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長安十二時辰》中孤傲且殺伐果決的李必,歷史上真有其人嗎!

最近,《長安十二時辰》的播出可謂是引爆了全網。劇中令筆者很受感動的一點在於劇組對盛唐的高度還原,拍攝過程中對於歷史細節的考究,像諸如長安坊市的安排,女性的妝容,會面時的叉手禮,士兵的鎧甲與那下了弦的反曲弓等無不顯示著劇組製作該劇時的認真和用心良苦。

當然,提起劇中對於歷史的高度還原,《長安十二時辰》的作者馬伯庸也是功不可沒,因為馬伯庸除精於文筆外,還紮實的掌握大量史料,並能夠將這些真實的史料運用在寫作中,將其融入到故事情節之中,這一點最突出的表現,莫過於李泌(劇中作李必)角色的塑造。

圖1 《長安十二時辰》劇中李必 演員_易烊千璽

>劇中的李泌並非虛構,而是在歷史上確有其人。

>《長安十二時辰》的時間設定為天寶三載(即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自己功業大,效法堯舜,改年為載,故稱天寶三載),這時候的李泌才二十二歲,不管是在劇中還是在真實的歷史上,此時的他確實已是少年名士,顯於皇室貴勳之中。

李泌生於唐玄宗開元十年(即公元722年),為西魏八柱國之一的李弼六世孫,需要注意的是,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亦是八柱國之一,由此可見,李泌出身門第之高。也正因此,《長安十二時辰》第一集開始,由易烊千璽飾演的李泌便說自己姓李卻不是唐朝宗室的李氏,而是前朝隋李(疑劇本有誤,隋李似不當),六世高門望族。

李泌天賦很高,史載他“少聰慧,七歲知為文”。在一次機緣巧合之下,唐玄宗知道了這位“神童”並且召見了他。李泌進宮後,正逢唐玄宗與燕國公張說在下圍棋,唐玄宗便讓張說試一下李泌的才能。張說以“方圓動靜”為題,告訴李泌“方是棋盤,圓為棋子,動乃活棋,靜則死棋”,讓李泌談談理解。但是令張說吃驚的是,李泌稍一思索便答道:“方若行義,圓若用智,動若騁材,靜若得意”,這個回答讓張說急忙祝賀唐玄宗得一奇童,唐玄宗也很高興,誇李泌“是子精神,要大於身”,還專門下令賜給李泌家束帛,讓其家中好生培育。

圖2 李泌(bì)(722年-789年4月1日),字長源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李泌出場便手執拂塵,身著青色道袍,頭戴上清芙蓉冠,妥妥的一幅道士打扮,而這,也確實是符合歷史事實的。李泌因自小聰明,稍微長大些後便很是博學,當一般的知識滿足不了他的求知慾後,他便開始研究起了《易經》,追求道家神仙之術。即《新唐書》所載的“善治《易》,常遊嵩、華、終南間,慕神仙不死術。”過了幾年後,唐玄宗將隱居學道的李泌再次召進宮,令其講解《老子》,這次講經讓唐玄宗很是滿意,李泌由此待詔翰林,供奉太子東宮,與當時的太子,後來的唐肅宗建立了良好的關係。而這,也是電視劇中李泌說自己曾隨法師修道近十年,常與聖人共辯道法深意的淵源之所在。

如果僅止於少年名士、翰林待詔的身份,李泌年少時“以王佐自負”的抱負恐究其一生也難以實現,他的一生也難以稱之為波瀾壯闊了。所以,讓李泌真正青史留名,用濃厚的筆墨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長卷中留下重重一筆的則是安史之亂爆發後他的另一番經歷。

