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劉邦兩次闖軍營,奪取韓信的兵權,韓信為什麼一點都不反抗

導語:歷史上韓信、項羽、劉邦三個人並稱“漢初三傑”。劉邦和項羽之間的故事早就家喻戶曉了,劉邦和項羽爭奪天下,最後劉邦更勝一籌,逼得項羽烏江自刎,建立了西漢王朝。而韓信就是劉邦手下的一員大將,劉邦能夠打敗項羽韓信有著不可磨滅的功勞。可就是這樣的一個手握重權而又武藝高強的名將,卻一次次地被劉邦奪取兵權,這是怎麼回事呢?

在現在的一些影視劇裡我們可以瞭解道,軍營是一個戒備森嚴的地方,而且士兵們一般只會認準主帥的命令。韓信是一軍的主帥,劉邦是韓信的主公能自由進出軍營不奇怪,可是他是一次次地奪走韓信的軍權的?難道這樣不會導致韓信起了反叛的心嗎?

其實,有這種想法是現在的古裝劇給我們的誤導。換個角度,如果一個皇帝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國家的軍隊,軍隊的控制權是在元帥的手裡的,若是這個元帥想要反叛,正好國家的軍隊又在元帥手裡,皇帝豈不是連反抗的機會都沒了。那國家要如何才能和平呢?

為了防止一軍的元帥有太大的權力,朝廷擬定了一些法規約束將軍。首先,擁有的兵符不等於就可以完全掌握一支軍隊。因為現代一些影視作品的影響我們常會認為,在古代,兵符就代表了統領一個軍隊的權力,其實不然。

在當時,調兵的權力和統領士兵的權力是分開的。一般的將領在不是戰爭的時候,是隻有軍隊的統領權力的,也就是說在不打仗的時候那些將領也就是隻有一個頭銜其實是沒有什麼實權的,最多操練操練士兵而已。只有在打仗的時候,他們才能夠呼叫士兵。

劉邦兩次闖軍營,奪取韓信的兵權,韓信不反抗的原因是什麼

韓信是一軍的將領,所以他手上會有兵符,但是劉邦奪取他軍權都是在戰爭後。此時的韓信對軍隊的統領能力是最弱的,他是沒有調動軍隊去反抗的權力的,即使是他對軍權被奪的事情不滿,也不能怎麼樣,只能接受。

此外,不僅是軍權上的不自由,作為一位有著軍銜的武將,韓信在很多方面也都是有限制的。做一位將領,他的身邊會被安排監軍。顧名思義,監軍就是監督軍隊的人。

監軍一般是個很輕鬆的職位,只負責軍隊的監督,其他一概不管。在平時也沒有很大的實權,只是若是將領有不好的想法,監軍隨時可以將統領就地處決。韓信的身邊也一定是有監軍的,若是韓信對劉邦的奪權的事情不滿,監軍隨時可以處決他。

再來,歷朝來都有一條規矩,將領出徵,其家屬要在皇帝的身邊。這不是皇帝對其家屬的特殊照顧,這是為了能讓皇帝手裡有著人質。只有將領們一心一意為了皇帝戰鬥,自己的家眷才能安然無恙,若是對皇帝有不滿,或者別的想法,自己的家人就會遭遇毒手。

這也不能說是皇帝對自己臣子的不信任,這也是無奈之舉。總得要一個辦法防止一些不好的事情的發生。同理,劉邦能在韓信的軍營裡來去自如,還能奪了韓信的兵權應該和這個是離不開關係的。

其實,從韓信的後來的事情中我們可以看出來,韓信確實有憑藉自己戰功向劉邦邀功的心思。但是要是說去反叛劉邦,他確實是沒有那個心思。他是個聰明人,也明白自己的處境,即使是有一身武功,但是在劉邦手下做事才是他最好的選擇。

《史記》裡司馬遷把劉邦奪權寫的有些誇張了,就只憑劉邦和韓信兩人在軍中的權力,劉邦想要拿走韓信的權力根部不需要夜闖軍營那麼複雜。只要像韓信攻下代地後,派一個使者帶走軍隊,韓信也會老實照辦的。

總結:劉邦奪帥印的根本其實是現代的人們對古代的軍隊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誤解,常常會認為一軍之帥就可以肆無忌憚地呼叫軍隊了。其實,韓信根本不能完全的控制軍隊。

追根溯源,韓信統領的軍隊還是劉邦的,劉邦若是想要,隨時都可以拿走兵權。不需要再大費周折一番,巧奪帥印。再者說,劉邦若是想要,韓信一定會奉上,韓信根本就沒有想要反叛的心思。

都說“讀史使人明智,鑑古方能知今”。歷史就像一面鏡子,它不僅記錄著人類社會的興衰成敗,也隱藏著無數興衰的原因、成敗的秘密和可以吸收借鑑的智慧,讓我們少走彎路。

我非常喜歡《史記》,《史記》中的每一個故事都充滿了哲理和智慧。讀完後,你會明白:成功需要智慧,溝通需要技巧,處事需要謀略,人性是不能違背的…

本書對《史記》全文進行了白話翻譯,並透過分段原文、分段註釋、整卷翻譯等方式,滿足不同閱讀層次讀者的閱讀需求。

本書譯文忠實於原文,其文字流暢優美,深得“信、達、雅”之要旨。文章不失原文意味,白話讓你更容易讀懂《史記》之精華。

小說的筆法,人物傳記的思路,讀起來輕鬆,一篇短文,便將一個人的人生故事說完,並瞭解所處時代的歷史。在一個人的一生中,一定要知道世界有多大。《史記》就是這樣,它打開了你的歷史視野,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

厚厚四大本,現在限時活動價,僅139元,還包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