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正說誠孝張皇后,孫若微的婆婆,大明第一位太皇太后

最近看《大明風華》,雖然主角是朱亞文飾演的朱瞻基和湯唯飾演的孫若微,但是卻意外被太子和太子妃圈粉了。

沒想到我們正氣凜然的狄大人,慫起來竟然這麼萌。

而太子妃張妍真是太可愛了,還毒舌,跟我們想象中端莊拘謹的皇家妃嬪完全不一樣。在劇中太子妃是這樣的。

太子妃看著好像很傻、很白、很甜,但實際上我們從劇裡看到,太子妃是掌管後宮大事的,而且管理的還蠻好的。按說後宮應該是皇后管理,但劇中太子妃之所以能掌管後宮,是因為朱棣的徐皇后永樂五年(1407年)就去世了,所以太子妃才能代管後宮。

後宮這個地方向來爾虞我詐,朱棣在位期間又經常遠征漠北,不在京師,太子朱高熾雖然監國卻又經常被皇帝懷疑,這種情況下太子妃能以晚輩的身份將後宮管理的井井有條,可見其手段不一般,絕不是一般傻白甜能做到的。這幾天的劇情也證明了這一點。

《大明風華》中的太子妃張妍就是明朝歷史上頗為傳奇的誠孝張皇后,作為明朝第一位太皇太后,從永樂二年(1404年)進封皇太子妃開始,至正統七年(1442年)駕崩,其先後輔佐了三代皇帝(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身處權力核心近四十年。有人說如果張皇后能多活幾年,土木堡之變都能避免,是啊,張皇后的一生太不平凡了。

一、出身平凡

誠孝張皇后,名不詳,河南永城人,是指揮使張麒的女兒,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被封燕王世子妃,朱棣登基後又進位太子妃。張皇后的出身實際上反映了明初皇室婚姻的變化趨勢。

明朝初年,馬上得天下,因而功臣勳貴眾多,皇子宗王多與之聯姻,比如皇太子朱標娶得就是開平王常遇春長女,而燕王朱棣的原配徐氏乃是第一功臣徐達的女兒。與開國功臣聯姻是王朝建立伊始的普遍做法,但是這樣一來可能會造成外戚勢力做大的悲劇。

徐達劇照

朱標死後,朱元璋立朱標繼妃呂氏所生的朱允炆為皇太孫,而捨棄元妃常氏所出的朱允熥,就是擔心自己死後,新君年幼壓制不住外戚。不僅如此,要知道當時常遇春雖然死了,但是朱允熥的舅爺藍玉還在,為了防止這個悍將在自己死後搞小動作,朱元璋痛下殺手除掉藍玉及其黨羽,為朱允炆鋪路。

當然後來朱元璋失算了,除掉大將,反為朱棣做了嫁衣。朱棣登基以後,雖然徐皇后是徐達之女,但是徐達一族靖難之時主要是站在建文帝一方,朱棣奪取天下後徐家自然對朝政干涉有限。而從朱棣開始,由於開國功臣都已經被朱元璋殺得差不多了,因而皇室婚姻也就不需要考慮交好功臣了。

藍玉劇照(右二)

張皇后的父親張麒出身普通,只因為女兒是燕王世子的妃子,才被授予兵馬副指揮,朱棣當了皇帝后,才升任京衛指揮使,不久就死了。以張麒的身世、地位來說,如果不是女兒,其根本做不到這個位置,更別說以外戚身份干涉朝政了。

也正是從張皇后開始明朝歷代皇后多出自普通良家女子,由於母家身份低微,加之明朝皇帝壽命都不長,外戚既沒有實力也沒有時間來培植自身的勢力,因而整個明朝沒有發生嚴重的外戚干政現象,而這個源頭開始於張皇后。

二、協助仁宗

當然張皇后更大的貢獻是為丈夫鞏固了儲君之位。太子朱高熾是朱棣與徐皇后的長子,雖然朱棣登基後礙於禮法,冊立其為太子,但是由於朱高熾生性仁厚到甚至有些懦弱,加之其身體肥胖不善騎射,令馬上得天下的朱棣感覺這個兒子“不類己”,而多次想要廢掉他,立酷似自己的次子漢王朱高煦。

