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Adele推動Spotify取消專輯“隨機播放”,但使用者就能從頭到尾聽完一張...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音樂先聲(ID:nakedmusic),作者 | 朋朋,編輯 | 範志輝,鈦媒體經授權釋出。

自11月19日發行以來,Adele的新專輯《30》勢頭仍然不減。

資料顯示,這張新專輯上線Spotify首日播放次數就高達近6069萬次,截至12月5日,這一數字已經達到7億次。就專輯銷量而言,截至12月2日,該專輯持續兩週蟬聯billboard銷售榜首,並重新整理了三年來專輯第二週銷量的最高記錄。

在國內音樂平臺,這張數字專輯的銷量也突破了23萬張,銷售額超過580萬元。同時,《30》的黑膠唱片的預訂數目已超過50萬,有望創下21世紀以來的最高黑膠專輯銷量記錄。

據瞭解,專輯名《30》意指Adele開始創作這張專輯的年齡。在她看來,這一張專輯表現了她的自毀、自省再到自我救贖的心路歷程,歌曲的順序經過了她的精心編排。於是,她要求Spotify取消專輯隨機播放的預設選項,預設按順序播放專輯內全部歌曲。

幸運的是,Spotify最後真的同意了Adele的訴求,並將按照專輯順序播放加入了最新的會員功能,取消了預設隨機播放的設定。雖然功能上的改變並不大,但Spotify部分接受專輯順序播放的預設設定這一行為本身,或許意義更為重大。

Adele勝利之後

11月21日,Adele釋出推文,稱“在不斷變化的行業中這是我的唯一要求。我們並不會為如此精心製作的專輯無緣無故地設定曲目列表。我的作品在講述故事,這故事也應當按照我的意圖被傾聽。感謝Spotify的傾聽”。

據瞭解,這張專輯是Adele與前夫Simon Konecki的離婚風波平息後投入創作的。在這張專輯中,步入而立之年的Adele對於生活展開了全新的思考,她重新審視自己的諸多身份妻子、母親、歌手,以及最重要的自己。因此,這張專輯中潛藏著她生育、離婚、大膽約會、墜入愛河等各種人生大事,被外媒評為“Adele迄今為止最坦誠赤裸的作品”。

然而,在Adele看來,這張專輯中的概念性和故事性被Spotify的“shuffle(即隨機播放)”功能所打破,於是強烈要求Spotify取消這一功能,按照藝術家的預設順序播放專輯。

而眾所周知,隨機播放是所有音樂流媒體預設提供的功能,絕大多數藝術家都選擇了遵循流媒體的這一設定。

不難發現,在Adele提出這一訴求之前,使用者在Spotify上收聽專輯時,播放按鈕的右下角有一小型的隨機提示,點選這一按鈕將隨機播放整張專輯。如果想要按順序播放,則需要單獨點選第一首單曲。

在Spotify官方回覆Adele後,將這一按鈕的隨機符號取消。不僅僅是Adele,Spotify還順水推舟地將這一功能加入了會員服務,只要開通會員,所有專輯預設按照藝術家設定的曲目列表按順序播放。但如果使用者想要隨機播放專輯,需要點選播放第一首單曲,並切換到隨機播放。除了專輯之外,《Today’s Top Hits》等歌單也預設按順序播放。

Spotify音樂傳播負責人Chris Macowski在接受媒體The Verge的採訪時證實,Adele的訴求推進了這項新功能,他表示“正如Adele所說,我們很高興地告訴大家,我們已經推出了這一項新的付費功能,這是一直以來使用者和藝術家們所要求的”。

但事實上,一切並不像Adele和Spotify所期待的那般和諧,仍有許多使用者對於這一舉措提出了疑義。

藝術家的勝利,還是使用者的失語?

為什麼按照藝術家的預設順序聽專輯很重要?

要想給出答案,必須要引入一個新的定義,即“概念專輯(Concept Album)”,指的是專輯中的樂曲全部圍繞相同主題的音樂專輯,創作者用一張專輯裡的所有歌曲來表達一個主題。

整張專輯就像一本精心編排的書,而每一首單曲就像一個個章節。當一張唱片以書的邏輯編排一張專輯的曲目,那麼藝術家將格外注重單曲之間的關係,單曲之間有了情節上的起承轉合和情緒上的跌宕起伏。

《30》之於Adele,與其說是一張專輯,不如說是一本用旋律寫就的回憶錄,她自己過去的心路歷程娓娓道來,邀請聽眾體會她對自己內心世界的解構與重建。從《Easy on Me》的自我凝視開始,逐漸向周遭延伸,講述自己對於孩子、愛情、事業的全新理解。

