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梁曉聲與王海鴒:不一樣的“人世間”

《人世間》原著作者梁曉聲

電視劇《人世間》編劇王海鴒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只恆文

“你有什麼要陳述的嗎?”

《人世間》播放到第46集,中國文聯主席、中國作協主席鐵凝發現,“審判長不是梁曉聲嘛,我不知道你是不是今後要跨界當演員……”

會場內響起一片笑聲。這是2月28日下午,出現在“從文學到影視——《人世間》座談會”上的一個場景。當天,作家、編劇、導演、出品方以及專家學者和業內人士等,齊聚中國作家協會,以電視劇《人世間》熱播為契機,探討總結文學影視改編的經驗與方法道路。

這次座談會是中國作協近年來召開的為數不多的以影視改編為主題的座談。從長篇小說到影視改編,“人世間”的創作有何不同;新時代文學究竟該如何主動出擊、主動輸出;影視創作怎樣才能擊中年輕人的心靈,讓他們從中找到一種開悟、一種關愛和一種成長……這個“座談會”“研討會”首先從主題內容上實現了“破圈”“跨界”和融合,如同高校裡一堂現實生動的“大思政課”,引發專家學者和青年朋友的關注與熱議。

會上,《人世間》原著作者梁曉聲,電視劇《人世間》編劇王海鴒等講述自己對於“人世間”的理解,以及創作生產的幕後故事。

梁曉聲:如果小說可以重寫,劇中的那些智慧之點我都會融進去

長篇小說《人世間》,全書115萬字,歷經數年創作完成,首次出版的時間是2017年12月。最早來找梁曉聲商量改編事宜的是兩位年輕人:吳鳳未、魏童。細心的觀眾在電視劇《人世間》推廣海報和出品字幕中會發現,有一行字是“一未文化”,就是吳鳳未和魏童共同創辦的文化公司。

2018年年初,小說《人世間》並沒有獲得茅盾文學獎,也很少推廣,“一未文化”此時選擇主流IP作品《人世間》,需要有一定的實力、勇氣和超前的內容判斷眼光。

“我對年輕人的事業一向是支援的。”梁曉聲說,但此次卻“極為堅決地反對,因為我知道這一部書的改編是相當有難度的,鳳未和魏童在我家裡被我潑冷水潑得幾度落淚,有幾次是含淚而走的,在我家裡估計談這事不下十次。但是年輕人要做事擋都擋不住,後來話劇版《人世間》,也是他們努力推上去的。”

對作家梁曉聲來說,創作《人世間》,就是想將近五十年來中國社會的發展變化直觀地告訴讀者。這部小說以北方某省會城市一個平民社群——共樂區為背景,透過周家三兄妹的成長經歷,勾連起三線建設、恢復高考、改革開放、棚戶區改造等重大歷史事件,塑造出眾多勞動者、建設者、改革者、創業者的人物群像,從他們充滿悲歡離合的跌宕人生中,記錄“五十年中國百姓生活史”,展現波瀾壯闊的中國社會鉅變。

3月1日晚,《人世間》收官,CSM(中國廣視索福瑞媒介研究)調查顯示,全國網平均收視率、單集最高收視份額創央視一套電視劇近三年新高。

“世間的苦啊,愛要離散雨要下;世間的甜啊,走多遠都記得回家;平凡的我們,撐起屋簷之下一方煙火……”“無論是片頭還是主題曲,電視劇都很準確地展現了原作的氣質,並且是帶有深情的凝練。”梁曉聲對編導團隊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認為,劇中周母的形象改編是高於原創的。“小說裡的周母還是相對單薄、比較概念化的,我確實也沒有有心把周母當作一個主要角色來寫。在某種程度上,原著中她是帶有喜劇色彩、使閱讀不至於過於疲勞的一個形象,但是經過薩日娜老師的精彩呈現,周母在劇情前一部分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我深深覺得,如果我的小說可以重寫,劇中的那些智慧之點我都會融進去。包括周蓉招研究生的細節,最後還是成全了那個年輕人。誰年輕的時候沒犯過錯誤?不就那點兒錯誤。長於他們的成年人怎麼就不能給他們一次機會?劇中展現了一代對另一代人的包容和關照,這也是非常棒的一點。”梁曉聲說。

在兩個電影製片廠工作過20多年的梁曉聲,從沒有出過鏡。這次《人世間》拍攝時,梁曉聲去劇組探班,正好第二天要拍周秉昆上法庭,導演不太滿意法官的形象,就對梁曉聲說:“要不您試試?”說到這第一次出鏡,梁曉聲坦言:“好在我的大多數臺詞是讀判決書,我很不願意看那一集。導演說,你出鏡我會很高興。為了使他高興,我出了鏡。”

