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科學少年自信對話“最強大腦”,“科學T大會”:他們收穫的不只是科學

今天(10月30日)下午,上海國際傳媒港“金盒子”,第五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首場線下活動“科學T大會”在此舉行。來自國內外的頂尖科學家、青年科學家與科學少年三代同臺對話,硬核有料的“科學第一課”再度在黃浦江畔上演。

作為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三大標誌性論壇之一,創設於2020年的“科學T大會”旨在為青年學生點亮“科學明燈”。T代表青年(Teenager)、團隊(Team)、才華(Talent)或無限(Timeless)……不管是什麼,有一點不會改變,“T大會”就是交給孩子們的舞臺。為此,今年的T大會大幅增加了學生與科學大咖的交流時間,40多名來自全國的科學少年赴約而來,既為追逐心中的偶像,也為各自的科學夢想。

面對“最強大腦”,孩子們毫不怯場,他們用稚嫩卻堅定的聲音提問、表達觀點,發出清於老鳳的“雛鳳之鳴”。

科學靈感只會獎勵醉心研究的腦袋

牛頓因被蘋果砸中而發現萬有引力、門捷列夫在夢中發現了元素週期表、阿基米德在洗澡時想到了浮力……我們曾不止一次聽說科學家因靈感突現而取得重大成就,中科院院士汪品先卻不這麼認為。

“我曾長時間思考海水中碳的長週期問題,當我偶然讀到一篇關於矽藻的書時,我覺得我找到了答案。”汪品先說,他因此開心地騎著腳踏車在大街上轉了好幾圈。這一刻也讓他意識到,靈感不會跑到空空如也的腦袋中去,而會獎勵那些日夜沉浸在科學問題中的人。

1994年菲爾茲獎得主傑曼諾夫的演講是從人工智慧(AI)開始的。他說,AI這個新一輪資訊革命最大的熱點,在數學領域其實是“謙遜、不起眼”的,而大資料和機器學習這兩個在數學應用領域居於中心地位的概念,在數學研究中只處於“初級階段”。150年來一直被認為是個數學上有趣但沒用的“美麗玩具”的有限域,卻構成了今天計算機編碼理論和公共密碼學的基礎。

傑曼諾夫也認為,只有持之以恆的人才會獲得靈感的饋贈。“數學考驗的是人長時間思考一個問題的能力,99%的機率可能會失敗,但只要你不斷地思考,有一天你會突然理解它背後的邏輯。”

未來科學需要更多“斜槓青年”

“科學T大會”的老朋友、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邁克爾·萊維特今年又來了。正如他自己所說,餘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扶持青年成長。

萊維特注意到,如今有越來越多年輕人投身於科學研究。過去三年,他在B站上開通了自己的賬號,並“享受”在網站上解答問題的經歷,這讓他覺得自己也像個年輕人。

和許多科學家一樣,萊維特在取得科學非凡成就後,開始對音樂產生了濃厚興趣。傑曼諾夫最打動全場聽眾的“金句”或許正是這種現場的“註腳”,他說:“數學一半是科學,一半是藝術。”

現場的“科學少年”們似乎已深諳科學與藝術“在山腳下分手,在山頂重逢”的道理,樂於展現多才多藝的絕活。比如,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學生湯傑即興就來了一段美聲唱段,雄渾美妙的聲音讓傑曼諾夫“感到陶醉”。

倪嘉舟(左)與汪品先院士。沈湫莎攝

湖南大學的倪嘉舟的名片上印有“視覺中國簽約攝影師”的字樣,他在高中就辦過攝影展。此外,他還是小提琴十級,素描、中國畫、“烙畫”樣樣精通的“斜槓青年”。他說:“和徜徉科學一樣,我能在這些領域享受樂趣,這就是我前進的動力。”

科學少年走進科學家“朋友圈”

今年是復旦大學應用化學系新生鄒一鳴第三次參加“科學T大會”。從去年開始,他就將一本藍色封皮筆記本帶在身上,隨時記錄科學前輩的金句,以及他對科學問題的思考與感悟。短短一年,這本1釐米厚的筆記本已經寫滿一大半,其中還留下了國際著名結構生物學家雷蒙德·斯蒂文斯、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姜雪峰、華東理工大學教授張志鵬等科學家的簽名。

復旦大學學生鄒一鳴。沈湫莎攝

正確的引導對孩子們踏入“科學之門”至關重要。六年級時,鄒一鳴讀到了一本名為《實驗室的魔法日常》的書,被書裡記錄的同一種液體能呈現出紅藍兩種顏色的實驗所吸引,便從此愛上了化學。今年,他帶來的課題與逆光致變色塗料有關,這種化學制品如今已被廣泛用於光資訊儲存等領域。

鄒一鳴的筆記本。沈湫莎攝

“性情中人”是鄒一鳴對傑曼諾夫的印象,兩人曾在去年頂科論壇生命科學交叉3。0會議上有過交集,又在今年“科學T大會”上相遇。“現在與偶像見面的機會越來越多,諾獎得主萊維特、汪品先院士、褚君浩院士都入駐了B站,希望以後我也能從參會者變成科學傳播者。”他說。

湖南大學學生倪嘉舟“追星”三年終成功,汪品先院士不僅收下了他和朋友一起創作的新書《一片疊層石》,還鼓勵他繼續保持對科學的熱情,爭取從小科學家變成大科學家。交流時,年齡差距近70多歲的“爺孫倆”發現他們在對待創新的態度上出奇一致,汪品先表示科學貴在懷疑,倪嘉舟說自己不做定論的盲從者,爭當創新的發現人。

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高一新生徐聖桀是第一次參加“科學T大會”,但這卻是她與上海交通大學轉化醫學院教授董佳家的第三次見面。她說,董教授在合成生物學方面的科普報告打開了她的視野,讓她見識到一個充滿生機的化學世界。“希望這次能加上董教授的微信。”這個16歲女孩靦腆地說出了她的心願。

作者:沈湫莎 李晨琰

圖片:除註明外為袁婧攝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