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德國隊根本不是一支“球隊”,本土歐洲盃還有指望?

體壇週報全媒體記者 黃思雋

再次世界盃小組賽出局的德國隊昨天已經打道回府,26名球員將迎來職業生涯至今心情最為沉重的一個冬歇期,而飽受千夫所指的主教練弗利克以及國家隊主管比埃爾霍夫則要為下週跟德國足協主席諾伊恩多夫以及第一副主席瓦茨克所召開的危機會議做好準備。儘管諾伊恩多夫強調目前並沒有換帥的打算,首要任務是對本屆世界盃的失利,以及自2018年世界盃以來德國足球的發展狀況進行深入分析,而且預期會在這些問題上跟比埃爾霍夫以及弗利克達成共識,但持續發酵的輿論壓力會不會迫使在過去16個月內無所作為的弗利克,最終像前任勒夫那樣主動請辭?

再陷低谷,“人才”當然有責

連續兩屆世界盃小組出局,加上去年歐洲盃在1/8決賽就被英格蘭淘汰,德國隊已經跌至比本世紀初更低的競技低谷。本世紀初,德國隊在2000和2004年歐洲盃都小組出局,但好歹在2002年世界盃獲得亞軍。當時德國足球遭遇了自1954年首奪世界冠軍以來最嚴重的一次人才斷檔,國家隊確實無人可用,於是才會有了一場自上而下的青訓改革。

如今德國隊的連續失敗,固然也跟人才有直接關係,但問題又跟20年前截然不同,不是沒有人才,而是人才同質化。青訓流水線生產出太多屬性和位置相近的球員,即一大批所謂的全能型中場和前場多面手,卻出不了拔尖的中鋒和邊後衛,缺少單幹能力出色的邊鋒,以及一夫當關的後腰和中衛,就連門將在特爾斯特根之後也面臨青黃不接的窘況。

菲爾克魯格出現得如此及時,表現得如此給力,卻得不到弗利克的充分信任。

然而,所謂的人才同質化根本就不能作為德國隊又一次折戟於世界杯小組賽的藉口。畢竟弗利克的球隊在絕大多數位置上,依舊擁有實力遠在日本和哥斯大黎加之上的球員。就連中鋒位置,明明也有菲爾克魯格這樣一個現成的解決方案。3場小組賽,他先後在第79、第70和第55分鐘替補登場,結果就交出了2球1助攻的成績單,而且較好地發揮自己的身材和空戰優勢。如此表現,你能說中鋒無人可用?只是弗利克不懂得充分利用!

即便是配置最好的中前衛位置,弗利克也沒有充分利用好,反而每一場比賽都在基米希、京多安和戈雷茨卡三人的取捨上犯難。首戰他不得不把戈雷茨卡放在板凳上,但為了安撫他的情緒又在67分鐘換下京多安,直接釀成了中場失勢和被逆轉的惡果。次輪弗利克乾脆讓三人同時出現在中場,京多安出任前腰,以對位限制西班牙的中場倒三角,這樣做起到了一定效果,但低至33%的控球率也說明了在中場爭奪中還是落於明顯下風。到了對哥斯大黎加,三人繼續同時出場,但輪到基米希要為京多安挪位置,去右後衛填坑。結果只踢了半場,弗利克又拿掉磁卡,讓基米希回到中場。就是在這樣的糾結之中,弗利克完全迷失,也令球隊陷入混亂。

與哥斯大黎加一戰,呂迪格因為走神和託大險些釀成大錯。

沒錯,右後衛確實是一個天坑。中衛組合也不曾令人放心,唯一拿得出手的呂迪格也只有在重視對手的情況下才值得信賴,但面對日本和哥斯大黎加這樣“低一檔”的球隊時,他就會不自覺地失去專注力和託大。原本被拜仁和勒夫當作後防領袖來培養的聚勒,在個人首屆擔任主力的大賽上交出了一張不及格的答卷,而且越來越多人相信他不會再有突破了。尼科·施洛特貝克很有潛力,但實在太過稚嫩,對日本的個人大賽首秀就交了高昂學費。金特爾最終避免了連續3屆世界盃都0出場已經算是不虛此行,而擠掉胡梅爾斯而入選的小將貝拉·科查普不出所料地只是當“VIP觀眾”。

在胡梅爾斯的入選問題上繼續糾纏毫無意義,因為去年的歐洲盃就已經證明過,即便有狐媚加持,防線依舊錯漏百出。不要說教練不同,效果也會不同,弗利克跟勒夫完全就是一脈相承已經無需再次贅述。而且不要忘了,去年歐洲盃德國隊是打三中衛,而且明顯偏重於防守(尤其是面對法國和英格蘭時),勒夫就是擔心會後院失火。即便如此,那種一旦被對手快速攻入防守三區就兵荒馬亂的畫面,跟本屆世界盃上的場景如出一轍。

