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揭秘醫美面膜,敷爾佳還不是最暴利的那一個

因為暴利,這家憑藉“醫美面膜”闖進A股的科技企業,迎來了出圈時刻。

9月19日,#148元一盒的敷爾佳面膜,成本僅10元#登頂微博熱搜。而更早之前,敷爾佳順利過會,成為A股中最純正的“醫用敷料第一股”。

所謂“醫美面膜”,即醫用敷料,通常情況下,是醫療美容院或醫院開給面板科患者,或鐳射醫療術後人群使用的產品,基本功能為面板修復。但近年來,隨著相關企業對產品功效的營銷推廣力度加大,醫美面膜的使用場景逐漸豐富。

自去年起,醫美面膜賽道已經跑出多個IPO。

除了即將上市的敷爾佳,還有可復美的母公司鉅子生物、薇諾娜的母公司貝泰妮、潤百顏的母公司華熙生物,以及即將登陸北交所的創福康母公司創爾生物……翻開這些企業的招股書和財報,密密麻麻地寫著“科技”“創新”,盯了半天才從財務資料裡看出字來,整篇都寫著“暴利”。

往往越暴利的事物,也意味著越危險。醫美面膜,堪稱臉上的“印鈔機”,此番引起爭議的敷爾佳,或許並不是泡沫吹得最大。

財報中的“秘密”:

售價30元、成本2元

消費者對醫美面膜的第一印象,大多是貴。

在各大品牌的天貓旗艦店中,敷爾佳的拳頭產品黑膜和白膜單片售價分別為33。8元和25。2元;可復美的類人膠原蛋白敷料單片售價34。8元,液體敷料單片售價40元;創福康的膠原貼單片的售價也在31。6元……

這些功能性醫美面膜的售價大多是30元起步,和主要功能性成分接近的妝字號面膜相比,價格卻是後者的3-5倍。

而在功效上,敷爾佳和可復美的醫美面膜宣傳其能“創後修復和減少瘢痕”;創福康的膠原貼更是在除了修復功能外,打出了“祛痘和淡化痘印”的標籤……

消費者習慣性地將高功能與高成本相聯絡,但揭開這些醫美面膜相關企業的招股書和財報,事實並非如此。

事實上,醫美面膜的“暴利”早已不是秘密。據中泰證券資料,醫美面膜的平均毛利率在 77%-83%,高出普通妝字號面膜 30% 左右,醫美面膜毛利率高是行業普遍現象。

敷爾佳在招股書中對比了自己與同行的毛利率。在去年前三季度,敷爾佳的毛利率高達80。37%,在同行中處於高位,同期薇諾娜母公司貝泰妮的毛利率為76。9%。

可復美母公司鉅子生物的招股書則顯示,其專業面板護理產品一項在2021年的毛利率達到87。3%。遠高於同行的毛利率主要得益於,鉅子生物除了是面膜生產商,同時也是主要原料的供應商。

高毛利率背後,受傷的往往是消費者。以80%的毛利率計算,一張動輒30元以上的面膜,銷售成本可能僅有6塊錢。而銷售成本又可以拆分為原料成本、製造費用、物流成本、直接分工費用等。這也意味著,消費者真正為功能付的錢更少。

(可復美母公司鉅子生物近三年銷售成本構成)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醫美面膜企業在整個生產鏈條中,甚至只是“貼牌中間商”。

敷爾佳在招股書中提到,直到2021年2月,在收購北星藥業後,敷爾佳才實現部分自主生產。在此前,敷爾佳一直是委託生產,即透過採購北星醫藥子公司哈三聯、廣州暨源及廣州科瑋生產的產成品來獲得主營產品。而採購的價格為醫療類敷料每盒9。8元,塗抹類面膜每盒9。9元。

在貝泰妮的護膚品產品中,委託加工產品也佔據極大比例。在其營業成本中,委託加工的成本達到63。28%。

低價購買、再高價賣出,醫美面膜企業輕鬆“躺賺”背後,損害的依舊是消費者利益。

“技術”何在:

花100萬研發,花2.6億打廣告

在醫美面膜上市企業的招股書和官網上,以“技術”、“創新”、“黑科技”自我標榜的企業遍地,但真正有底氣,恐怕屈指可數。

以此番被推上風口浪尖的敷爾佳為例,其2021年前三季度的研發投入為148。61萬元,當期研發投入佔營業收入比例(研發強度)僅為0。13%,而這已經是敷爾佳在過去四年中研發投入佔比最高的時刻,從2018年到2020年,這個數字分別是0。08%、0。04%、0。09%。

作為一家科技公司,敷爾佳僅有6名研發人員,佔總員工的1。52%,而在去年第一次遞交招股書時,截至去年第一季度,敷爾佳還只有2名研究人員。

在考察企業研發能力的另一項關鍵標準——專利數上,敷爾佳同樣令人大跌眼鏡。截至2021年第三季度,公司及子公司共持有9項專利,均為外觀設計專利。

相比之下,其它醫美面膜的同行們也沒好到哪去。

財報顯示,鉅子生物2021年的研發投入為2495。4萬元,佔總營收的1。6%,擁有84名研發人員和34項發明專利;貝泰妮的2021年的研發投入為1。20億元,佔總營收的2。99%,擁有236名研發人員和22項專利;創爾生物的2021年的研發投入為2222。41萬元,佔總營收的9。25%,擁有78名研發人員和18項發明專利……

