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陳可辛出走,爾冬升新片雷聲大雨點小?香港電影衰落得“不冤”

文|令狐伯光

前幾天,電影《海的盡頭是草原》上線網路了,這部電影當初上映時票房一般般,口碑7分多點還不錯,講的是“三千孤兒入內蒙”的故事,如果要我個人評價還是部可圈可點的劇情片吧,但說多好又不至於。

最有趣的還是,這部電影的導演是香港導演爾冬升,他會拍這部電影除了當初參加《演員請就位》答應自己的學員的團建,還是有爾冬升本身也和蒙古後人有些關係,同時這也算是一部任務片。

看過爾冬升發的幕後影片就知道,他拍這部電影時談不上有多愛,但還是盡心盡力完成這個作品。有點像《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之於林超賢,《智取威虎山》之於徐克一樣。但是同樣是主旋律,終究沒能成就《山海情》《覺醒年代》這樣的作品。

現在香港電影人是北上也不太行,陳可辛又出走海外,香港本土電影又越來越不行了。

香港電影和香港電影人為何衰落的話題,我個人也寫過很多遍了,從人才衰落,經濟衰落,再到工業技術衰落都寫過一遍,這裡從另一個重要的角度分析一下吧。香港地域環境導致的香港電影人的眼光和格局問題。

香港電影為何能夠創造“神話”?因為和內地是息息相關

現在我們都知道香港地方太小,人的視野和格局也小了,拍什麼都帶著一股江湖氣。就像之前拍的什麼《見龍卸甲》《關雲長》根本沒有拍出三國時期那種波瀾壯闊的感覺。這幾年更甚,翻來覆去就是張子強、三大探長那點題材,要沒這幾個人,估計這兩年香港人都不知道拍什麼片子。

但是在當時大家並不覺得香港地方小,人口少,

香港早期的優秀文化產品,其導演演員編劇都來自大陸,自身經濟發展有碾壓之勢,導致了數百萬人口的文化輸出13億人大陸的反常現象。

香港一直都是利用大陸的巨大資源和需求,做了一個轉手貿易商發展起來的,一旦大陸開放,需要透過香港來聯通世界的渠道需求就降低了,香港也就開始走下坡路了。

香港電影人一直沒認清自己的地位,在機會最好的時候沒把握住深度融合到大陸的市場中,依然固執地相信香港是自己奮鬥出來的,是“獅子山下”的精神引導下成功的,結果就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注意:這個沒有認清自己的地位,和香港電影人不思進取不是一回事情。

港片的輝煌和沒落都有客觀時代原因,並不是單純港人不思進取造成的。香港電影的繁榮是中國大上海的內地影人南移,出生於內地遷移至香港的導演、編劇、演員在50-70年代,在香港建立起了龐大而有活力的製片廠和院線,70年代香港電影進入黃金階段。

香港武俠功夫片塑造的王羽、姜大衛、狄龍、李小龍、羅烈、陳觀泰、傅聲等武俠功夫影星不僅風靡東南亞日韓也進入歐美澳市場。

70年代後期武俠片則陷入低迷,風月片,三級片,搞笑粵語片大行其道,獨立製作大行其道,就像《李煥英》票房可以贏過《紅海行動》,《小時代》票房高於《英雄》一樣。大片輸給了小製作,大明星也輸給了小角色。

70年代未期成龍、洪金寶的搞笑功夫片在80年代延續了功夫片的熱潮,80年代三級片,殭屍片,鬼片,驚悚片,警匪片,家庭搞笑片盛行,影視歌三棲明星的群星電影占據了主流,這時期各種型別片百花齊放。

但是港片跟風嚴重,什麼型別火就一窩蜂拍同類型的模式不變,與最初武俠功夫片盛行10年最終走向沒落一樣的套路。

武俠功夫片在10年期間拍了上千部類似的劇情功夫套路,什麼菜經得起吃十年?

殭屍片、鬼片、槍戰片、賭片、無厘頭電影、武俠片、動作片都是集中投味,一個題材搞死再換另一題材,每個都火極一時也很快落幕。

至今港片還有什麼題材沒拍過?除了香港因為技術達不到的科幻片,動畫片都拍過了。

《澳門風雲》炒的是賭片的舊飯,偏偏又超不過原本的經典,尷尬無比。《無間道》很火,但與老港片的警匪片比勝在何處?