朱高熾劇照

可以說永樂初年朱高熾的地位岌岌可危,而朱高熾本人對此則無可奈何,只能盡力做好自己的事,這個時候就輪到張皇后出場了。張皇后主要走了兩步,就穩固了朱高熾的太子之位。

第一步叫搞好婆媳、翁媳關係。朱高煦和朱高熾都是徐皇后所生,所以老實講哪個兒子當皇帝對徐皇后來說都沒關係。但是由於張皇后孝謹溫順,侍奉公婆盡心周到,所以很得朱棣與徐皇后歡心。

《明史·誠孝張皇后傳》:後始為太子妃,操婦道至謹,雅得成祖及仁孝皇后

張皇后的一言一行打動了徐皇后,特別喜歡這個媳婦,所以每當朱棣有想要換太子的想法時,徐皇后都多加勸解,而其中一個理由就是張氏有母儀天下的風範。張皇后做的這麼好,徐皇后又一直在旁邊這麼說,久而久之朱棣也越來越喜歡這個兒媳婦。

有一年朱棣在皇宮舉辦家宴,本來挺高興的,但是朱棣一看到朱高熾忽然就不開心了,等看到旁邊站著的張皇后,才又笑著對朱高熾說“你這個媳婦好,日後必定能當好咱們這個家,要不是看在她的面子上,就你小子我早廢八回了。”可見張皇后與長輩關係處的多好。

徐皇后雖然特別喜歡這個兒媳婦,但是永樂五年(1407年)就去世了,少了這個婆婆的幫助,張皇后又走出了第二步——孫子攻略。張皇后所生的長子朱瞻基深得朱棣喜愛,朱棣認為朱高熾雖然懦弱無能,但是這個孫子確實是老朱家最好的繼承人,永樂九年(1411年)朱瞻基更是被朱棣立為皇太孫,皇太孫與太孫雖然只是一字之差,太孫只是皇帝的孫子,然而“皇太孫”卻是法理意義上的皇位繼承人,通常有太子的時候,不會冊立皇太孫。而朱高熾尚健在的情況下,朱瞻基被立為皇太孫,一方面可以看出朱棣對朱瞻基的喜愛;另一方面皇太子、皇太孫俱在,也可以看作是朱棣對朱高熾一系的肯定。而朱瞻基能這麼得到朱棣的喜愛,離不開張皇后日常的教育。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駕崩,太子朱高熾即位,當年十月張氏就被冊立為皇后,朱高熾在冊封詔書中對張皇后不吝讚美,追憶其與自己二十餘年患難與共,自己今日能榮登大為離不開賢內助的支援。

《明仁宗實錄》:貞靜以率身,寬惠以逮下。至化興穋木之詠,嘉慶衍轟斯之祥,協贊春宮二十餘載。

張皇后為太子妃二十餘年,終於當上了皇后,但是這個皇后僅做了不到一年,這不是張皇后本人有什麼問題,而是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在位僅九個月的朱高熾駕崩,其子朱瞻基繼位,改年號宣德,尊母親張氏為皇太后。

三、躬輔兩朝

朱瞻基由於自幼跟隨母親生活,所以對母親特別孝順,雖然明朝規定“後宮不得干政”,但朱瞻基凡是遇到軍國大事均先稟告張太后,得太后允許之後方才施行。雖然從朱瞻基的為政經歷來看,這種稟告可能只是形式上的,國家大權依然在朱瞻基手中,但朱瞻基對張皇后的孝順是真心的。

宣德初年,國泰民安,四海昇平,朱瞻基也時常陪張太后遊宴。四方供物,雖然可能只是瓜果等微物,必定先讓太后品嚐。而張太后也經常告誡朱瞻基為君之道:“百姓擁戴的原因,是君主能讓他們安居樂業,你應牢記在心。”經過農家時,她召來老婦人詢問農事,賜予錢幣。農家獻上蔬菜酒食等,她就賜給朱瞻基說:“嚐嚐農家的味道。”