在Adele寫給歌迷的信中可以看出,她想透過她的訴說,讓聽眾成為她自我救贖、成長到成熟的見證人,且一以貫之,一氣呵成。

作為一張兼具藝術性與商業性的專輯,Adele的做法獲得許多歌迷的支援。在他們看來,Spotify透過制定播放規則,用一張無限和隨機的播放列表來增強使用者的粘性,破壞了藝術家們作品的完成度。

而《30》的勝利,也讓歌迷看到了要求Spotify尊重藝術家和粉絲的可能。他們拒絕流媒體平臺依靠演算法設計而形成的全新歌單,就像人們不會讀罷喜愛的一本小說或回憶錄中的一章,而後將其放置一旁,轉而去讀另一個有著類似背景的回憶錄的另一章。

但另一邊,也有很多使用者覺得Spotify舉措的輻射面過於廣泛了,有很多人並不在乎專輯所呈現的順序。隨著流媒體平臺的發展,將一張專輯從頭聽到尾的人正在消失。而由於使用者聽歌市場的碎片化,這樣的改版可能會讓使用者永遠在收聽前幾首,無法聽完一整張專輯。

更有甚者,部分使用者認為Spotify這樣的做法是在冒犯自己的“選擇權力”,平臺不應強制使用者改變收聽習慣。修改了這一播放按鈕無形中增加了使用者的操作成本,在這些使用者看來,Adele專輯的故事性呈現是以犧牲使用者體驗為代價的。所謂的“促進行業的發展”,不過是Adele作為“天后”的一家獨大。

目前,Spotify並沒有對於這一部分使用者的要求作出迴應。

聽單曲還是專輯,並非一成不變

無論是藝術家還是粉絲,無論是否支援取消“隨機播放”,歸根結底,不過是單曲邏輯和專輯邏輯的爭論。面對流媒體時代的音樂消費,專輯和單曲到底應該如何權衡?

事實上,使用者聽單曲還是專輯並非一成不變,音樂消費習慣的流變其實與媒介的變革息息相關。

在黑膠唱片時代,囿於落後的錄音技術,一張碟片只能燒錄一兩首歌。由此,一張標準的唱片僅包含一兩首歌曲,被稱為Single Play record,即單曲唱片。後來,隨著錄音標準、轉速、音質等技術的提升,一面碟片的容量可以達到3首左右,我們所熟知的EP(即Extended Play record)誕生了。這樣的背景之下,歌迷們如當今一樣,習慣於消費一首首單曲。

當黑膠燒錄技術完全成熟,可以實現60分鐘的錄音時間,Long Play record(即全長專輯)誕生。與此同時,調頻廣播逐漸興起,再輔以Bob Dylan和Beatles等掀起了概念專輯的熱潮,聽眾開始逐漸習慣於整張專輯的消費。

後來,隨著專輯的媒介載體轉換成光碟和磁帶,可以儲存長達80到90分鐘的歌曲。在這一時代,聽眾以線下購買實體唱片的形式進行音樂消費,而對藝術家和唱片公司而言,很顯然發行一整張專輯最符合商業盈利的規則。

然而,等到流媒體平臺成為音樂主要載體的時代,音樂的發行成本被大大降低,只需製作完成並上傳平臺便完成了“出版發行”,因此,海量的音樂作品進入流媒體平臺,並呈現在使用者面前。

面對著數量如此龐大的音樂作品,聽眾也習慣尋找符合自己口味的作品並整合成歌單。在這一邏輯之下,專輯被單曲取代成了不爭的事實。除此之外,如今人們不再單獨闢出一段時間欣賞音樂,音樂成為了其他場景的作料。因此,大量針對於場景、主題的歌單出現,進一步削弱了專輯存在的意義。

音樂載體從黑膠到流媒體的變革,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人們對於專輯和單曲的偏好情況,人們對於音樂消費的消費習慣,兜兜轉轉又回到了黑膠時代的“單曲優先(Singles First)”。然而,流媒體平臺有著與以往大不相同的媒介技術,技術的發展完全可以消弭“專輯”與“單曲”二元對立的局面,為藝術家和使用者個性化的需要而服務。

在瞬息萬變的流媒體時代,如Adele一樣耗時數年精心打磨一張專輯的藝術家是值得尊敬的,他們在這個時代逆流而上。但是,我們也應當看到,發行單曲也讓音樂人變得更自由、更自我,單曲中也不乏驚喜的出現。

所以,聽“單曲”和“專輯”本就沒有孰優孰劣,也沒有所謂絕對理性的選擇。科技的發展,始終是讓人們更自由地唱歌,也更自由地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