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戲曲大觀」變臉 噴火 耍大旗 細數歎為觀止的戲曲"絕活兒"

戲曲特技

是戲曲表演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它並非普通的表演過程

而是結合了代代戲曲名家

精心揣摩出來的經典程式

戲曲特技是表演中

最有看點的一處

今天,文旅君便為您介紹

戲曲中的“絕活兒”

變臉

變臉指戲曲演員透過快速改變面部化妝或變換面具的手法表達一定情感或情境的手法,包括:

●眼(在眉心、鼻眼間抹黑)

●吹粉(向臉上吹色粉以改變臉上顏色)

●扯臉(以快速手法扯下裝於頭頂的薄面具)

其中“扯臉”是川劇常用的變臉手法。

噴火

噴火是花臉人物扮演神怪時從嘴巴里噴出火花的一種表演方式。演員嘴邊裝有一根裝有松香粉末的圓管,從外邊點火,一吹就有火花噴射出來。

還有一種是旦角在呈現復仇冤魂形象時才會使用到的,旦角把棉紙包松香粉末,剪口朝外放在嘴裡,氣息平穩地向另一個拿著火把的演員吹松香粉末,讓粉末飛撲烈火,形成一團熊熊烈火。

水袖功

水袖功是中國戲曲的特技之一。水袖是演員在舞臺上誇張表達人物情緒時放大、延長的手勢。

有經驗的演員在水袖技巧上各有自己的創造,如程硯秋曾將水袖的技巧歸納為勾、挑、撐、衝、撥、揚、撣、甩、打、抖等10種,經過精心的設計和結合,可以表現人物的多種情緒。

打出手

打出手指戲曲表演中以一個演員為中心,其他演員配合他(她)做刀槍等器械的拋接動作,再加上鑼鼓,製造一種戰鬥氣氛。

“打出手”者多為旦行中的武旦,多用於神話戲中,表現神仙運用法寶鬥法。

紙幡功

紙幡功通常被大家叫做“甩紙幡”,演員在背後插上數米長的白色紙幡,根據不同心情進行各種甩功展示。

它的原理有些像翎子功,非常考驗演員的功夫,因為演員要利用相關的技巧和脖子、肩膀以及全身的力道,來讓柔軟的紙條聽自己的話,讓它前後甩,它就不能左右甩。

翎子功

翎子,是插在盔頭上的兩根約五、六尺長的雉雞翎,除起裝飾作用外,還透過舞動翎子,作出許多優美的身段動作,藉以表現人物的心情、神態。

翎子功,即舞動翎子的技巧、功夫,俗稱“耍翎子”。生、旦、淨、醜各行當都用,小生用得最多,故有“雉尾生”(“翎子生”)一行。

插戴翎子的多為英武(如周瑜、穆桂英)、勇猛(如楊七郎)、慓悍(如典韋)或暴戾(如屠岸賈)的人物。

頂燈

表演者將一盞油燈點著,置於頭頂,耍出各種動作。跪地、行走、仰臥、鑽椅、鑽桌、上桌等,均很自如,並能使油燈不掉、不灑、不滅。這全憑演員脖頸的平衡技巧。

椅子功

椅子功指戲曲演員利用椅子表演出的各種高難度動作的技巧。

耍大旗

耍大旗指由一個演員舞動手中的大旗,其他演員隨大旗的舞動做翻滾動作,用於表現戰鬥場面。

耍素珠

耍素珠指飾演和尚的丑角演員利用脖子上掛的佛珠(素珠)進行的高難度技巧表演。

耍帽翅

耍帽翅指飾演官員的老生演員利用頭上紗帽的帽翅進行的一系列高難度的技巧表演。

走矮子

走矮子指醜行演員表現矮小人物時所運用的一種技巧,一般身體呈下蹲狀態,大腿與小腿、大腿與身體成直角,以前腳掌行走。

蹺功

蹺功,即腳上綁木質小腳,模擬纏足行走。

蹺鞋是仿照古代婦女的小腳形狀,以木料或布料製作而成,外套繡花鞋,套著大彩褲把真腳蓋住,將小腳露出,以一種特殊的表演手段,表現出古代婦女行走時的狀態。

寶劍出劍和收劍

寶劍出劍和收劍大多是武生使用。

戲曲人物手拿寶劍鞘,把寶劍扔向高空,隨後把劍鞘背在身後,空中的劍準確無誤地落回鞘中,突出人物的武藝高深。還有在對打過程中,一方將劍扔出正好落入另一方舉著的劍鞘裡,這種特技一般出現在猴戲表演中。類似的還有耍鞭、耍錘等。

此外,在實際演出中

還有一些戲曲表演藝術家

結合人物角色創新舞臺動作

練就了其他

獨具特色的舞臺絕技

如“踢靴”“走地步”“砸瓦”“耍牙”等

令人歎為觀止

戲曲藝術博大精深

需要我們多聽、多看、多體會

今天的戲曲大觀

就到這裡

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