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四旦雙冰為什麼後繼無人了?周冬雨的成功是氣運,是同行襯托

周冬雨金雞封后,實現了華語影壇大滿貫。

周迅拿下三金大滿貫的年齡是34歲,章子怡35歲,周冬雨呢離29歲還差2個多月。

我個人是認同其天賦的,拿下三金的兩部電影《七月與安生》《少年的你》表現不俗,尤其《少年的你》中陳唸的性格特徵,與周冬雨過往角色有很大差異,已經不能用“演自己”來否定演技水準了。

但是當然,能這麼快拿下三金滿貫並不是她比前兩位出色,而是環顧四周幾乎沒有什麼像樣的對手。

四旦雙冰紛紛減產淡出後,女明星江湖上,似當年那般精彩紛呈的競爭格局就再也不見了。

外形佳、演技好、專注電影或能橫跨影視、有代表作與獎項傍身,這樣的軟硬體要求,近七八年間,就只跑出了一個周冬雨而已。為什麼呢?

1流量衝擊

把時間調回到2015年,這一年范冰冰主演的電影《我不是潘金蓮》開機,這是她在電影圈最後的重磅作品。

這一年以《一代宗師》達成“十影后”成就的章子怡,在生日派對上接受了汪峰的求婚。

這一年趙薇憑《親愛的》拿下香港金像獎影后,周迅被人詬病的喜劇嘗試《撒嬌女人最好命》勉強入圍,但她迴歸電視圈的《紅高粱》提名無數,最後斬獲了白玉蘭視後。

也是這一年,徐靜蕾導演 並參演作品《有一個地方只有我們知道》上映,男主角是一個華語影視圈完完全全的新人——吳亦凡,他從這部電影開始,走上了內娛頂流之路。

還是這一年,阿里啟動了對優酷土豆的收購,半年後收購完成,以網際網路資本支撐的優愛騰競爭正式打響。

一個時代接近尾聲,一個時代拉開序幕。

網際網路資本來勢洶洶,逐漸以“流量”顛覆了娛樂圈的玩法,而一代恰逢其時的明星,與“流量”這個概念共生,逐漸佔據了影視劇的主要舞臺;網際網路資本白熱化競爭的產物之一,是幾年內迅速攀升的片酬。2010年前後,頂級演員的最高片酬不過二三十萬一集,到2017-2018時,片酬破億已不是什麼新聞。

這太誘人了。連出道就聽張藝謀的話堅守在電影圈的章子怡,都忍不住下凡演古裝劇,小黃鴨也在演電影刷獎項的間隙演劇賺錢,何況還站在電影圈門檻外的85花和後面大批的新人們呢。

流量玩法也提升了劇集的地位,劇集在播期長,便於社交平臺持續狂轟濫炸,那麼比起電影,藉助平臺媒介,爆款劇和流量演員就更容易被炮製出來,過往雖然電視劇明星的國民度更好,但大家預設電影明星的咖位和逼格都更高一些,因此在商業代言的變現上,電影明星的叫價也更高。

然而當最傲嬌的奢侈品牌都向流量明星低頭時,電影圈的逼格也就轟然倒塌了,緊隨四旦雙冰步伐的85花們,難道沒有做過提升演技、進軍電影圈的嘗試嗎?顯然不是,她們初步成名後,各個都在勇闖電影圈,大製作裡做配,中小製作裡擔主。

可這個路徑,在流量時代來臨後顯得過於荊棘,當流量成為能否拿下天價片酬和高階代言的唯一衡量標準時,85花不假思索果斷抽身,本就在流量時代成名的90花、95花更不必說。

即使渣演技,即使專注出品爛劇,依然要錢有錢要地位有地位,又何必像自己的前輩趙薇、范冰冰那樣,死磕電影圈好多年,才拿下主流認可呢。提升演技刷獎項?已經是可有可無的選項了,有機會不妨一試,但本就天賦平平,若再無很強的動力,又如何會有效果?

2 大陸市場一家獨大

港臺影視衰落的肇因與影響,大概能寫出好多篇論文來,咱們不贅述了,但這跟我們的論點有何關係?甚至有人會反駁:周冬雨的勝出,難道不正是港圈的力捧嗎?讓我們從流傳多年的港臺影視人壓制大陸明星的傳聞說起。

在這個說法中,某些港臺影視人一直採用讓大陸最當紅的演員給港臺明星做配角的方式,來抬高港臺藝人的地位,進而搶佔各項市場資源,最常舉的例子是《赤壁》讓趙薇給林志玲做配,最終指向的結果是港臺新人極易出頭,比如天庭宴被力捧,比如柯震東處女作成名後資源通吃。

這個說法中提到的現象和結果都是存在的,但動機到底是無意間的地域性抱團還是利益驅使下的主觀惡意,由於資訊嚴重不對稱,我們無從判斷。但大家公認,內地流量明星的崛起,令港臺藝人在內地高人一等的現象不復存在,這是好事,但毫無弊端嗎?