圖3 安史之亂

>李泌為肅宗策劃平叛方略。

>安史之亂爆發時,李泌並不在長安。他早在此之前便因寫詩譏諷楊國忠、安祿山等人而被朝廷送往南方安置,到了南方後,李泌則乾脆“潛遁名山,以習隱自適。”安史之亂爆發後,玄宗避難入蜀,太子李亨在靈武即位,是為唐肅宗。肅宗早在為太子時便與李泌交好,此時雖即帝位,卻恰逢多事之秋,局勢危急,於是,剛即位沒多久的唐肅宗便立馬派人尋訪李泌。而此時的李泌則在聽聞安史叛軍攻破長安,太子即位於靈武后,便立馬“自嵩、潁間冒難奔赴行在,至彭原郡謁見”

見到了李泌的肅宗很是高興,而李泌則趁機向肅宗“陳古今成敗之機”,為肅宗策劃平叛方略。李泌的全盤謀略很合唐肅宗的心意,但當唐肅宗想賜給他高官厚爵時,李泌卻屢屢不肯,表示自己只“願以客從,入議國事,出陪輿輦”而已。雖然李泌沒有接受官位,但此時的他卻手握重權,《舊唐書》載,此時的李泌“俾掌樞務,至於四言文狀、將相遷除,(上)皆與泌參議,權逾宰相”。他為肅宗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攻略籌劃,肅宗則統統接受,使得官軍屢戰屢勝,天下的局勢明朗了起來。然而,肅宗急功近利,迫切的想收復長安,沒有接納李泌消耗叛軍令其自滅的長遠之計,使得河北叛軍沒有得到完全肅清。

圖4 李亨(711年—762年),即唐肅宗

除了在平叛上通盤籌劃外,李泌在這段時間還兩次規勸肅宗,保護了太子李豫(唐代宗),阻止了肅宗對李林甫掘冢焚骨的打算。

在肅宗為太子時,口蜜腹劍的奸相李林甫屢次陷害肅宗,這點在《長安十二時辰》劇中也有所體現,只不過李林甫的名字換成了林九郎。所以等到肅宗即位後,便想掘冢焚骨於李林甫,其他的大臣都知道此事的緣由,所以不敢冒險進言,只有李泌站了出來,告訴肅宗“天子而念宿嫌,示天下不廣”,即肅宗若是如此記仇,則天下人會覺著皇帝沒有人君之量,甚至叛軍也不敢投降。肅宗很生氣,責問李泌,說“往事卿忘之乎?”,而面對不悅的肅宗,李泌則緩緩的說:“臣念不在此。”。

原來,李泌擔心的是,太上皇唐玄宗在位五十年,年高多病,且現今還在川蜀,恐水土不服,若新皇氣量狹小,恐怕唐玄宗會因過往而慚愧不樂,甚至崩逝,這不是人君該做的事情。而唐肅宗聽聞此言,瞬間感悟,“抱泌頸以泣曰:‘朕不及此。’”

圖5 李泌出山圖

>為國獻策,晚年病逝於任上

>等到平叛大局已定後,李泌受到了朝中崔圓、李輔國的猜忌,為了避禍,李泌主動離開朝廷,隱於衡山,肅宗無奈,只得賜李泌三品俸祿,下令為他修治廬舍。後來玄宗、肅宗相繼崩逝,新皇唐代宗感激李泌當年的保護之恩,立馬將其召回中央,在長安光福裡賜府邸,李泌無妻,代宗又專門為他娶妻。然而,前後兩位宰相元載和常袞都非常忌憚李泌,於是他們便想方設法地將李泌兩次調至了地方。李泌正式拜相,始於代宗之子德宗年間,他運用道家智慧,幫助德宗穩定了局勢,調和了各方矛盾,使得唐祚不斬,國家元氣有所恢復。

貞元五年,唐之四朝老臣李泌病逝於任上,德宗甚哀,贈太子太傅。李泌的一生起起浮浮,但他始終保持著對國家的忠,雖多次位居高位,卻不迷戀權力,有著名士的氣節。侍奉四代君王,多次於危難之中力挽狂瀾,實現了年少時的王佐之志,真可謂是神仙人物。完全配得上《新唐書》中“泌之為人也,異哉!其謀事近忠,其輕去近高,其自全近智,卒而建上宰,近立功立名者”的讚語。

文:李光彩

參考文獻:《新唐書》《舊唐書》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