據《明史》記載,仁宣兩朝時忠直大臣得到重用,朝政風氣為之一新。而且,張太后自己以身作則,嚴防外戚專權,她的弟弟張升為人淳厚,做事謹慎,但仍不允許參與國事。

只是母慈子孝的時光並沒有持續多久,朱瞻基在位雖然比較長久,但也只是相對於父親朱高熾而言,宣德十年(1435年)朱瞻基駕崩,年僅38歲,廟號宣宗。十年之間,張太后接連送走了丈夫與兒子,可笑的是隨著親人的離世,張太后的地位卻越來越高,從皇后到太后,如今又成為了太皇太后。

明朝初年,朱元璋的馬皇后和朱棣的徐皇后都死在皇帝之前,沒能進位皇太后,建文帝朱允炆的母親呂氏雖然當了幾年皇太后,但朱棣一上臺又貶了回去。所以張太后是第一位坐穩位置的皇太后,隨著朱瞻基的死,大明有史以來第一位太皇太后誕生了。

然而張太皇太后卻絲毫沒有喜悅,因為這是兒子的死換來的;但她也沒有傷心,因為沒有時間給他傷心。朱瞻基英年早逝,太子朱祁鎮才9歲,幼主臨朝,政局不穩,當時宮裡宮外傳出風聲說張太皇太后要廢幼立長,立朱高熾的第五子朱瞻墡(也是張氏所生)為帝,為了維護“嫡長子繼承製”的皇位繼承法則,張太后急召大臣至乾清宮,指太子朱祁鎮曰:“此新天子也(明史·誠孝張皇后傳)”。群臣乃呼萬歲,流言也隨之而止。

王振

因為新皇帝年紀太小,根本無法掌控朝政大事,於是有大臣請求她“垂簾聽政”。也許,這些大臣的邏輯是:身為太皇太后非要立9歲的小孩子當皇帝,肯定是想“垂簾聽政”,獨攬大權。

但結果並非如此。張太皇太后說:“祖宗之法不能破壞。今天下太平,沒有緊急的事務,只要勉勵皇帝不斷學習,同時委任厚道的大臣輔佐就行。”由此群臣上下無不佩服張太皇太后。

而張太皇太后最令後人稱道的莫過於遏制宦官勢力了,明初朱元璋嚴禁宦官涉政,而明成祖朱棣重用宦官,永樂朝開始宦官權力有所增長。朱祁鎮繼位後,由於太監王振自幼服侍,因而特別寵幸王振,朱祁鎮剛繼位就任命王振為司禮監秉筆太監,後更升王振為司禮監掌印太監,王振由此成為太監第一人,一時間權勢熏天。

然而這都是在張太皇太后死後,太皇太后在的時候,王振只能夾著尾巴做人。張太皇太后曾怒斥太監王振侍候皇帝不守規矩,應當賜死,嚇得王振渾身顫抖。只是由於皇帝朱祁鎮和大臣都跪下為王振講情,張太皇太后才饒了王振。

但還是厲聲警告王振:“你們這種人,自古多誤人國,皇帝年幼,哪裡知道!現因皇帝和大臣為你講情,且饒過你這一次,今後再犯,一定治罪不饒。”

《明史紀事本末·卷二十九》:有頃,宣太監王振。振至,俯伏,太皇太后顏色頓異,曰:“汝侍皇帝起居多不律,今當賜汝死。”女官遂加刃振頸。英宗跪為之請,諸大臣皆跪。太皇太后曰:“皇帝年少,豈知此輩禍人家國。我聽皇帝暨諸大臣貸振,此後不可令幹國事也。”

此後,太皇太后時常派人到內閣詢問政事,一旦得知有王振獨斷而未交內閣商議的,就馬上派人召王振來責備他。所以在張太皇太后有生之年,王振一直無法真正擅政。

正統七年(1442年),張太皇太后崩逝,年約六十餘歲,七年以後土木堡之變爆發,如果太皇太后多活幾年,土木堡之變是否可以避免?

參考資料:《明史》、《明實錄》、《勝朝形史拾遺記》、《明朝後妃研究》(崔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