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不如讓我的編輯去給《我們民謠2022》審審片?!|Talk綜評

作者 / 萌 蛋

編輯 / 馬 迪

運營 / 小餅乾

“當秋風停在了你的髮梢,在紅紅夕陽肩上,你注視著樹葉清晰的脈搏,她翩翩的應聲而落,你沉默傾聽著那一聲駝鈴,像一封古早的信……”

昔日的民謠一姐葉蓓以一首《白衣飄飄的年代》,拉開了愛奇藝綜藝2022年的收官之作——《我們民謠2022》(下文同:《民謠》)的大幕。

有了《中國有嘻哈》《樂隊的夏天》兩檔垂類音綜爆款的愛奇藝,今年這一把,賭在了民謠身上。

節目命名效仿《中國有嘻哈2017》的“玄學”格式;嘉賓陣容上,邀請了包含葉蓓、老狼、小河、周雲蓬、張瑋瑋、萬曉利、水木年華在內的29組音樂人,毫不誇張地說,中國民謠屆的“半壁江山”都在節目裡了。

頗有一種破釜沉舟、孤注一擲的即視感,彷彿在點醒觀眾:氣氛已經烘托到這裡了,再不火就不禮貌了吧。

然而,根據燈塔專業版資料,首播當日,節目的全網播放市佔率排名第7,隨後週末兩天一直位列第4,甚至都擠不進前3。

首播成績水花不大,口碑也褒貶不一,但讓大家最受到衝擊的莫過於葉蓓、萬曉利、張瑋瑋,在最終的見面會喜愛度投票中竟然輸給了房東的貓?

聽民謠的人和不聽民謠的人看了都沉默了,這樣下去,怎麼火?

人很牛,歌也是

早在《民謠》錄製之初,就已經開始被樂迷們催播。有人直言,這是內地民謠人用了28年終於等來的首檔專屬音綜。

需要強調的是,對於不關注音樂流派的人來說,民謠的發展史是陌生的,大眾對於它的認知,一直在民謠、流行、甚至還有搖滾之間搖擺。

上世紀九十年代,以高曉松、老狼、葉蓓為代表的校園民謠風靡全國,《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鋪的兄弟》《白衣飄飄的年代》是傳唱至今的金曲;2000年,清華才子組合水木年華出道,一首《一生有你》幾乎橫掃所有頒獎禮;2007年,以周雲蓬、萬曉利、張瑋瑋為代表的城市民謠興起。

2013年,隨著流媒體音樂平臺的崛起,《董小姐》《南山南》等歌曲帶領新民謠走到了臺前;2014年,陳粒憑藉《奇妙能力歌》能力歌摘下原創榜冠軍,2015年憑藉《易燃易爆炸》出圈,與她同時風靡的還有唱著《青城山下白素貞》的好妹妹。

時間來到2017年,趙雷在音綜《歌手》唱響《成都》成為各大榜單熱門;2021年,柳爽藉助短影片讓《漠河舞廳》刷榜各大平臺,讓民謠再度破圈,新民謠成為傳播力最廣的音樂流派之一。

在總時長接近3小時的第一期節目裡,民謠樂迷們是幸福的,畢竟葉蓓、水木年華、馬條、萬曉利、鍾立風、周雲蓬、老狼等等,從九十年代至今,幾乎每一個時間段的頂級民謠唱將都匯聚在此,為大家獻上記憶裡熟悉的歌聲。

一首《白衣飄飄的年代》,讓即使不那麼愛聽民謠的kk也沉浸於葉蓓的迷人嗓音中無法自拔,更不要說還有她和老狼兩位初代民謠人臺上臺下的淚眼相望,這種歷史性的時刻,連張亞東都被感動得淚眼朦朧,何況是那些從那個時代走來的人。

白衣飄飄的年代

萬曉利的《這一切沒有想象的那麼糟》,就如同歌名一般,正是我們當下時代所需要的一種精神力量。(小聲說:這首是kk首期節目中的最佳)

每年三月,kk的朋友圈必然出現張瑋瑋的《米店》,翻唱的人再多也不及張瑋瑋自己唱來的直擊心靈。

讓kk印象深刻的還有小河帶來的《搖船》以及他所帶來的“尋謠計劃”。從2018年開始,為了讓更多的童謠能夠流傳下去,小河遍訪中國各地去尋找當地的童謠並記錄下來,至今為止,所尋到的童謠,夠在《民謠》舞臺上唱兩年。

就像小河所說的,民謠不是流行,是流傳。

之所以有那麼多人願意為民謠堅守,也是因為民謠不僅僅只是寫歌,也是在記錄身邊的生活,讓更多的故事和聲音能夠流傳下去,實現一代又一代人的傳承和歌唱。

可惜節目一般

怎麼說呢?和大眾一樣,在聽聞《我們民謠2022》立項之初,我們同樣懷著民謠音樂和民謠歌手能被看見、被繼續的殷切希望,等待著節目的播出,我們也有理由相信節目主創團隊的初衷如此。

出發點是好的,但沒準備好的話,這邊的建議是先不要出發。

第一期節目,從總製片人姜濱的亮相開始的,節目從這裡就已經開始迷惑了。

以他為中心,從建微信群的一些瑣碎小事開始,夾雜著一些雲裡霧裡的賽制介紹、偽裝身份進微信群的無聊遊戲、每組嘉賓寥寥數語的個人介紹……觀眾除了知道這是個唱民謠的節目以及收穫一籮筐“雞湯”外,前半多小時,幾乎收穫不到任何有效資訊。

半小時,足夠做一箇中國民謠簡史微短片好好介紹一下民謠了。

難道在製作者的認知裡,大眾都是非常瞭解民謠的?

