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防洪設計專家:問需於民,不斷總結建出精品民心工程 | 我與江灘的故事

“江灘綜合整治啟動20年了,很慶幸,我一直參與其中,一次次為設計圖紙上的藍圖變為現實而欣喜自豪!”近日,原武漢市城市防洪勘測設計院院長,現武漢生態環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經理孟建軍參與長江日報聯合武漢市水務局聯合發起的“我與江灘的故事”徵集活動,講述自己參與江灘規劃設計經歷。他表示,20年來,江灘建設經驗在專案建設中不斷創新發展,讓武漢江灘成為推動綠色發展、滿足市民需求的精品工程。

孟建軍在楊泗港都市T臺景觀提升工程現場。(資料圖)

設計骨幹碰撞思想

創新拿出廂式防水牆方案

“江灘建設經驗不會從天而降,是在實踐中摸索、積累形成的。”孟建軍記得,1998年特大洪水後,他先後參與了龍王廟、武昌大橋頭綜合整治工程的設計工作。這兩項工程均較為成功地將城市防洪與景觀提升相結合,為江灘綜合整治積累了經驗。

2001年初,漢口江灘綜合整治一期工程規劃設計工作啟動,市水務局成立工作專班,抽調武漢市各設計單位骨幹,於當時的臨江飯店集中辦公。孟建軍作為市城市防洪勘測設計院唯一代表加入設計團隊。

“面積更廣大、情況更復雜,這是一個更大的挑戰。”當時,孟建軍意識到,與之前的探索不同,長達7公里的專案,地勢較低,水位變化大,原堤防內碼頭建築林立、雜亂無章,規劃設計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周全考慮、系統謀劃。然而,這樣一個工程在當時並無現成經驗,規劃設計只能在摸索中進行。

“這是一個關乎防洪安全與城市形象的重要工程,絕對不能流於平庸!”孟建軍說,當時,設計專班抱著這樣的信念,大家頻繁對接、積極商討、通力協作,在一次次思維碰撞中,擦出火花,產生亮眼的設計靈感。

漢口江灘一期防洪牆一改傳統單一的結構型式,採用廂式平臺和架空步道相結合的設計,形成貫通的觀景平臺,在當時是一個重大設計創新,這個設計緣於孟建軍的靈光一現。

冰冷高牆阻隔堤內堤外,市民臨江不見江,如何解決這個問題?設計團隊在江灘防水牆設計上苦苦思考。一天,孟建軍盯著自己繪製防洪牆設計草圖,突然閃過一絲念頭——能不能在防洪牆頂部全線形成觀景平臺,讓人在上面行走?這個想法馬上得到專班同事們的一致叫好,大家按照這個思路迅速繪製了一張新的草圖,提交專家論證獲透過。廂式防洪牆設計既增強了堤防斷面,頂部又形成觀景平臺,還增加了管理服務空間。

孟建軍還和專班成員一道,拿出三級平臺方案,充分考慮長江枯、中、高水位變化,讓不同層高的觀景平臺與之適應,讓市民遊客不同時節都能有親水體驗。供廣大市民休閒活動的三級平臺高程設定為28。80米,經專家模型實驗測試,能保證絕大多數時間,平臺不被洪水淹沒。

帶著問卷調查表聽民意

市民一句話讓江灘多了一處兒童樂園

“城市規劃設計服務於城市功能、市民需求,必須問需於民、問計於民,才能真正成為民心工程。”

漢口江灘綜合整治工程建設中,孟建軍等設計工作者堅持蹲點工地,現場發現問題,還經常拿著問卷調查表,主動向市民群眾徵求意見,根據群眾訴求及時修改設計。

一期工程完成後,在一次市民調查中,幾位老人向孟建軍提出,江灘建得漂亮,但供市民休閒健身的區域太少了。

“還灘於民,以人為本”,孟建軍下定決心。在漢口江灘二期、三期工程設計中,他注重休閒空間打造,以若干廣場為中心,軸線式串聯公共活動空間,滿足市民休閒健身和文化活動需求。

三期工程建設前,在一次調查中,一位帶孩子游玩的母親對孟建軍說,漢口江灘專門供兒童遊樂的區域不多,希望增加這類設計。“哪怕只是增加個沙坑也好,孩子們特別愛玩。”這句話讓孟建軍上了心。之後,他調整設計,在三期工程增加2萬餘平方米的兒童樂園專案,其中含一個大型沙池。建成後,這裡深受市民歡迎,成了不少市民心中遛娃好去處。

孟建軍還針對市民提出的“江灘行走線路太長、缺少休憩設施”的建議,增加了木屋、亭、廊等設計;針對中老年市民提出的“江灘入口臺階太陡,無法推行輪椅”的建議,在2021年江灘閘口改造中,增加了入口臺階扶手、無障礙坡道等設計。

“江灘規劃設計理念在堅持中不斷完善提升,在確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從最開始以改善城市形象為主要目的,慢慢轉變為滿足市民休閒需求、精細化提供個性化服務為目標。”孟建軍感悟。

設計觀念與時俱進

“五位一體”規劃設計百里生態廊道

“不斷總結經驗,江灘設計越來越科學、建設越來越漂亮。”孟建軍說,去年以來,隨著武漢開啟打造百里生態廊道建設,提出統籌“山、水、路、岸、產、城”等空間關係,完善沿江空間體系和功能佈局,以“安全、生態、交通、文化、發展”五大功能定位建設生態廊道,江灘建設迎來新的機遇。

目前,作為百里生態廊道建設中的重要專案,楊泗港都市T臺景觀提升工程正在緊張收尾,計劃年底完工。孟建軍介紹,這項工程以一處老集裝箱碼頭為基礎進行改造,透過建設景觀工程連通漢陽江灘國博片與鸚鵡洲片,工程主體如同一片延伸入長江的綠色浮島,實現為武漢百里長江生態廊道工程連斷點、補空點、提亮點。

在堤防改造中,楊泗港都市T臺專案沒有采用傳統的防洪牆,而是建設成生態緩坡堤防,弱化了“江、灘、堤、城”之間的界限,使原本獨立的景觀相互融合;保留碼頭文化符號,保留城市工業文化記憶;綠地空間透過植物種植營造,形成花灌草地、行道烏桕、觀賞草花卉、蘆葦花海、櫸樹樹種、水域空間6種形態空間,讓市民在不同季節欣賞到不同的自然美景。

“隨著江灘建設向遠城區延伸,設計痕跡逐漸減少,生態功能更加突出。”去年,孟建軍參與青山溼地一期工程規劃設計,如何在人為干預與保護留存之間達到平衡成了他考慮最多的問題。

為了做好設計,他與團隊多次深入青山溼地,現場考察自然環境,並會同華中農業大學、武漢市觀鳥協會專家共同商量規劃細節。大家根據溼地生態特徵、鳥類等動物棲息地要求,提出增補可食性植物、清除外來入侵物種、設定人與動物間距等意見,著力提升生態系統完整性、營造觀賞體驗優良的原生態岸線。

回顧20多年參與江灘規劃設計經歷,孟建軍感慨,“江灘規劃建設水平日趨完善,靠的是認真嚴謹的態度、以人為本的觀念、精益求精的精神,江灘設計理念將成為推動城市精細化水平提升的重要經驗”。

(長江日報記者宋磊 通訊員向麗華)

【編輯:趙可】

【來源:長江日報-長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