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為什麼叫“隔壁老王”而不叫“隔壁老張”,也不叫“隔壁老李”?

“隔壁老王”這個梗,在當今社會很火,每個男人都有可能是隔壁老王,也非常怕隔壁老王。那麼隔壁老王這個梗究竟是出自哪裡呢,為什麼不叫“隔壁老李”?下面給大家談一下“隔壁老王”,僅供參考各位切勿較真。​

一、“隔壁老王”的雛形期

華胥是中國上古時期華胥國的女首領,她是伏羲和女媧的母親,炎帝和黃帝的直系遠祖,譽稱為“人祖”,是中華文明的本源和母體 ,被中華民族尊奉為“始祖母” 。

傳說華胥在雷澤湖邊看到一個特別大的腳印,好奇用腳踩了一下,感應受孕,懷胎十二年後,生下伏羲。

有關華胥感應受孕生伏羲的古籍很多,《帝王世紀》、《太平御覽》、《拾遺記》等文獻,均記載華胥於雷澤履大人跡有娠而生伏羲。

到了《漢書·高帝紀》,記載劉邦的母親在水塘堤壩上閉目小憩,夢與天神不期而遇。逢上雷電交加,天色陰暗,其父太公到塘壩接應其母,只見一條蛟龍蟠於母身。隨之就懷孕了,生下了漢高祖—劉邦。

​上古 “隔壁老王”。

在中國,這樣的神話傳說有許多,在母系氏族社會“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現象很多,加上古人對“神”的崇拜,征服自然慾望強烈,“感應受孕” 這應該是“隔壁老王”典故的古老雛形吧,不過此時的“隔壁老王”賦予 蛟龍、腳印、鮮果等意象。

二、“隔壁老王”的朦朧期

王婆是小說《水滸》和《金瓶梅》的人物,她貪婪成性,在撮合西門慶與潘金蓮通姦苟合上,頗有心機和耐性,西門慶和潘金蓮無意殺害武大郎,而王婆出於對銀子的貪婪竟,唆使其謀害了一條人命,可以說是這場命案中的主謀、首犯。

此時的“隔壁老王”是個乘虛而入、趁火打劫,貪婪自私、心狠手辣的惡婆婆,就叫她“隔壁王婆”吧。

​《水滸》中的王婆。

“隔壁老王”這個說法最早出自於清代的段子大全集《笑林廣記》。我們中國有笑話書籍的歷史由來已久,集大成者非《笑林廣記》莫屬。

此書由“遊戲主人”編成,遊戲主人並不是指某一個人,而是清代的一批文人,他們一起編寫而成的《笑林廣記》,可算是嚴格意義上的笑話集。該書語言幽默風趣,文字簡練雋秀,各種表現手法也十分成熟,堪稱今日各種網路段子的淵藪和濫觴。

在這本書裡面,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也就是“隔壁老王”的出處,原文如下:

姦夫聞親夫歸,急欲潛遁(逃跑),婦令其(姦夫)靜臥在床。(一會兒親)夫至問道:“床上何人?”妻(子)答雲:“快莫做聲,隔壁王大爺,被老孃(指老王妻子)打出來,權避在此(暫時在咱家床上躲一躲)。”(親)夫大笑雲:“這個死老烏龜,老婆也值得這麼害怕。”

我們在笑話親夫的痴傻的同時,也看出親夫也是個怕老婆的人。不過主人公是“隔壁王爺爺”—妻子婚外情的物件。

三、“隔壁老王”的形成期

隨著網上時代的到來,流傳一個經典的笑話,一對夫婦生了一個小孩,取名叫小白,小白漸漸長大了,開始學說話。

為了讓家裡的老人家開心,於是就先教他喊“爺爺”小白就喊“爺爺爺爺”,結果過了兩天,爺爺死了。家裡人又教小白喊“奶奶”,小白不久學會了喊“奶奶奶奶”,結果過了兩天,奶奶也死了。接下來輪到學喊“爸爸”了,小白的爸爸非常緊張……

他一下就學會了喊“爸爸”,接下來的兩天裡,爸爸徹夜未眠,睡不安穩,結果兩天後,隔壁老王死了。

這則笑話雖然沒有科學根據,“隔壁老王“此時已經形成,小白的親生父親,婚外情第三者。

四、“隔壁老王”走紅期

在動畫片《大頭兒子小頭爸爸》中,圍裙媽媽做了一大桌子豐盛的飯菜,她主動提出讓小頭爸爸去把做了多年鄰居的隔壁老王請過來一起吃飯。

大頭兒子的朋友好奇地問他“為什麼你的頭那麼大你爸爸的頭那麼小”,小頭兒子自己也不知道。

隔壁的王叔叔來後,大家發現大頭兒子和王叔叔一樣是一個大頭,王叔親暱地抱起大頭兒子說:“乖又長大了啊”,從外貌上看大頭兒子應該是隔壁老王的親兒子才對。播出引起觀眾的熱議,也引來不到批評指責聲,將此動畫片成為“毀童年”的惡搞劇,“隔壁老王”一詞迅速走紅網路。

​動畫片中的王叔叔。

2010年虎年央視春節聯歡晚會上郭冬臨、牛莉和劉鑑表演的小品《一句話的事兒》又引用“老王”,這裡老王和郭冬臨是哥們,相互編造善意的謊言騙老婆的;

後來在2017年央視春節聯歡晚會上,孫濤、閆學晶、劉儀偉表演的小品《真情永駐》中,“隔壁老王”被小品中閆學晶當成與小品中丈夫孫濤相互對比的物件,孫濤感嘆,隔壁老王的高度咋就這麼難攀登啦,給小品增加了不少幽默感;

同年在江蘇衛視2017雞年春晚,魏積安、梅麗萍、吳彼、柳楊表演的 小品《家有一寶》中,“隔壁老王”被演繹成利用假古董教育不孝兒子的形象。

​小品中演繹“隔壁老王”。

隨著電視、網路、自媒體的迅猛發展,“隔壁老王”在很多電視劇、影片、段子中頻頻出現,變成網紅詞語。

各種版本的“隔壁老王”。

“隔壁老王”被 賦予了不少幽默笑點,成為大家閒談的話題,給大家帶來歡樂。“隔壁老王”是網路時代的產物,它算不上高雅文化,不過是我們調味生活的一把作料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