不論是《中國有嘻哈》還是《樂隊的夏天》,觀眾都能很明顯的感受到,製作者對於嘻哈、樂隊,做足了功課,是希望透過節目完成比賽競技,同時也把這些音樂型別及其背後的故事由淺入深地講解給觀眾。

然而,《民謠》的做法卻恰恰相反。

這些經歷過歲月洗禮、沉澱,有著豐富故事和思考的音樂人和他們背後的故事,就像在草稿上畫圖,被節目匆匆一筆帶過,又或者說是節目內容抓錯了重點。

唱歌的片段被快剪,只唱幾句就輪到了下一位,還要抽空拍第二現場的互動,試圖營造一些在其他節目嚐到甜頭的人與人之間的故事感。

但這又不是選秀,剪故事線來做什麼?總不會是用來炒CP吧。

一期節目看下來,總是在催眠和催淚之間反覆橫跳。

“民謠音樂圈朋友”——老狼、張亞東、李宇春就像是買了前排VIP的觀眾。全場都是熟人的老狼負責打招呼、張亞東負責說我很感動、李宇春則負責衝熱搜,除此之外,沒有其他實質性的作用。

同樣令人疑惑的還有節目賽制。

節目透過舉辦見面會、插電與不插電現場、翻唱環節等5場民謠音樂會,由100位現場觀眾進行投票,選出觀眾最喜愛的年度TOP5音樂人。

首先,民謠本身就是缺少競技感的一種音樂型別,並不適用於比賽。與其強行競技,不如借鑑《時光音樂會》的做法,讓29組音樂人自由歌唱,效果可能1+1>2也說不定。

其次,為什麼要是設定為00後見面會?為什麼非要框定年齡段在00後?

即使民謠代表著流傳,但不同時代,受歡迎的音樂型別不同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就如同民謠一般,都是時代的產物。

讓人更加費解的還有主持人。

實在是很想替觀眾問一句,愛奇藝真的一個能主持節目的人都請不到了嗎?還有,中場換人主持又是為什麼?讓人更加費解的還有主持人。

雖然好妹妹主持的時候話實在是有些密、梗也有點油膩,但好在普通話還是標準的,也是公認的民謠圈人士。結果,才開始不久就莫名換成了呼蘭和徐志勝。所以,他倆是來這個節目攢段子、為下一季《脫口秀大會》攢素材來了?關於姜濱在接受媒體《新聲Pro》採訪時的迴應如下:

不用多解釋了吧,這說的和節目呈現出來的內容明顯不匹配,文字和文字,情緒和情緒,因人而異,尤其還跨了媒介形式,總歸不一樣。

很支援大家都有活兒幹,有錢掙,但接活兒也要考慮節目的適配度和角色適配度。

主持人,是負責不讓別人的話掉在地上的角色,不光不能讓嘉賓尷尬,也不能讓自己尷尬。

即使脫口秀和民謠一樣同樣來源於生活,製作方試圖從兩個視角獲得更多的碰撞和突破,但專業的事還是應該交給專業的人來做。兩個不懂民謠的人要怎麼讀懂這些民謠人和這些民謠背後的故事,又如何將這些內容傳遞給觀眾?

觀眾的槽點還在於《民謠》的剪輯製作。

大家都在疑惑為什麼會剪得七零八落像在湊時長(溫馨提示:節目第一期上下集累計時長168分鐘),就好像寫不出稿件時的我自己,不停地寫一些亂七八糟的話術來湊字數,但好在到了編輯那裡,來了一些刪刪刪減減減。

因此,也有不少豆瓣觀眾提出希望由米未來進行節目製作。但拉到節目片尾,《民謠》的後期製作確實是由米未旗下後期廠牌BEEKEEPER養豐人負責。

所以,到底是菜有問題,還是做菜的人有問題?

不論是從節目流程、場控、競賽模式、後期製作,還是製作者對於民謠歌手以及民謠的理解和解構,都僅僅只停留在表面的感動和迷戀,並看不到民謠真正的核心和真諦。很難想象,這是姜濱口中經過了一年多調研和走訪才最終完成的節目。

完整版是沒什麼看頭了,排名也沒有任何的參考性,建議收看純享版。

總結

愛奇藝今年的獨播綜藝數量,對比往年,幾乎直接砍半。在大家期待了很久之後,抬上來了這部《我們民謠2022》,然而答卷卻不盡人意。

要麼是核心變了,靠內容起佔據綜藝一席之地後,忽略了內容才是立身之本;要麼就是能力問題了。

Anyway,陣容再好,情懷再好賣,沒有足夠了解民謠的製作者,沒有用心打磨賽制和內容的團隊,僅僅只想收割一波情懷和流量就跑的節目,觀眾只看一眼就會淘汰。請相信,在影視行業,內容永遠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