外界對聚勒的信任和期望已經所剩無幾。

中前場也有不同程度的“人荒”,例如邊鋒位置。格納布里前2輪表現如此糟糕卻依舊穩如泰山,是因為實在沒有更好的邊鋒可以用——約納斯·霍夫曼替補出場後的表現太過平庸,而阿德耶米甚至都沒有亮相機會。

“球隊”才是罪魁禍首

出局之後,弗利克老調重彈,說德國已經好幾年沒有頂級9號和優秀邊衛,如此甩鍋令人火大。與哥斯大黎加賽後的評論中我就寫道:“這些問題早在弗利克從勒夫手中接過帥印時,甚至早在上屆世界盃慘敗後就已經充分暴露出來。既然你根本就沒有辦法和能力解決這個問題,為什麼當初非要跟拜仁上演一出宮斗大戲,迫不及待地跳回到國家隊這個火坑當中?”

一貫目光銳利與毒舌的德國前國腳哈曼在個人專欄中也痛批這番甩鍋言論,“我聽我們的國家隊教練說,我們沒有6號,我們沒有邊後衛,我們沒有9號——這是他一早就知道的。如果他覺得自己手頭的球員不夠好,那麼他就不應該接手這份工作。”而且不要忘了,弗利克16個月前在履新新聞釋出會上曾表示:“身為國家隊主帥,你可以選擇自己想要的球員,這是一個優勢。”為什麼自由選擇球員的優勢,最終卻成了失敗的最大藉口?

組軍不力的弗利克沒有主動攬責。

德國足球的人才培養確實出了問題,青訓亟需改革,德甲俱樂部也要在提拔和使用本土年輕球員方面向國家隊伸出援手,但將德國隊又一次小組出局且連續3屆大賽都遭遇潰敗的責任全部甩給人才問題,實在太過可笑。不要忘了,在此期間,作為國家二隊的德國U21隊可是連續3屆U21歐青賽都殺入了決賽,並拿了2個冠軍,成績之穩定達到了歷史頂峰,而且2017年夏天勒夫還帶著一支“U24國家隊”拿了聯合會杯冠軍。如果這都叫“人才匱乏”,那麼其他國家是怎樣從小組出線的?經歷過上屆世界盃慘敗的克羅斯就說:“如果這套陣容在1/4決賽被巴西淘汰,那沒問題。但小組是必須出線的。”人才問題只是剝奪了德國隊跟法國、巴西、英格蘭等人才濟濟的頂尖強隊叫板的資格,但絕對不會導致連日本都打不過,連對哥斯大黎加都踢得如此費勁。

德國隊的潰敗,核心問題並不是“人才”,而是“球隊”。親身經歷過德國隊上一個大賽低谷期,參加了1998和2002年世界盃以及2000和2004年歐洲盃的哈曼就說:“團隊(球隊)意味著團結一致。團隊意味著互相尊重。團隊意味著為隊友赴湯蹈火。這些在卡達都看不到。而在我出局後所聽到的發言是:藉口、藉口、藉口!”

呂迪格在出局後公開批評球隊“缺乏最後的那點貪婪”,前隊長施魏因斯泰格“感覺其他球隊總是比德國隊燃燒得到更多”,克羅斯則認為:“我們沒有一套固定的主力陣容,並且配合熟練——無論是進攻還是防守。”他們所表達的意思再清楚不過:這支德國隊無論是技戰術層面,抑或是心理和精神層面,都是不及格的。這是一個整體問題,而不是某幾個位置缺人的個體問題。

只有甩鍋,無人擔責

不僅組軍失敗,弗利克上任時雄心勃勃地提出的一系列目標,至今也一個都沒有實現。例如他當時說過:“我們目前世界排名第12,目標是回到榜首。”世界盃前,德國隊只排在第11,而世界盃後肯定會被刷下去,不升反降。

又如弗利克聘請了隊史首位定位球教練——丹麥人布特格賴特,目的再明確不過,那就是重拾2014年世界盃奪冠時的重要武器。結果在這屆世界盃上,主要由基米希和勞姆主罰的定位球簡直慘不忍睹,對西班牙時出現了接應球員集體越位而且傳球直接飛出底線的尷尬場面,呂迪格的頭球破門也是傳跑沒有形成默契而明顯越位在先,對哥斯大黎加時14個角球都毫無威脅,卻被對手利用前場任意球配合一度反超了比分。

沮喪的基米希已經回到慕尼黑。

此外,2014年世界盃奪冠時的主力左後衛赫韋德斯以領隊身份迴歸,而資深助教格爾蘭在世界盃期間臨時從U21隊過來幫忙,這些看似極具針對性和細緻的人事安排,最終都沒有令德國隊重新變成一支有戰鬥力的球隊。4個多月前,德國足協決定不再使用極具爭議的“Die Mannschaft(球隊、團隊)”作為國家隊的註冊商標。如今回過頭來看,此舉不僅僅是商業層面的決定,也完全符合德國隊的競技現狀——這支球隊真的配不上“Die Mannschaft”一詞。

