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明朝那些莫名其妙的女人到底是怎麼回事?明朝女人為何都愛去偷情?

最近媳婦在追劇,追的還是《大明風華》——追劇嘛,每天兩集自然會有意猶未盡之感,經常會跟我嘮叨幾句,當然更多的是追問,比如主人公後來怎麼樣啦之類的。有個對歷史略懂的老公,媳婦自然懶得去問度娘。

耐心解答媳婦的疑問理所當然是身為老公應盡的義務。問題是大明朝那一堆姓朱的大佬我勉強還能掰扯明白,可那些莫名其妙的女人到底是怎麼回事?什麼孫若微、張妍,還有一群沒頭沒腦的這妃那嬪的……除了那個叫胡善祥的,這個名字似乎還有點印象。

要知道閨名可是古代女性隱私中的隱私,除了最親近的家人以外輕易不會吐露,所以在史書中提到的女性,我們大多隻能看到諸如張氏、王氏、李氏這樣的文字。少有的例外,大體只會出於以下原因:一是太有名或太沒名,二是意外,三是從事特殊職業。

所以在一部宮廷劇中出現孫若微、張妍這些名字,顯然就是編造出來的。至於胡善祥為啥就成了個例外,我還真沒搞明白……

因為沒時間追劇,又要滿足媳婦的八卦之心,我只好鬥(wei)志(qu)昂(ba)揚(ba)的狂翻了一通資料,勉強將劇中的幾位女主跟真實的歷史人物對上了號,但也就僅此而已。畢竟真實的歷史中沒有萬能的編劇,所以沒有那麼多的狗血劇情,但其中的曲折、複雜程度,一點也不遜色於影視劇。

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該劇中的兩位女主角孫若微和胡善祥的原型人物——孝恭章皇后孫氏和恭讓章皇后胡氏,以及雖未在劇中出現但身世更加傳奇的孝翼太后吳氏。因為明代宗朱祁鈺的親媽根本不是劇中的胡善祥,卻是這位吳氏。

先來說說“孫若微”,也就是孝恭章皇后孫氏平庸而又不平凡的一生。

在《大明風華》劇中,孫若微是建文忠臣景清的孤女,被其副將孫愚收養,長大後致力於謀刺朱棣復仇。在這一過程中她與朱瞻基相愛相殺,最終因為各種高大上的理由放棄個人仇恨,還嫁給了朱瞻基,並數度拯救大明於危難之中,終成一代賢后。

這種傳奇的劇情,在現實中出現的機率為零,連“大概”、“基本”這樣的修飾副詞都用不上。

如果孫若微就是孝恭章皇后的話,那她與景清之間根本不可能有半毛錢的關係,因為朱瞻基他爺爺朱棣簡直快恨死這貨了。

而且景清之“忠”也頗值得懷疑。朱棣靖難攻陷南京,朱允炆焚宮之後或死或逃,景清這個大忠臣並未隨之而去。此後方孝孺、練子寧、齊泰等人紛紛死難,景清照舊默默旁觀,還接受了朱棣賜予的高官厚祿。如果事情繼續這樣發展下去也沒什麼奇怪,畢竟有大把的建文舊臣繼續老老實實的給朱棣賣命,可是景清卻莫名其妙的身藏一把小刀子,打算在朝會的時候幹掉朱棣——他以為他是荊軻?更何況荊軻身為一代大俠都事敗身死,景清一介手無縛雞之力的無用書生想刺殺朱棣?大兵出身的朱棣就算自縛雙手雙腳,弄死他也跟玩似的。

朱棣本來很欣賞景清,結果卻被後者糊了一臉的狗屎,他的心情可想而知。暴怒的朱棣在用磔刑處死了景清,並將其剝皮楦草後仍不解氣,又搞“瓜蔓抄”夷其九族——在連景清的老師、親戚、朋友、學生都被殺個精光的情況下,如果孫若微真是景清的女兒,絕對難逃一死,沒有任何意外的可能。

就算孫若微有漫天神佛保佑逃過一劫,朱瞻基也絕不敢跟她發生半毛錢的關係。

朱棣在立儲的問題上曾經猶豫過很久,畢竟相比體態痴肥、身有殘疾,而且政見跟他頗有衝突的長子朱高熾,他更寵愛英武善戰的次子朱高煦。可是廢長立幼畢竟不是小事,而且後患無窮,幸虧解縉一語點醒朱棣,朱高熾才當上太子:

“先是,儲位未定,淇國公邱福言漢王有功,宜立。帝密問縉。縉稱:‘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帝不應。縉又頓首曰:‘好聖孫。’謂宣宗也。帝頷之。太子遂定。”(《明史·卷一百四十七·列傳第三十五》)

朱高熾靠兒子才當上太子,地位其實很不穩固,尤其是在朱高煦遲遲不肯就藩的情況下。於是朱瞻基成了維繫太子一系在朱棣心目中的地位、甚至是保住性命最重要的一枚砝碼,拼命拍爺爺馬屁還來不及,豈敢跟朱棣深恨之人的女兒勾勾搭搭?

