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基金經理」鵬華基金王宗合:在管產品大幅跑輸業績基準

鵬華基金旗下基金經理王宗合在管基金正遭遇較大回撤。

作為曾有“國民基金經理”、“雙料金牛名將”盛名的明星經理人,2022年至今,其在管的10只基金(初始基金口徑)業績全部告負,鵬華創新未來、鵬華消費優選等重點產品業績排名靠後。

圖1:王宗合旗下在管基金今年以來業績表現

研究發現,“風格漂移”、高位接盤多隻股票,或是導致其在管產品業績大幅落後的重要原因。

近期,證監會發布《關於加快推進公募基金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指出,“引導基金管理人構建團隊化、平臺化、一體化的投研體系,扭轉過度依賴“明星基金經理”的發展模式”。

近年來,基金公司打造明星基金的案例屢見不鮮。相關基金經理中長期業績是否與其營銷宣傳匹配?

鵬華創新未來:成立一年多虧損近四成,大幅跑輸業績比較基準

資料顯示,王宗合曾在招商基金主要從事食品飲料、商業零售等行業研究工作。2009年,王宗合加盟鵬華基金,並於次年發行鵬華消費優選。2019年,王宗合旗下在管的4只成立一年以上的基金,全部斬獲超70%的收益率,在同類基金中名列前茅。2020年,王宗合憑藉鵬華消費優選、鵬華養老產業兩隻基金亮眼的業績,成為全市場為數不多的股混雙料金牛基金經理。

然而,“國民基金經理”、“雙料金牛名將”的盛名之下,王宗合旗下基金隨後的表現似乎“其實難副”。

圖2:鵬華創新未來業績表現

以爆款基金鵬華創新未來為例。鵬華創新未來原是螞蟻金服上市的5只戰略配售基金之一,募集期有效認購總戶數達到286。62萬戶,超過上投摩根亞太優勢QDII基金199萬認購戶的行業紀錄。

圖3:成立以來鵬華創新未來淨值走勢

令眾多投資者失望的是,這隻基金自成立以來在同類基金中排名倒數第四,回撤近四成。

研究基金持倉發現,2020年末,基金十大重倉股中包含諸多網際網路股票。2021年始,隨著監管趨嚴,網際網路股票大幅下挫。在此情況下,王宗合仍選擇逆勢加倉網際網路,二季度對美團大幅增持43。28%。資料顯示,2021年二季度末,美團-W、騰訊控股已分別位列基金第一、第二大重倉股。

圖4:鵬華創新未來2021年三季度至2022年一季度十大重倉股

2021年下半年,在網際網路股票走勢持續低迷的情況下,相關基金又將網際網路板塊的個股調出,大量買入處於高位的新能源熱點股。2021年末,寧德時代、隆基股份成為基金第一、第二大重倉股。

隨著今年以來新能源板塊的大幅回撤,相關基金再度上演了“追漲殺跌”。根據一季報,基金前十大重倉股再度大換血,其高位買入的新能源個股已被銀行股取而代之。這隻定位於“創新未來主題相關證券投資”的基金,在王宗合多輪調倉之後,持倉風格也隨之漂移。

鵬華消費優選:追漲殺跌、跟熱點,或“高位站崗”

作為王宗合代表作之一,鵬華消費優選因抓住2019年的白酒行情而聲名大噪,表現亮眼。然而,基金今年以來淨值回撤達到17。50%,跑輸基準6%。

圖5:鵬華消費優選業績表現

研究基金持倉發現,2021年下半年,在白酒板塊大幅下跌震盪之際,鵬華消費優選大幅減持白酒龍頭股,轉而增倉醫藥、新能源等板塊。2021年年報顯示,鵬華消費優選十大重倉股中首次出現寧德時代、卓勝微。從相關股票後續股價走勢來看,有可能出現“高位站崗”或被套牢的可能性。

圖6:鵬華消費優選2021年四季度重倉持股

值得關注的是,此番調倉新能源,不僅讓鵬華消費優選錯過了四季度白酒龍頭股的回漲行情,還是今年以來基金淨值表現不佳的重要原因。

造星熱後遺症:克隆系產品“一損俱損”

基金公司在“規模情節”的推動下迅速“克隆”產品,在市場較熱時趁勢急劇擴充規模以獲得更高管理費,可能是很多“明星基金經理”業績遭遇滑鐵盧的重要原因。

在管規模急速擴張,團隊投研風控能力與規模不匹配,或許是鵬華基金相關產品業績差的重要原因。

資料顯示,2019年末,王宗合旗下基金規模僅有43。64億元。隨著兩尊金牛獎的熱度,王宗合的市場號召力也日漸提升,贏得投資者的信賴。

以王宗合為基金經理,鵬華基金於2020年共計發行5只基金(初始基金口徑),在管基金規模於2020年末飆升至逾500億元。

然而,基金的規模和數量並不意味著質量。在大量增加基金管理數量情況之下,部分基金經理往往會將旗下產品管理成“克隆系列”。對比王宗合斬獲金牛獎的鵬華消費優選、鵬華養老產業,兩隻基金前十大重倉股有半數以上雷同。旗下基金行業配置過於類似,容易出現“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現象。

圖7:鵬華消費優選、鵬華養老產業近期十大重倉股

2020年10月,證監會發布《關於公募基金宣傳推介材料管理暫行規定》指出,“禁止誇大或者片面宣傳基金管理人、基金經理或者其管理的基金的過往業績”。2022年4月,證監會發布《關於加快推進公募基金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支出,“引導基金管理人構建團隊化、平臺化、一體化的投研體系,扭轉過度依賴“明星基金經理”的發展模式”。6月,中國基金業協會發布《基金管理公司績效考核與薪酬管理指引》,指出公募高管、主要業務部門負責人應將當年績效薪酬的20%以上買自家基金,且權益類基金不得低於50%。

以鵬華基金為鑑,近年來,基金公司樂於打造明星基金經理。但是,“催熟”的基金經理中長期業績是否與其營銷宣傳匹配?基金投研團隊是否勤勉盡責?根據最新的薪酬指引,基金經理是否真正做到與基民風險共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