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南懷瑾老師:為什麼我們的孩子,在自戀和攻擊中成長,卻愈發成功?

我覺得要從兩個方面講,自戀和攻擊性,心理學上把他們歸於人的第一原動力。

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都是尊師孝道,就是要尊重家裡的長輩。

長輩們呢,也自恃德高輩重,樂此不疲地對晚輩進行說教,尤其是退休工人沒事幹,整天像個老政委似的,對孩子們進行政治思想教育。

因為他們把自己擺在自戀的高位,總是把年輕人當孩子一樣看待,往往居高臨下,對年輕人指手劃腳。

他們沒有意識到,當年的孩子已經長大了,有了自己的主觀意識,孩子們看到的新世界不比他們的小,接收的的新事物,甚至比他們知道的要更前衛。

記得我同事王姐講,當年她女兒高考時,成績不理想,在上海上大學,只能讀專科,如果去外地就可以讀二本。

王姐家比較尊重女兒的意見,讓她自己拿主意。王姐的姐姐知道了,特地打電話過來,告訴王姐一定要她女兒,去外地讀二本。畢業了是個本科學歷,以後找工作也能提高門檻。

王姐女兒不願意去外地讀書,選擇在上海讀專科。上學期間,王姐的女兒在外面做兼職,(上海做兼職的機會很多),女孩不但鍛鍊了適應社會的能力,也提高了對事物的認知能力。

女孩專科畢業那年,順利考取了專升本,現在就職於一家外企,有一份不錯的收入,而且還談了一個非常優秀的男朋友。

如果王姐聽從他姐姐的意見,讓女兒去外地讀二本,接觸的環境和人群不一樣,也許,不一定有現在的滿意的生活。

有些長輩太自戀,他們往往打著為你好的旗號,對晚輩進行說教。有些甚至是自大,指責晚輩。

我聽表姐講,她舅舅家的女兒年紀挺大的了,還沒有結婚,女孩兒父母喜歡在家裡和親戚們聚聚。

親戚們見面就是各種的比較,勸女孩早點談朋友結婚。後來每次親戚們聚會時,女孩都會藉故離家,不和親戚們見面,可想而知,是不想聽到七大姑八大姨勸她,找物件之類的老生常談吧。

心理學的第一源動力還包括攻擊性,孩子長大了有了自己的判斷力,如果長輩還是像以前那樣。對晚輩進行說教,比如催婚催生,比如在單位如何與領導相處,如何與同事相處等等。

這就等於你侵犯了他的主觀判斷能力,覺得他們不行,需要你的指導。其實,你攻擊了他的自戀,勢必導致有排斥有爭議。

所以他們表現出討厭親戚,不願意見面,最好不要有來往。表面上是年輕人親情淡了,實際上,他們是在保護他們的內部評價體系,保護他們的自戀。

我們知道自戀是生命的第一原動力,每個人都有自戀。這是與生俱來的。

正確的做法是,長輩要時刻警醒自己是否在自戀的高位上,和晚輩說話。要做到滿足自己自戀的同時,也要尊重晚輩的自戀。

長輩要給晚輩成長的機會,讓他們逐漸形成自己的內部評價。

無論長輩或晚輩,每個成年人個體,都應該保持一定的距離。就是所謂的安全距離,要讓彼此感到舒服的那種距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