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如果沒有多爾袞,還會有大一統的清王朝嗎?至少做了幾個正確決定

公元1644年,

中國東北少數民族政權軍隊清軍,在吳三桂的縱容引領下進入山海關

隨後,吳三桂與清軍聯合共同擊敗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清軍正式佔領北京城,

併成為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同時也是最後一個由少數民族政權統領的王朝

自此之後,中國的發展歷史進入全新階段,滿清王朝也為接收全中國摩拳擦掌。

只是僅僅過去一年時間,多爾袞就採取了圈地令、剃髮令、投充法、逃人法、禁關令以及屠城這六大弊政

,嚴重傷害了漢族人民的感情,讓清朝對國家南部的統治出現危機。

如果不是清朝以更加強烈的手段鎮壓並逐漸改變這些暴政,

整個中國的發展都將出現危機

。因此,後人對多爾袞的評價其實算不上好看。

可如果沒有多爾袞的話,是否還會有大一統的清王朝呢?

認知古代歷史的時候,

我們更應該考慮的一點就是古人對國家統治認知

歷史侷限性

他們摸索著前進,自然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錯誤。而縱觀多爾袞的一生,

他其實至少做出了以下4個正確決定

。如果沒有這四個決策,大一統的清王朝並不可能出現。

確定統一天下的政治方針

首先就是多爾袞和其他北方少數民族的掌權者並不一樣。

他對清朝未來發展的展望,並不僅僅侷限於遼東地區或者對中國北部的統治,而是像中原內部的所有逐權者一樣,

都以統一天下,建立大一統王朝為目標

尤其是在清軍取得對明朝的不斷勝利以後,當所有人都想著和明朝平分天下的時候,

多爾袞卻想著替代明朝

以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為例,無論是努爾哈赤建立的後金政權,亦或者是皇太極改國號為清,

都只是想著將中國北方收入囊中

在這兩位皇帝看來,只要以山海關為界限,

明朝將中國北方劃分給清朝,自己就心滿意足

。皇太極在位的時候,多爾袞雖然不滿這一政治方針,但也沒有足夠的話語權改變皇太極的決心。

等到皇太極身死道消,多爾袞的野心就逐漸暴露出來。在他看來,

清軍明明已經多次成功繞道攻入中原,卻依舊以劫掠為主要戰鬥目的

,這其實並不明智。

尤其是彼時明朝內部積重難返,整個國家的發展都出現了嚴重的問題。

此時不取大明天下,不是白白浪費了千載難逢的機會?

於是他開始謀劃像元、明一樣,建立一個大一統的國家。

由此可見,如果不是多爾袞的話,或許其他清軍將領以及清軍領導人,

思考更多的都是如何從明朝內部搶奪更多的利益

在他們的固有印象裡面,清朝是清朝,中原是中原,中原王朝可以掠奪,但想要徹底替代,實在是太過困難。一旦侵佔失敗,

清朝自身的發展和存在都會受到嚴重的影響

所以就這一點來說,沒有多爾袞就沒有大一統的清朝的說法,

並非空穴來風

。他對大一統王朝的執念,也深深影響了清朝其他人。

而後來清軍入關,多爾袞為何能夠成為清朝的實際話事人,原因就在於此。大臣們只知多爾袞、不知有順治皇帝,可不僅僅是因為多爾袞的身份地位,

更重要的還是他對國家的認知,得到了更多人的認可

舉國攻破山海關

其次就是多爾袞舉全國之力進入山海關,

這完全是一場豪賭

我們從上帝視角去看待歷史,清軍入關以後,無論明朝軍隊還是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都不是清軍的對手,