即便上述部分企業對研發的重視程度正在逐步加強,比如貝泰妮的研發人員在去年一年增長了132人,規模擴大超過120%,但整體的研發投入與規模,跟A股頭部醫藥生物企業相比,仍有巨大差距。

(華熙生物2021年研發人員情況)

顯然,比起砸錢研發,醫美面膜企業們“更捨得”把錢花在營銷上。

招股書顯示,從2019年到2021年第三季度,敷爾佳的銷售費用分別為1。15億元、2。65億元和2。64億元,銷售費用率分別為8。60%、16。75%及16。01%。

敷爾佳很明確,未來公司的銷售費用會持續提高。根據上市計劃,敷爾佳擬募資約18。96億元,其中近一半將被用於“品牌營銷推廣專案”。

鉅子生物在2021年的銷售及經銷開支達到3。46億元,佔總營收比例為22。3%;創爾生物2021年的銷售費用為1。12億元,營銷強度達到46。65%;貝泰妮的銷售費用高達16。8億元,佔總營收的41。78%;華熙生物的銷售費用同樣高達24。36億元,佔總營收的49。23%。

對比之下,銷售投入10倍於研發投入的醫美面膜企業比比皆是,這樣的情況也招來了監管問詢。

今年2月,IPO稽核期間,敷爾佳收到了深交所的問詢函,問詢正是針對敷爾佳核心技術並無專利、研發投入低。在回覆函中,敷爾佳承諾,未來將加大研發投入,升級研發體系。同樣,創爾生物在去年2月向科創板遞交上市申請後,因為業績無法不達標終止,隨即轉戰北交所,在今年四月,同樣因為營收下滑、宣傳推廣費用高企收到問詢函。

亂象何解?

全面整頓眾望所歸

2020年年初,醫美面膜風氣開始盛行。國家藥監局曾釋出《化妝品科普:警惕面膜消費陷阱》一文,提出化妝品不得宣稱具有醫療作用,其標識不得標註誇大功能、虛假宣傳等內容。一些面膜類化妝品,將產品宣稱為“醫學護膚品”、“藥妝”產品等,屬於明示或者暗示產品具有醫療作用,均是違法宣傳行為。

但隨著網際網路營銷的興起,更加靈活的宣傳方式,更豐富的觸達手段,讓醫美面膜企業對功效的宣傳走進了隱晦的灰色地帶。

2019年起,敷爾佳頻頻出現在李佳琦和薇婭的直播間,在小紅書、微博和抖音,也隨處可見它的身影。

在招股書中,敷爾佳也提到,公司透過與具有公信力的KOL深度合作進行市場教育,精準營銷、多平臺宣傳優勢和由此形成的品牌優勢,成為敷爾佳的重要核心競爭力。

這僅僅只是醫美亂象中的冰山一角。

今年8月,“杭州一醫美公司偷逃稅被罰8800多萬”登上微博熱搜,處罰事由顯示,這叫名為杭州古名文化藝術策劃有限公司的分支機構——千和醫療美容診所,利用個人銀行賬戶收取服務款並隱匿收入超47。55億元,未計入財務賬。

不少網友驚呼,一家區域性的醫美診所,還曾經被《焦點訪談》曝光過無資質辦醫,竟如此暴利。更別提由來已久的“黑醫美”、詐騙和准入門檻低等。

醫美行業的暴利與陰暗在公眾面前展露無疑,全面整頓更是消費者眾望所歸。政策監管的紅線越來越近,懸在醫美企業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最終還是落下了。

9月19日,多個醫美概念股暴跌,華熙生物跌13%,另一家醫美龍頭愛美客跌11%,兩者均創下年內最大跌幅。

暴跌背後,“有關部門將對醫美行業進行清查”的傳聞在業內不脛而走。傳聞提到,有關部門將對醫美行業進行清查,清查會涉及到B端機構和上游,所有的醫療美容醫院和上游都會有相應的動作。清查的方向分為稅務、工商,衛監(產品),範圍包括一、二、三、四線城市,並特別強調“這次力度比較大”。

實際上,在過去幾年,訊息面上的風吹草動,和屢屢爆出的負面新聞,都會對二級市場形成“傷害”。脆弱的股價之下,醫美行業泡沫與亂象,終究需要一次正本清源的整頓。

愛美客內部人士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便指出,醫療美容行業監管趨嚴,將引導和規範行業健康有序發展,行業中游頭部企業、目前已規範化運營的醫療美容機構將獲得更多市場機會,這有利於加速行業出清,推動醫療美容行業高質量發展。

九派財經記者 陳靜儀

【來源:九派財經】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