想想四旦雙冰的競爭環境與競爭對手,她們成名時,黃金年代的大明星餘威尚在,同輩港臺藝人佔盡天時地利人和,新秀又層出不窮,資源上她們不佔優勢,受眾心中定位又低人一等,想出人頭地獲得認可,只能拼,只能搶,只能吃苦,只能咬牙提升專業水準。

章子怡靠《2046》金像封后,仍被香港主流媒體刻薄貶低,這樣的事在當下,已經很難發生了。

在85花的後競爭時代,90花、95花的成名路上,港臺同行的競爭幾乎已不值一提,她們的對手只剩彼此,沒人歧視,沒人帶著天生的競爭優勢,人人都有飯吃,人人都在專業上躺平,誰都懶得去破壞這美妙的市場環境。

更何況內娛的權柄,從懂內容的影視資本手中,轉到了外行指導內行的網際網路新貴手上,專業作為衡量標準,越來越微不足道、不值一提。好一鍋溫水煮青蛙。

3  觀眾的審美降級

首先是對字面意義上“美”的審美降級,周冬雨這樣一張什麼角度都耐拍的天生電影臉,在當下很多社交平臺的主流言論裡,被嫌棄得一塌糊塗,近幾年被廣泛追捧的,是大眼挺鼻尖下巴,是歐雙與微笑唇,是一張張標準網紅臉。

對女性美的判斷,在當下是越來越嚴苛越來越單一,而不是越來越寬鬆,消費者的審美趨同,勢必會影響藝人的選擇。於是越來越多女明星開始對自己的臉下手,而絕大多數的她們美商並不高,從眾心態讓娛樂圈撞臉越來越嚴重。

網紅、明星、愛豆,一眼望去,她們的微博自拍已經很難分清了,臉失去辨識度已經很糟糕,還有很多僵硬與違和的後遺症,非常影響角色詮釋。小屏裡尚可掩蓋一二,一上大銀幕就暴露無遺。更要命的是對內容的審美降級,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主流觀眾已經不再能夠欣賞複雜了。

在看網文都要求主角“雙潔雙處”的審美扁平化趨勢下,那些描寫人性之幽深、世界之廣闊、價值之多樣的內容,生存空間越來越狹窄了,可這些才是真正能鍛鍊與彰顯演員演技的東西。

一代代大花與青衣拿獎的角色,都有其迷人的複雜性。可在當下的語境裡,也都可能會被罵成是“小三”、“綠茶”、“劈腿”、“出軌”、“養魚”……用道德審判去衡量文藝作品之風愈演愈烈,結果就是角色越來越簡筆畫,傻白甜,美強慘,所有違背主流價值觀的事情都不能做,陽光向上積極,特別正能量,也特別無聊。

順應了這樣的內容審美,演員的專業水準只會因大量扮演同質化、扁平化的角色而大步倒退,演技最終退化為肌肉記憶的做表情+後期敷衍的配音。

流水線的影視作品,流水線的演員,邊刷手機邊聽個響的觀眾,天造地設互不辜負。最後,這種審美降級勢必也會影響明星對人設的經營,四旦雙冰以及她們的前輩,作為女明星的個人生活與競爭關係是多麼的精彩,而這種精彩無論褒貶,也並不會影響大眾對她們的喜愛。

而現在,女明星不僅在影視劇裡演傻白甜,也要在日常裝成個傻白甜,雖然什麼人設流行就舞什麼,但剖開表皮看本質:所有人設,內裡必須純良無害。同質化的臉,同質化的角色,同質化的人設,又怎麼可能跑出什麼“不可替代”呢?

以上種種當然不僅僅影響女明星,無論市場、競爭還是審美倒退,男明星亦有同樣困境。但為什麼沒有人像嘲諷85花、90花那樣嘲諷同代際的男明星,罵85生、90生、95生是“一代廢”、“不爭氣”(他們甚至不會被這樣以5年一代的標準劃分)?他們雖然有比同齡女明星更多的大銀幕和正劇機會,但也都離獎項很遠啊。

可能是因為男明星中,確實沒有出現一個不到30就刷滿三金的人物,能襯得在座諸位面無人色。但更因為所有人都覺得,女明星的時間更緊迫,轉型更難、職業生涯的黃金期也更短暫,而男明星的日子還長,可以不著急,慢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