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全網都在吹哪吒,可是你知道嗎?哪吒就是一個“舶來品”

最近有一部電影火的一塌糊塗——《哪吒之魔童降世》,相信大家只要開啟網頁,就會時不時的被他刷屏。文章、影片都是他,電影中的哪吒與我們傳統印象中的樣子差別巨大,醜陋的外表,放蕩不羈的性格,還有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經典臺詞,加上細心的製作,表現力突出的劇情,都讓喜歡國漫的朋友們大呼過癮,表示是近年來國漫的巔峰之作。

哪吒是中國古典小說中特色鮮明的一個人物,是很多孩子童年的記憶,也是中國民間家喻戶曉的神明人物。但是你知道嗎?哪吒的形象並非本土創作,而是徹徹底底的“舶來品”。哪吒,原本寫作那吒,在佛教經典作品中哪吒的譯名多達九種,那羅鳩婆、那吒鳩跋羅、那吒俱伐羅、那吒天王、那拏天等,都是他的名字,這些譯名都是由梵文名音譯而來。哪吒及其傳說是隨著佛教文化的傳入而進入中土,哪吒在剛開始傳入中土時,帶有鮮明的印度因子和中西亞神話背景。

在傳入之初,哪吒與中華文化有著巨大沖突,並不被接受且鮮有人知。而隨著佛教在中國的不斷擴大和宣傳,哪吒的形象才被人們逐漸熟知。而在佛教的經典著作中,哪吒的形象經常與毗沙門天王一起出現,兩個人的關係也十分模糊,有父子說、祖孫說等。

到了唐朝,隨著佛教文化的不斷傳播和風行,因唐朝軍事家李靖功勳卓著,不斷被人神化,因此在文學作品中,李靖便與毗沙門天王形象進行了融合,成為了我們現在所熟知的託塔李天王。而哪吒因為在佛教著作中的身份,也順理成章的成為了李天王之子。

在佛教作品中,哪吒的形象十分獨特,性格鮮明。他是兇惡的三頭六臂之貌,威力勇猛,性格嫉惡如仇,在佛教中,哪吒是忠誠的護法神,護衛佛法,降服惡魔,保衛人間,安寧世人。

到了元朝,哪吒開始走下神壇,慢慢走向文學作品中,從元雜劇到小說《西遊記》、《封神演義》,哪吒的形象被進一步的潤色和完善,不再是一副凶神惡煞的樣子,變成了一個可愛、法力勇猛,身世離奇和經歷奇特的孩童神形象,變成了現在我們熟悉經典文學人物形象。

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可謂歷經滄桑,透過不斷的本土化,佛教終於被中華文化所接納併成為中國第一大教。佛教的東傳,使哪吒這一域外因子得以進入中國,而哪吒形象也從佛教轉向了道教,從神壇走向文學作品中,從三頭六臂的夜叉神,到李靖之子,到天庭戰神。這其中的流變是佛教的本土化改造的結果,是藝術加工潤色,推波助瀾的結果。正是有了這種流變和融合,哪吒此得以從晦澀難懂的佛教經典中走向民間,成為一個大眾神。

20世紀初美國漢學家曾說:“中國人是熟思、通情達理、心胸開闊的民族,向來都是樂於接受外人所提供的美好事物的”。中國人向來都具有包羅永珍的氣魄,哪吒就像一粒種子,引於印度,根於佛教,長於中國並開花結果,哪吒的形象和故事是中國人融合外域文化的體現,也是中華民族海納百川的精神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