2月28日,中國作家協會在京召開“從文學到影視——《人世間》座談會”。圖為座談會現場。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只恆

之前從不改編別人作品的王海鴒:從《人世間》中,我看到了中國某個歷史階段某一群有代表性的小人物

王海鴒是2018年12月3日接到導演李路的改編邀請的,在此之前她“從不改編別人作品”,“原因有二:一,我一直是原創。二,改編有風險,改好了原著好;改不好編劇的鍋,教訓很多。”

當時王海鴒正在帶學生,手裡也有其他專案,決定先看書接觸一下再做取捨。讀了梁曉聲的《人世間》後,王海鴒被書中周秉昆及家人及街坊朋友的生活吸引。“我從來不是梁曉聲小說的目標讀者,如果沒有這個契機我可能還不會去讀,那就得錯過一個瞭解我生活盲點的機會。那個階段我特別愛將歷史書和相關文學書做交叉比對,從而窺探歷史的真相究竟是什麼。從《人世間》中,我看到了中國某個歷史階段某一群有代表性的小人物,真實紮實鮮活,可算得上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形象詮釋。”王海鴒感慨地說。

王海鴒是一位優秀的作家,創作過中篇小說《她們的路》《星期天的尋覓》等作品,自1992年擔任愛情劇《愛你沒商量》編劇,開啟了她的編劇生涯,她的《中國式離婚》《牽手》《大校的女兒》等作品,頻頻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和觀眾討論。在被“人世間”吸引後,年近七旬、創作中追求完美的她,又找來李路導演的作品看後,才最終決定合作。

越是嚴肅文學,改編起來就會越難,編劇聽到的聲音越多,越容易迷失自我

2019年3月22日,劇本合同正式簽訂。開寫前,王海鴒與梁曉聲、導演李路及團隊開了三次會。會上,梁曉聲也說了些想法。“還記得當時他為劇本設計的一個開頭,也許這只是一個即興的設計,但足以讓我感到,我們之間在劇本創作中某種理念上的不同。”王海鴒回憶說。

在王海鴒看來,《人世間》是嚴肅文學,嚴肅文學更多是作者個人對生活經歷的思考以及私人情感的抒發,而電視劇是大眾藝術。所以,“越是嚴肅文學,個人化的痕跡會越重,改編起來就會越難。將小說表達轉化為影視表達,除了技術上的,更有理念上的。”王海鴒說。

於是,創作個性鮮明的王海鴒決定不再徵詢作者意見,以最大限度保護自己的直覺、衝動和熱情。“作為編劇我有個體會,聽到的聲音越多,越容易迷失自我。保護直覺不受干擾其實挺難,有點像保護天真,加上我抗干擾能力又差,唯有躲。自此和曉聲再未就創作做過交流,我不問,他不說,直到劇集播出後也隻字不說。我想他心中的遺憾肯定很多。聽過不少原著罵改編者的傳聞,曉聲沒有,充分顯示了他的睿智大度寬容還有厚道。”

讓每個生命不再是孤立的生命,而同其他生命發生了情感關聯,這不僅是中華民族屹立不倒的原因

2019年8月16日,小說《人世間》以當屆最高票獲茅盾文學獎,劇本創作小群裡一片歡呼、與有榮焉,“唯編劇感到的是壓力,”王海鴒說。

創作開始前,王海鴒做的準備工作是反覆通讀原著,查閱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相關資料,當地人們的生存狀況、人情風俗。談到具體的改編過程,王海鴒說:“在學習思考中,劇本的創作思路逐漸清晰,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家文化’,讓每個生命不再是孤立的生命,而同其他生命發生了情感關聯,這不僅是中華民族屹立不倒的原因,也是小說中嚐遍人間疾苦的‘光字片’工人階層,能夠一步步走下去的根本所在。此外,家庭倫理劇受眾廣泛,同時也是我擅長的領域。”

於是,王海鴒決定以家庭為核心編織人物關係、構建戲劇結構,以此向外發散,如冬梅父母等官員,如六小君子、如企業家駱士賓、姚立松等人物命運,皆與周家扭結在一起,從而實現以小見大自下而上,史詩性表達的目的。“思路有了後,架構交由學生去做,通常男孩子對宏觀思考把握能力比較強,他搭起骨架,骨架上的血肉就由我來填充,寫細節是我的強項。”王海鴒說。