可清軍自己不知道這件事情

以往和明朝戰鬥的過程之中,清軍多次取得勝利的同時,

也多次為明朝的國力而感慨

他們無法確定,在明朝中原內部,究竟還有多少可戰之兵。為此,當時清軍的另一位實際掌權者蒙格表示,

不如試探性地發動進攻,主要兵力還是留在山海關之外

要說這樣的選擇也沒什麼錯,

畢竟凡事都給自己留退路

,哪怕入關的清軍打了敗仗,也不至於讓清朝傷筋動骨。到了那個時候,

進可攻、退可守

但奪取天下的過程中,如果真的像蒙格一樣畏畏縮縮,

成功的可能性實在太小

儘管彼時清軍只要入關,都可以完成與明朝的“交接”(明朝自身問題實在太大),但誰也無法確定,

是否會出現更多的變數

多爾袞來了一場豪賭,當吳三桂提出要借兵的時候,多爾袞只給他兩個選擇,

要麼投降,讓清軍入關,要麼等著清軍攻破山海關

。後來的事實證明,多爾袞的選擇與決策都沒有任何錯誤。

在巨大的兵力優勢和作戰優勢下,清軍成功擊敗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

。到了這個時候,明朝內部已經完全沒有足夠的實力和清軍形成對抗。

儘管後續明朝皇室成員們又在中國南方建立了南明政權,

但此時的他們也不過是秋後的螞蚱

,已經蹦躂不了多久。

試想一下,

如果沒有多爾袞的魄力,清朝依舊以山海關外為自己的政治中心,只是將影響力作用到明朝北京一帶

,那後續的戰鬥難免會發生意外。到了那個時候,清朝想要統一整個中國,也許會更加困難。

獅子搏兔,尚盡全力。爭奪天下的時候還顧此失彼,又怎麼可能真正取得成功。

定都北京

還有就是多爾袞決心遷都北京這件事情,也為清朝統一整個中國做出了完美的鋪墊。

當時清軍入關以後,內部分為兩派。

其一是選擇分化出一部分兵力留守北京,

重點還是放在北方大本營的發展上面

其二則是以多爾袞為首,直接遷都北京,讓清朝的影響力,從原來的山海關以北,

逐漸轉移到山海關以南

就第一種選擇來說,其實也算不上什麼錯誤。要知道早在皇太極在位期間,北方蒙古、女真以及漢族等等,

就已經完成了多民族融合與統一,內部發展也逐漸趕上了中原南部

在這樣的情況下,堅持發展大本營,未必就不能建立起一個更加強大的政權,

並逐漸吸收更多的中原文化

,用時間來蠶食明朝。

可這樣的選擇難免會涉及一個重要的問題——

國家發展的變數

曾經金國的發展方針就是如此

,當他們成功打敗北宋以後,並沒有更進一步的對南宋發起進攻。到了最後,金國也在南宋和蒙古的聯合進攻下,逐漸走向滅亡。

當然,彼時金國沒有發動進攻的原因,

一方面是自己的選擇,另一方面則是金國有心無力

而多爾袞認為,清朝現如今的軍事實力已經完全碾壓明朝,

南明也無法和南宋相提並論

。中原天下,

此時不取,更待何時?

於是他力排眾議,強烈要求遷都北京,並以北京為政治中心,逐步發動對南明的軍事進攻,爭取早日完成天下一統。雖說後續的實際行動之中,多爾袞犯了不少錯誤,

但他的大方向卻沒有任何問題

就這樣,清朝定都北京,

並逐步向外輻射自身的影響力

。而彼時清朝和金國相比,還有一個無可匹敵的優勢。

金國在統一中原北方的過程中,並沒有受到漢人的認可

。尤其是靖康之恥發生以後,漢人往往迫於生計才停留在中原北部。

清朝卻不一樣,

有了民族融合的基礎,並主動接受中原文化以後

,這個全新的政權,並未受到大家的排擠。

鞏固朝政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一點,前文中提到的六大弊政,的確是多爾袞一生都抹不去的汙點。

因為這六大弊政的頒佈,

導致漢族人民反抗情緒高漲的同時,也讓南明政權抵抗清朝運動來到了高潮階段

可多爾袞對內的治理,卻讓人不得不佩服。尤其是他誅殺豪格這件事情,雖不受認可,

但的確讓清朝力量更加集中

這樣一來,在軍事實力佔據絕對優勢的情況下,清軍對南明發動進攻,

南明根本無力阻擋

。後續康熙皇帝之所以能夠組織國家軍隊,

如臂使指般平三藩、驅沙俄

,主要也得益於此。

世人往往以順治皇帝誅殺多爾袞,所以對他有諸多偏見,

但在認識個人權力的爭鬥以及國家政治發展的時候,人們也一定要能夠分開思考才行

畢竟順治皇帝誅殺多爾袞的時候,給出的絕大多數理由,其實都是多爾袞的存在,

影響了自己對國家的掌控和治理

但順治皇帝似乎忘了,當初如果不是多爾袞主動放手,蒙格又在一旁死死牽制多爾袞,

皇位是否輪得到他也說不一定

更何況乾隆皇帝繼位以後,還特意為多爾袞平反,

這足以說明後世對多爾袞功績的認可

結語

在這四個重要決策的加持下,多爾袞或許對不住自己所處時代的皇帝和政敵,

但他對清朝成為大一統國家的發展確實是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歷史就是這樣,有得必有失。

做出了相應的選擇,也就必須要承擔相應的後果

至於選擇究竟是對是錯,自己說了不算,同時期的人說了也不算,還不如都留給後人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