既然弗利克花了足足16個月,連一支球隊都搭建不出來,也沒有兌現任何承諾,加上還領著世界盃32強主帥的最高薪水,我們還有什麼理由相信他再花一年半,依靠這幫他覺得不夠好的球員,就能打造出一支在本土歐洲盃出成績的球隊?哈曼就說:“教練的工作是判斷哪些球員適合組合到一起。在這3場比賽中,我感覺不到場上11名球員會為德國球衣赴湯蹈火。既然如此,我實在找不到為什麼我們會在本土歐洲盃上表現得更好的理由。”

7名拜仁球員,加上皇馬、曼城、多特蒙德和萊比錫球員各1名,卻不是一支有戰鬥力的球隊。

金錢事小,時間無價。原本人們期待弗利克會利用一年半的時間和本屆世界盃打下堅實基礎,然後再花一年半時間去精雕細琢,最終在2024年歐洲盃上向冠軍發起強有力的衝擊,結果卻是德國隊又被他耽誤了一年半。哈曼認為換帥勢在必行,“失敗不能容忍,如果我們想要做得更好,那麼身為領導,我就要承擔責任。墨西哥和比利時就是例子。馬蒂諾和羅伯託·馬丁內斯在球隊出局後就就地辭職了:我承擔責任,這是我的過錯,我走。而我們恰恰相反,沒有人承擔責任——正如球隊在場上的表現。”

只是換帥還不夠

上屆世界盃慘敗後,德國隊沒有換帥,主觀上是勒夫想要重新正名,而且貴為世界盃冠軍教頭的他擁有獲得第二次機會的資本,客觀上是市場上沒有合適的繼任者。但在這過去4年裡,德國已經湧現出3名歐冠冠軍教頭,弗利克是其中之一,既然他失敗了,為什麼不能考慮另外兩個呢?

克洛普一早就是公認的未來國家隊主帥,也是最合乎邏輯的繼任者,但他與利物浦的合同還有3年半,而他的經紀人也第一時間出面闢謠與德國隊的傳聞。那麼正好賦閒的圖赫爾呢?他的執教履歷,尤其是在美因茨05、多特蒙德和切爾西的執教都證明了他是“特效藥”,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出成績,而這恰恰是目前這支德國隊所需要達到的效果。

德國足協主席諾伊恩多夫面臨上任以來第一場競技危機。

不過,德國隊這幾年的發展說明了換帥未必治標,更難治本。正如德國隊的敗因,發揮不佳的球員固然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教練沒能打造出一支符合標準的球隊才是根本。說到底,將德國隊越帶越偏、在場內外都淪為全世界笑柄的比埃爾霍夫,比弗利克更需要為當前的局面埋單。德國隊要真正地改頭換面,需要一個像當初的克林斯曼那樣敢於打破傳統,甚至被視作離經叛道的“總工程師”。

哈曼更是提出,德國隊應該找一個外教,“過去4年不是停滯不前,而是倒退了一步。我們亟需找一個能再次激發出球員全部能力的教練。有實力的球員絕對是有的,儘管比例不如其他國家。我們擁有穆西亞拉和維爾茨這兩位傑出的年輕球員,他們有望塑造今後幾年的球隊。國外教練可以給我們帶來不同的觀點,探究與指出一些問題。”

穆勒可能要就此脫下德國隊球衣了。

此外,球隊也必須大刀闊斧地更新換代了,胡梅爾斯沒有回來的必要了,穆勒已經暗示自己會退出國家隊,而表現飽受爭議的京多安繼續踢下去對於球隊的意義究竟還有多大?諾伊爾還想繼續參加2024年歐洲盃,目前他確實還是德國最好的門將,特爾斯特根無法縮小與他的差距。但諾伊爾在這屆世界盃上的發揮也很難令人滿意,尤其是對日本和哥斯大黎加那4個失球的過程中,他顯然達不到自己的應有水平,甚至出現明顯失誤。如果這幾名老將對於自己是否應該繼續留在隊中沒有明確答案,那麼就需要有人幫他們做決定——可能很殘酷,但出於整體利益而不得不做的決定。

去年歐洲盃後就主動退出國家隊的克羅斯認為,吸取本屆世界盃的經驗教訓,德國隊想要在一年半後就有所作為,必須立即確立一套清晰的主力陣容,或者至少有明確的13到14名主要球員,然後依靠這套主力陣容儘可能多踢比賽(德國隊不需要參加預選賽,可以約戰更多高水平球隊踢友誼賽),即便踢得不好,也要堅持一場接著一場地踢,以培養出默契與慣性,以讓球隊在比賽中的困難階段(例如對日本的最後20分鐘)會有安全感,“必須找到一個(合適的)陣型,不考慮名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