王海鴒本以為有這麼厚重的文學基礎,又有了滿意的戲劇結構,問題應該不大,“沒想到這個過程比想象中難得多。”

播出時,王海鴒很喜歡透過“彈幕”與觀眾交流,觀眾對周家或說對秉昆夫妻更感興趣,對官商或企業的興趣遠不如周家。“寫的時候我有所預料,但想,僅把戲侷限在家庭勢必會降低該劇的分量,也不合小說初衷。堅持加了,好比在精米細面裡摻上了粗糧,不好吃,嚼嚼咽,有營養,權作寓教於樂。還有觀眾在彈幕裡罵我,說編劇魔改,比原著差遠了;我就回,‘那請不要看了光看原著就好’。等於幫小說推了書。當然也有誇的,我最受用的誇獎是:這劇絕了,永遠讓你猜不到後面是什麼。這正是劇作者夢寐以求的境界啊。”王海鴒說。

借電視劇的成功播出,王海鴒希望加強對小說《人世間》嚴肅文學屬性的強調。她認為,嚴肅文學的根本是人性的真實,越真實越可信,可信才動人。“作家們大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得到廣泛地推介,影視是一條很好的出路。但如果有了急功近利的動機,小說很難寫好。”王海鴒舉例分析道,“曾收到過年輕作家的小說,走的基本是電視劇的路數,上來就是一個大反轉,一個反轉接著一個。我儘可能為作者向多家影視公司推薦了,據我所知,反饋不好。現在的影視公司和從前大不一樣,編輯都有著很高的文學素養和溝通表達能力,讓我深感影視創作行業的風氣已逐漸走向了藝術本身的正軌,所以,作家只有堅持寫自己所思所想所感才有可能打動別人。人性相通,迎合沒有出路。”

《中國青年作家報》2022年3月8日第1版

【圓桌】名家說《人世間》

程武:劇的成功,是光影的力量;也是文學的魅力,是原著的成功

《人世間》出品人,騰訊集團副總裁、閱文集團執行長程武

電視劇《人世間》由騰訊影業、新麗傳媒、閱文影視“三駕馬車”聯合推出。“我們做內容的使命是希望讓好故事生生不息,需要以文學為起點,以影視創造全民共鳴點,然後再能反哺文學,這也是講好中國故事、打造中國獨特IP的中國模式。”作為該劇出品人,騰訊集團副總裁、閱文集團執行長程武表示,希望借《人世間》作為一個非常好的範例,與各界一起書寫絢爛多彩的時代故事,讓文學和影視照亮我們的美好生活。“我們在網上看到很多觀眾對該劇鏡頭包括空鏡頭的喜愛與讚美。從文學到影視,再從影視到文學,《人世間》正是這樣成為中國一個時代IP的代表。很多人是書粉,成為這部劇的首批觀眾;很多人看完劇,買書再讀。我相信這是劇的成功,是光影的力量;也是文學的魅力,是原著的成功。”

李路:一群立得住的人物群像

導演兼總製片人李路

電視劇《人世間》導演兼總製片人李路認為,這部小說給改編影視劇帶來非常好的基礎,“首先是具有一群立得住的人物群像,其次還包含了近五十年的歷史眾生相,有足夠的時代縱深,最後還有鮮活的故事和人間煙火味。”

楊慶祥:破圈不是一個平面破圈,它不能被流量和點選率來衡量,它是能夠深切注意到社會各個階層共同關注的問題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院長、青年評論家楊慶祥

“好人生比好年華更重要”“崇拜是愛的基礎”……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院長、青年評論家楊慶祥認為,“劇中層出不窮的‘金句’,以及新媒體的表達方式和傳播方式,讓這部作品獲得即時性和在場感,它和我們同在,它和我們的文化同在,所以它能夠成為一部爆款。”楊慶祥說,“比如彈幕、知乎、小紅書、短影片,有的觀眾並沒有看整部劇,只是看了一段短影片,可能就被抓住了,這有賴於新媒體的傳播方式。這種新媒體傳播方式所需要的新媒體表達,已經內化為創作的一部分。”

楊慶祥特別強調,“就原創文學來說,越堅持自己的個性化,你越能獲得最大的審美和社會效益的公約數,而不是去迎合,我確實看到很多青年作家的作品影視化設定很嚴重,這是沒有生命力的。所謂的‘破圈’不是一個平面破圈,它不能被流量和點選率來衡量,它指的是能夠深切注意到社會各個階層共同關注的問題,無論是現實問題還是精神問題,那才是真正的‘破圈’。”

(主辦單位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