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內地樂壇的“臉面”:擁有10首代表作的音樂人,比你想象中還要多

文|令狐伯光

現在大家都在談華語樂壇早就不行了,尤其是非常懷念巔峰時期的港臺樂隊。特別是周杰倫那一代音樂人,幾乎可以說在網際網路封神了,80後,90後聽眾還沒有老就已經進入了全面懷舊的年代。

所以,我們經常會看到各種新媒體對於現在華語音樂的批判,比如說抄襲模仿的,神曲什麼的(不是說不該批判)。再到對於過去港臺樂壇,尤其是周杰倫一代音樂人的誇獎(也不是不能誇獎)。

問題是各個媒體每次都是“一捧一踩”的角度,比如他們說港臺樂壇多強,周杰倫那代音樂人多強。他們往往就會批評內地樂壇多糟糕,哪怕是同時代的內地樂壇和音樂人。比如最近看到一篇文章就說“港臺歌壇天王天后輕輕鬆鬆能拿出10首代表作,但放眼內地樂壇少之又少。”

伯光君對於華語音樂產業發展正好有一些觀察,兩岸三地的音樂產業是一個客觀的歷史發展過程,很多東西不是三言兩語難以講清楚的。比如內地樂壇拿出十首代表作的音樂人不多?答案真的是如此嗎?

內地樂壇確實沒有港臺樂壇成熟,市場化成功的音樂人少之又少

2010年之前港臺樂壇確實比內地樂壇強,但是內地樂壇還是能打的,2000年之前的港臺樂壇,至少從影響上看是不分軒輊的,內地流行樂則才剛剛起步。

這個有歷史原因,主要就是經濟發展和歷史大環境了,港臺樂壇承接的是民國上海等洋派文化和精英人才,經歷了50、60年代政治環境下的音樂荒漠,當時港臺人民都聽民國音樂,中國傳統音樂和直接聽西洋樂為主。

後來是亞洲四小龍時期,70年代完成經濟發展,城市化建設和工業化的積累,為此催生文化方面的變革,音樂上香港許冠傑把粵語歌帶入主流,中間的歌唱者集大成者羅文,珍妮,林子祥,後面譚張爭霸,beyond,四大天王等等。

臺灣流行樂也是70年代掀起的“民歌運動”,胡德夫和現在最熟悉的羅大佑,中間最強歌唱家是鄧麗君(她的歌集民國洋派和新民歌特點),齊豫次之,然後是我們熟悉的齊秦、李宗盛、伍佰、臺灣四大天王等等。

港臺流行樂巔峰時期,

當時的新加坡,包括馬來西亞華人都是作為人才儲備區被港臺所吸收

,我們很多熟悉的港臺歌手其實都是新加坡,馬來西亞人,如巫啟賢,林俊杰,孫燕姿,梁靜茹等等。

上面大致列舉了一下港臺音樂發展的情況,這裡回到內地流行樂的發展上。

內地流行發展比港臺晚了近20年,因為我們在1978年才開放,之前我們是沒有流行樂,商業流樂這套東西的,崔健《一無所有》一嗓子吼出的中國搖滾已經是86年了,然後就是90年代中國搖滾巔峰。與此同時跟著衍生了學習臺灣民謠的大陸校園民謠,就是矮大緊、老狼,水木年華這種。

當時大陸流行樂就是中國搖滾和校園民謠,這個再加上之前國營時代延伸下來的晚會音樂,這些音樂相對來講是不那麼市場化的,後來在2001年後被市場化成功,更流行,更好聽的港臺流行,周杰倫一代打得潰不成軍。

我們從從80年代末期開始,整個90年代和00年代。如果從這三種不同發展方向分析一下,大家就知道代表作超過10首的內地音樂人太多了。

紅歌、民族和民歌就不是音樂了?這些內地歌手曾經很火現在更是封神

首先就是沒有那麼市場化的音樂人,如果把條件放寬會出現很多大師級別的人物,他們的歌曲都不是超過不超過十首那麼簡單。

比如國營大熱影視劇的作曲家是降維打擊,比如86版《西遊記》的作曲者、配樂人許境清,另外還有就是趙季平,林海等等。這些配樂家、作曲家和香港的顧嘉輝,黃霑,胡偉立等對應。包括音樂家李谷一,谷建芬等等,拿他們出來和流行歌手打架大材小用。

你單獨講官方那類音樂人,就歌唱家是很多的。比如女性歌唱家董文華、祖海、張也、常思思等等。

以董文華而言,

十五的月亮

》《

血染的風采

》《

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國

》《

春天的故事

》這些歌還不叫“爛大街”,有些歌曲流傳度差點,也屬於那種你不知道名字,但一放你絕對聽過的那種。

其它歌唱家歌曲可能對年輕人有距離,那譚晶難道拿不出手嗎?這幾年她在中國年輕網友中很火,歌曲隨便一找就超過十首了。《在那東山頂上》、《龍文》、《康美之戀》、 《祖國萬歲》,後來的《九兒》《赤伶》,要把經典影視的歌曲,戲曲,民歌和民族拿出來那叫欺負人。

譚晶在歌唱家中還是比較高冷的,內地還有一些有官方背景身份,演唱了大量影視歌曲,同時又相當市場化的,大眾對於他們的歌曲認可度也很高,也就是非常流行的。

女性歌唱家:毛阿敏、田震、蔡琴、韓紅、薩頂頂等。

男性歌唱家

劉歡

閻維文

戴玉強

蔣大為

蔡國慶

騰格爾

、韓磊等。

這些歌唱家閻維文

戴玉強

蔣大為相對來講比較嚴肅

蔡國慶

有點幾首大熱歌曲吃一輩子的感覺。但幾位女歌唱家和

劉歡

騰格爾

和韓磊

“爛大街”的歌曲是絕對超過十首的。

毛阿敏、田震和蔡琴不講了。韓紅有《天路》《天亮了》《美麗的神話》《那片海》《家鄉》《絨花》《

風雨中的美麗》等等多了去了。

薩頂頂大熱歌曲差一點,但整體也是不弱的。

男性歌唱家相信劉歡不提,騰格爾和韓磊難道還不能上榜?