其實好萊塢大片也存在同樣的問題。但好萊塢勝在一直有創新的題材,科技和超人系列。內地有歷史、神化和戰爭及龐大的市場。雖然限制嚴重,但是剛剛崛起的市場下還是可以更新換代。

不信你看《戰狼》《萬里歸途》的現代軍事動作片;《流浪地球》《獨行月球》的中國科幻,陳思誠的《唐探》《誤殺》的懸疑推理,《人生大事》的劇情片等等。

那麼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呢?最根本的問題是香港人的格局有問題,眼光有嚴重的問題,背後就是歷史環境原因殖民化思維嚴重,儼然英國人(或者美國人和加拿大人)自居,英國產業空心化,金融立國,香港人也跟著英國不勞而獲的思維走。

經濟下行,人才青黃不接?這些才不是香港電影衰落的“根本原因”

英國世界500強基本都是壟斷性巨頭,特別是金融巨頭,英國產業結構已經脫離實體了。如果香港當時走韓國和新加坡的實體化路線,也就是走高科技路線,那麼深圳的生態位就是香港的了。

可是香港人骨子裡沒有志氣,不相信中國人可以與歐美競爭。

臺灣還有些科技產業,香港呢,只知道炒地皮。97迴歸後,按理說香港具有先天優勢,國際港口世界金融重鎮,有政策有資本,結果內地轟轟烈烈的網路彎道超車過程當中,創造了天量的財富,卻沒見到香港的一絲影子。

這種眼光真是讓人無語,如果香港不只走金融路線,以這個歷史機遇在剝離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基礎上進軍高科技領域,那麼香港會擁有巨大的先發優勢,引進優質的大陸人才,那麼現在深圳的成就完全可以由香港實現。

但香港人骨子裡改不了市井氣,有人可能會說內地不允許什麼的。

絕對不是不允許,是香港的宗主國英國本身製造業和高科技不行,特別是電子領域,臺灣和韓國是承接美國的,這裡存在宗主國的路徑依賴,香港依賴英國,臺韓依賴美日。英國可以對香港產業導向,但在這個導向下香港人其實還是可以發揮一定主觀能動性的,但香港人沒有這個主觀能動性。

英國人再導向,如果香港人有一定主觀能動性,香港也可以在高科技領域發展到一定程度,哪怕那時英美再打壓,但是我們沒有看到香港在這個方向的發展成果。

更主要的問題還有香港人自己和大陸劃定界限,如果有香港資本家有著眼於中國大陸的市場和人才的話,香港必然可以在部分高科技領域有所作為,特別是97迴歸後,主要問題還是在香港人自身。

不僅僅是香港資本家,很多普通香港人內心也是如此,然後香港的資本家和市民想要在這個秩序下進行利益最大化。由此香港人錯失了時代,香港正在落後於時代,中國大陸復興的時代。

以影視文化而言,這些年香港人才發現自己拍的電影,內地觀眾已經不喜歡看了。

香港電影的衰落,是時代影響,還是香港電影人不爭氣

說到底,香港電影人衰落,哪怕北上內地都拍不好內地電影,這些都是眼光和格局的問題。內地市場小的時候看不起,到了內地市場開始有潛力的時候看不出,幾十年的優越感矇蔽了香港電影人。

九幾年黃金時期,滿足於賣好臺灣和東南亞市場,一套電影老闆能賺它一兩千萬就成了票房冠軍,永遠拘泥於那點市場。就算後來真的懂得北望神州,都是帶有一定不屑和自視過高的情緒的。

TVB就是明證,掌舵人一直用完全會計的手法來管理公司,時代變了不跟著變通,看現在那邊的藝人也只有以前的老藝人才有在大陸市場說話的實力,新的誰還認識誰?

如今的港片題材僅僅侷限於警匪片等題材,如果能出一部具有旗幟影響力的、揭露現實問題,同時還是正確道路的文藝作品,港片可能會迎來新生。雖然這邊限制嚴重可能不太好拍,但如果能拍了呢?

別說香港人自己能意識到“屁股”這回事,只怕內地網友都不信他們能拍道路正確的電影吧。

最後,我一直覺得因為香港電影的積累,很多觀眾有情懷濾鏡可以理解。但最逗的還是有不少網友把香港電影衰落歸咎在內地挖人才,你們也不想想,要不是還有個內地市場加上幾億情懷粉支援,多少影帝影后大導演老戲骨,早就喝西北風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