來,她也沒有迴避,就這樣擦肩而過。

他們的關係,如若真如杜某所說又怎麼會出現如此尷尬的一幕呢?要知道,那時的姚威與許敏夫婦並沒有過多的接觸。

身為父母,如果總是說一套做一套的話,一直用

軟控制

來綁架孩子,那自然而然地就會把孩子越推越遠的。現實生活裡,這樣的父母並不在少數。

那麼什麼是軟控制呢

軟控制”是指運用非強制性手段,如輿論、風俗、習慣、倫理道德等對社會成員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實施控制的方式。

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就是,在父母不幸的婚姻中長大的孩子,可能經常會聽到母親說一句話就是:“要不是因為你們,我早就跟你爸爸離婚了。”

每當年幼的孩子聽到這樣的話語的時候,就會感到非常的自責和愧疚,他們會認為父母的不幸是自己造成的。在親密關係中,這種透過情感綁架的方式的控制就叫做“軟控制”。

之所以被稱作為軟控制,是因為它即隱蔽不易察覺,而且相對於強迫、命令式的硬控制,它更加柔軟,柔軟到“潤物細無聲”,柔軟到被控制者心甘情願的去服從,卻還不知道自己早已被控制,這是一種非常可怕的事情,它往往會讓人失去獨立思考和獨自生存的本領。

就如郭威表達要養雙方的父母時所說,認親的前一晚,杜某住在他家,一宿沒睡,凌晨跑到他的房間,抱著他痛哭,給他訴說當時懷了他之後非常不易,為了養他,他們出去打工……

軟控制”就是這樣,一步步的使被控制者產生不良的情緒,如愧疚、自責、良心不安等等。

善良的大眾們都深有體會,如果當你對另一個人產生愧疚自責,良心不安的情緒時,就會完全喪失了自我,百般的討好對方。

而這種愧疚感和自責感,是控制者有意識或無意識用隱蔽的方式誘匯出來的,目的是讓被控制者感覺是自己做錯了,是自己不對,即使被控制者明知道自己沒有做錯什麼,還是會覺得好像是自己做錯了;而且這種“錯誤”,好像還怎麼彌補都彌補不完。

同時,被控制者也很想盡快擺脫這種難以忍受的自責感和愧疚感,努力的尋找解決和彌補的辦法,但他潛意識裡又認為責怪,埋怨控制者就是自己的不對,如果換到親子關係中,就是孩子忤逆父母的意願就是自己的不對,這讓孩子只能攻擊向內,即自我攻擊,認為是自己不孝,甚至不配為人。

“軟控制”帶給被控制者愧疚與自責的感受,就像一顆種子,種在了沃土之中,時間越長,他會長得越來越壯,被控制者長時間過多的自我攻擊,就很容易產生強烈的無力感和無助感,但他們發自內心裡又不敢反抗,也不能反抗,似乎反抗就是不對的。

當這種因糾結而痛苦的情緒長到足夠大的時候,他必然會爆發,這也是很多叛逆甚至走上絕路的孩子,平時看起來很乖很聽話的原因之一,他們不是沒有情緒,只是把情緒壓在了心底,過於聽話的孩子真的很可憐,大多是不快樂的。

“軟控制”有一種非常常見的表現形式,也是父母經常對孩子們做的就是:

“受苦報恩型”軟控制

就如杜某短文中所說:“28年的養育之情……我就是受再大的委屈,我也不會逼郭威出來替我澄清。”

用“受苦報恩型”軟控制者的思維翻譯的意思就是:“我為了你受了很多苦和犧牲,我寧願遭受罵名與委屈。這一切都是因為你才不出來幫我解釋我才遭受的,所以你要回報我,而且回報多少都不過分”。

杜某真可謂算得上是高人,小短文中還夾雜著“欲擒故縱型”的軟控制。

她能把這篇文章發到公共平臺上,似乎是在告訴姚威:“我雖然這麼說,但我看你好不好意思按照我說的這麼去做,你只要按照我說的這麼去做了,你就應該感到良心不安,我雖然‘故縱’著說,但實際上是要你‘欲擒’著做,否則,你就應該遭受萬人唾棄”。這種母愛,真的讓人望而生畏!

德國卡爾·西奧多·雅斯貝爾斯在《什麼是教育》中曾說,“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顆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其實父母對子女的教育,那是一個長期細雨潤無聲的過程,短期的過度用力極容易造成孩子與父母雙方身體和心理上的挫傷。

真正能把關心和愛護維持到最後的不是激情,而是恰到好處的呵護和投入。真正的母愛不要用力過猛,用言傳身教的默默守護就好,更不要時不時的拿出來炫耀,把孩子推到了風口浪尖上。

看別人的故事,反思自己的人生,其實生活中這樣的人比比皆是,只是沒那麼明顯而已。

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以及家庭的幸福和睦我們真的應該吸取教訓,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願所有孩子的人生,從此能夠活在陽光下,不再受“軟控制”的糾結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