記上面差不多就是明面上唱歌的歌唱家了,難道這些歌唱家還比不上港臺某些流行歌手?我覺得拿他們出來就是降維打擊,港臺那邊是沒有這麼龐大的歌唱家的,流行頂尖只有少數幾個能達到這種水平。

內地流行樂壇確實比港臺弱?不拿崔健、這些人不輸周杰倫一代

上面拿歌唱家出來比,說實話是有點欺負人的意思。那麼我們就比較流行樂壇,其實內地主流能拿出來的只有中國搖滾+校園民謠,基本都是能自己作詞寫曲的唱作人。

單純歌手的話最成功的如果不是像譚晶,韓紅那種,便是跑到港臺發展,被港臺強大的市場音樂包裝過的歌手,其中王菲,那英是代表,

那英之前在內地唱《山溝溝》,臺灣樂壇一包裝就有了《白天不懂夜的黑》的情歌天后

,這裡就不寫他們了。

1、搖滾+民謠基本是內地音樂人的門面。音樂水平不低,歌曲流行度高,圈內地位高,觀眾認識的知名度也很高。

崔健這裡就寫了,竇唯,唐朝樂隊等也更像是傳奇,大眾知名度和歌曲流行度上是有些差距的,最能提的就是網路上後來封的一個五行。

金木水火土:鄭鈞(金、鋒利)、朴樹(木、脆弱)、李健(水,溫柔)、汪峰(火、炙熱)、許巍(土、厚重)。

這五人是絕對滿足內地音樂人(門面)這個條件的,其中大熱歌曲許巍,汪峰是最多的,絕對不止10首了;鄭鈞和朴樹稍稍遜色一些,但找出10首大熱歌曲並不難,李健大熱歌曲加較火的歌曲10首也沒問題。

除了這五位,內地主流樂壇如果非得找出第六位,羽泉我也覺得符合條件。《冷酷到底》《最美》《深呼吸》《奔跑》《畫地為牢》等等也很爛大街,再加上比較火的歌曲,肯定滿足條件啊。

上面就已經有六位了,那校園民謠的老狼算不算呢?

《同桌的你

》《

睡在我上鋪的兄弟

》《戀戀風塵》《虎口脫險》《青春無悔》《晴朗》等大熱歌曲,再加上些比較火的歌曲,十首的條件肯定是滿足的。

記住,上面基本上是內地樂壇公認的主流音樂人,他們當年沒打過港臺流行。但是鄙視過更通俗,更市場化的民間音樂人,這裡就要祭出幾個通俗的王炸了。

2、這些內地通俗音樂在流行度上面,當年真的不輸周杰倫那一代

像《老鼠愛大米》《那一夜》《兩隻蝴蝶》這種非常的通俗,關鍵是音樂人的產出比較低,幾首歌紅遍天下,最終不太能拿得出十首的就不說了,其中有三個方向分別能拿出手不少音樂人。

一是最受年紀稍大聽眾歡迎的通俗流行,刀郎、鳳凰傳奇是王者。

我相信都不用去列舉他們的音樂了吧,那豈止是十首大熱歌曲,不能說首首都是“爛大街”歌曲,那真的是每一首都是火遍大江南北啊。

二是學習當時港臺流行音樂風格,最終做出自己音樂風格的音樂人,胡彥斌,許嵩是代表,弱點像徐良、汪蘇瀧、後弦和徐良等。

胡彥斌,許嵩的大熱歌曲絕對不止十首吧。胡彥斌在這兩年還寫出《你要的全拿走》這種大熱歌曲,許嵩新專輯流傳度就差了些,汪蘇瀧,徐良和後弦的歌曲也是火遍大街小巷的,只是相對受眾相對校園澩生多一些。

三是都市情歌通俗流行,雖然因為太通俗現在歷史地位已經過去了。

但你敢說鄭源,六哲,歡子當年火的歌曲沒超過十首?那是出一首火一首,當初都唱爛了好吧!

尾聲

相信大家已經看出來了,因為音樂產業的發展和大環境的關係,還可以加上受眾不同的關係,音樂人定位是非常複雜的,有些音樂人歌曲太通俗了,現在確實不火了,過氣了,但不能否認人家曾經有很多大熱歌曲對吧。

這種情況在港臺也是存在的,很多老歌手也是拿曾經的大熱歌曲說事兒,現在大多數聽眾是真的不聽了。同樣過氣不能說港臺那邊高階是門面,內地這邊就不是?沒這個道理。

而且,上面列舉的大多數是能自己作詞寫曲的唱作人,真正純粹的歌手。內地樂壇音樂產業確實一直不成熟,但數量也是很多的,

我就好奇卓依婷、楊鈺瑩和阿朵等這些前輩,後來選秀出來的李宇春,張靚穎,譚維維,張傑,陳楚生等等。

內地樂壇的“臉面”:擁有10首代表作的音樂人,比你想象中還要多

這幫歌手和音樂人又算不算門面了?大熱歌曲是不是超過十首了?

最後,有些音樂真的不是“爛大街”火不火能夠定義的,尤其是現在音樂越來越分化了。如果你真的講這個標準,現在每次談到往往提到的《學貓叫》《大風吹》,這些歌手豈不是這十年樂壇的代表?

大人,時代早就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