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看清一個人的人品,看他穿衣服的習慣就夠了

劉伯溫說

:“食主於療飢,其功在飽,而甘旨不與焉。衣主於禦寒,其功在暖,而華飾不與焉。”

吃飯是為了處理飢餓問題,味道好不好,是另一回事;穿衣服是為了禦寒,是否華麗是另一回事。如果丟掉了“主次關係”,就有“做作”的嫌疑。

現如今,我們都能豐衣足食,但是很多人卻用衣服來展示自己的個性。最可悲的是,有的人,在衣服上大做文章,外表看起來很富貴,但著實令人反感。

透過現象看本質,我們會發現,看清一個人的人品,看他穿衣服的習慣就夠了。

01

衣服總是“格格不入”的人,說明他沒有規則意識。

進校門,就要穿校服;到工廠,要廠服;到某個團隊,就有團隊的服裝,體現出大家團結協作的風格。

總有一些人,故意讓自己另類,就是不按規定穿衣服。比方說,學生上學時,不穿校服,就往校園衝,就是被教育了,還說“你管不著”之類的話。進校門時,穿校服,之後,把校服脫下來,表示不滿。

沒有規則意識的人,不要指望他人品有多好。以此類推就會知道,他做人很不講誠信,隨時都會變卦;辦事很不老練,總是突出自己的個性。

無規矩,不成方圓。透過穿衣來體現自己的個性,不是不可以,而是要在規則的範圍之內。

要明白,偶爾和經常是有區別的;故意和無意是有區別的。那些故意“格格不入”的人,顯然不是因為太大大咧咧了,而是因為內心有某種見不得光的想法。

02

故意把衣服弄得“可憐兮兮”的人,說明他在透支社會的善良。

看過一個小故事。

一個警察巡邏時,看到一個乞丐在路邊唱歌,還一邊敲打著眼前的破碗。陸陸續續有人投幣到破碗裡,覺得乞丐丟了一隻腳,太可憐了。

警察把乞丐的褲管拉開,很快露出了另一隻腳——被纏在身體上。

有人表示憤怒,有人哈哈大笑,有人沉默地走開了……很明顯,該乞丐的做法,讓周圍的人不齒。並且,被騙的人,再也不會去可憐那些沒有腳的乞丐了。

人,吃一塹長一智。哪能一次次被假乞丐欺騙呢?

在社會上,常常會看到一些可憐兮兮的人,他們打扮很破爛、骯髒,臉上也髒兮兮的。你認為他們很窮?那就錯了,他們只是以博得別人的同情為籌碼,為自己賺錢而已。

真正的窮人,是有骨氣的,就是自己一分錢都沒有了,也會採用借錢的方式來維持生活,而不是做讓社會寒心的事情。

03

故意穿“非常暴露”的衣服的人,說明他平時的生活不夠檢點。

很多人在宣揚,要穿衣自由。打扮成什麼樣子,是自己的事情,如果你看不順眼,就別看啊。

道理似乎“理直氣壯”,可是自由是有限度的,應該建立在道德規範之內,更不能觸碰法律底線。

比方說,在沙灘上,大家穿著泳衣,很正常;要是在單位上班,有人穿著泳衣,就顯得奇葩了。公交車上,幾個女人穿著泳衣走來走去,就有敗壞社會風氣的嫌疑。

通常來說,妖媚、低俗、惡俗、誘惑之類的詞語,不應該用來形容一個人的打扮。如果可以這樣形容,就說明該人對生活不夠檢點,在挑戰社會的底線。

要知道,畫著濃妝,叼著香菸,穿著暴露的衣服,在大街上走動,會有很高的回頭率,但也會有很多的責罵聲,甚至會引起公憤。

穿衣,要分清楚場合,家裡和家外有區別,職場和旅行有區別;夫妻之間和同事之間,有區別……千萬不要搞反了。

04

真正人品好的人,衣服樸素大方、低調隨和,哪怕是舊衣服,也會很乾淨。

道光皇帝在位時,內憂外患。但是他也做了很多的努力。在勤儉節約這件事上,他是帶頭做好的。

有一個御用的黑狐端罩,稍微寬了一些,要添一點皮才像樣。內務府說,需要花一千兩銀子。道光就擺擺手,作罷。從而,穿裘皮不出風的習尚,沿襲了10多年。

道光的褲子上,磨破了一些,沒有換新的,而是修補了一下。大臣們見狀,紛紛仿效。

有一天,道光和大臣曹振鏞在一起聊天,看到曹振鏞的褲子上,也有補丁,就問:“你這個補丁,花了多少錢?”

曹振鏞說:“銀子三錢。”道光就感慨:“宮裡的補丁太貴,要五兩。”

說起來不可思議,一國之君,也要穿補丁衣服。但是這樣的風氣,值得我們的學習和敬佩。就是我們生活富裕了,傳統的作風,不能丟。

一日一錢,千日千錢,不是小數目。

在我們身邊,那些打扮樸素,形象大方的人,一看就是比較靠譜的人。就算彼此有矛盾,有經濟上的糾紛,也不會壞到哪裡去。

只要乾乾淨淨,再普通的衣服,都能被大家接受,留給大家好的印象。

05

文學家盧梭說過:“裝飾的華麗可以顯示出一個人的富有,優雅可以顯示出一個人的趣味。”

人品好的人,不會用衣服來襯托自己的“特別”,而是儘量保持低調,讓自己不“特別”。普普通通地過日子,簡簡單單地做人,內心坦然,交際舒服。

那些標新立異的人,反而弄丟了做人的根本,浮華背後,透著一股窮酸氣。

當然,人無完人。如果你發現自己在穿衣這件事上,走了歪路,馬上改正,還來得及。

衣服是用來保暖的,鞋子是用來走路的,房子是用來住的,車子是用來代步的……各就各位,就對了。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