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清朝男子髮型真是“陰陽頭”?別被古裝劇騙了,其實比劇中還要醜

自從2011年《甄嬛傳》作為清宮戲大爆以後,清宮戲就如同雨後春筍一般都冒了出來,而戲裡面的男子髮型無一例外都是前半部分頭髮剃光,只留後半部分編成一股辮子垂在腦後。歷史上清朝人的頭髮卻並不是這樣的“陰陽頭”,其實比電視上展現出來的醜多了。

據說在後金時期,女真族曾經有一位英雄人物,名叫束機能,此人前額和兩鬢天生是禿頂,後人為了紀念這位前輩,就將自己頭頂四周的頭髮都剃光,只留下了腦後的一點束成辮子。

1644年清軍入關,所到之處皆要求投降的明朝子民剃掉頭髮,改為清朝的統一發式。漢族人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觀念根深蒂固,自然不會輕易剃掉自己的頭髮,於是有些人為了自己的頭髮還會和清軍展開殊死搏鬥。

可能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這樣的髮型實在是太醜了,推行剃髮令上明文規定,每個人必須將四周頭髮全部剃去,只留頭頂中心的頭髮,而這點頭髮編成的辮子粗細需要能穿過銅錢中心的洞眼,若是不能穿過,就是不合規制,以違令論處。這樣的髮式又稱作“金錢鼠尾頭”。

清政府還有規定,除了戲子、出家之人、朝鮮人、厄魯特人可以不留辮子頭之外,維吾爾族四等以上伯克需要,藏族中的藏軍也需要留辮子。所以當時許多漢族百姓為了逃避這“金錢鼠尾”,寧肯選擇做下九流的戲子或者出家成為道士,也不想剃掉自己的頭髮。

而“金錢鼠尾頭”也不是一成不變的。1973年,英國大使訪華,其中隨行的畫師威廉?亞歷山大的畫稿上有乾隆時期人們的頭髮畫像,在當時人們還是留著“金錢鼠尾”。到了嘉慶時期,清朝人的辮子漸漸變粗,留頭髮的部分也不再是一個金錢大小,變成了一個成年男子的掌心一般大。

這時候就已經接近於我們在電視上看到的“陰陽頭”髮式了,陳登原在《國史舊聞》裡也有描述:“剃髮,就是把額角兩端,引一直線,依此直線剃去直線以外之發。”而到了清朝末年男人的辮子越留越粗就是因為戰爭越來越多的緣故。

遺老張鍅的《清末社會鱗爪》中就有記載:“在打交手白刃戰時,將辮子纏於脖項,藉以避刀砍。所以軍人的辮子較大,如發少則搭以假髮,或加黑絲線,以壯其形態。”主要就是描繪了清軍在打仗的時候脖子沒有保護,所以把辮子留粗一點繞在脖子上就可以抵擋一些傷害,而頭髮稀疏的人也可以在辮子中加上假髮或絲線以達到目的。

1911年隨著武昌起義的爆發,清王朝也隨之顛覆,1912年民國政府建立起來後就開始了剪辮易服。不過到了這時候,百姓們似乎已經習慣了辮子的存在,若是要他們剪掉辮子,便又是一頓哭天搶地,歷史似乎又重現了一番。不過既然是民國,那當然是主張民主的,若是實在不想剪掉辮子,也不會有人逼迫,所以在民國初期,各種服飾髮式都會出現在大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