這事要是被朱棣發現了,“好聖孫”肯定會變成“壞聖孫”,朱瞻基會為了一個女人,拿自己和父親的錦繡前程、無限權力甚至是身家性命去冒險?

不愛江山愛美人的人物肯定有,為了美人不要命的傢伙也可能有,但朱瞻基絕對不是。

劇中的孫若微在入宮、尤其是宣德朝以後的人生軌跡與孝恭章皇后孫氏大體一致,只是我們的編劇似乎都喜歡設定一些十分狗血卻完全背離歷史常識的情節,搞得我越來越不愛看現在的歷史劇……

在真實的歷史中,孫氏是山東鄒平人,生父孫忠曾在永城當過縣主簿這樣的九品小官。恰好朱高熾的丈母孃也是永城人,知道這個姓孫的小姑娘是個美人胚子,正趕上朱瞻基選妃,就把她介紹進了宮。

不過此時朱棣還沒死,朱瞻基又深受他的寵愛,朱高熾的丈母孃話語權不足,所以孫氏沒當上正妃,只能做嬪。

宣德元年,朱瞻基即位後,孫氏被冊封為貴妃。這裡需要提一句的是,按照明制冊封皇后賜金冊寶印,剩下的妃嬪有冊無寶。不過孫氏受寵,朱瞻基破例讓她享受皇后待遇,從此以後冊封貴妃並賜金寶才成為慣例。

在古代宮廷中,除了像呂后、武曌這樣幾千幾百年才出一個的怪胎以外,女人別說爭權,就連爭寵之類的宮鬥其實都很難上演。她們大概唯一能較量一下的,就是生兒子了——尤其是在皇帝子嗣艱難的情況下,誰能生出兒子還能養活,誰就是理所當然的贏家。

孫氏的運氣顯然不錯,先後生下一兒一女,而且兒子就是後來的明英宗朱祁鎮。而正宮胡皇后就比較悲催,只生下倆丫頭片子,結果被朱瞻基無情的廢掉,孫氏成功上位。

在歷史中的大部分時間裡,宮廷生活其實都乏味得如同一團死水。伴隨著舊一代老去,新一代接班,皇帝成了先帝,皇后成了太后,太子成了先帝,一切按部就班。而孫氏作為中國兩千年多王朝史中曾出現過的幾百位(或許過了千)皇后中的一員,無論在才智、能力、手腕上都沒有顯示過什麼過人之處。也許再過一些年歲,當她住進那座宏偉但卻冰冷的帝陵與早逝的朱瞻基睡到一起之後,只會在史書上留下寥寥幾筆平凡的記錄,便再也不會被人提起。

哦對了,在宣德朝孫氏除了在廢后的過程中因為演技不佳被《明史》諷作“偽辭”外,剩下的就是因為心胸不夠開闊,跟胡廢后斤斤計較再次被記錄在案。

僅此而已。

不過人生無常,孫氏本以為她因為幸運的生了個兒子、母憑子貴已經走上了巔峰,卻不知道是因為更加幸運或是更加不幸,她那個恐怕是史上最善於作死的兒子又在她的身後使勁推了一把,終於讓孫氏成為了一名不能再用普通形容的皇(太)後。

正統十四年,土木堡之變爆發,不但使得大明朝最善戰的將帥、最驍勇的精兵近乎全軍覆沒,連皇帝朱祁鎮都成了瓦剌人的俘虜。話說從夏商周到元明清,華夏王朝雖然不斷更迭、時盛時衰,但是連皇帝都被異族活捉的事例出現過幾回?反正我能想到只有西晉的懷帝、愍帝和北宋的徽欽二帝,而這四位都是如假包換的亡國之君。

難道大明朝這是藥丸?瓦剌大軍兵臨城下,群龍無首的北京城內亂成了一團。就在這個關鍵的時刻,身為皇太后的孫氏站了出來。

首先她籌措了一批珍寶試圖贖回朱祁鎮。但是她並未將希望完全寄託於瓦剌人的愚蠢和天真,而是強硬的拒絕了徐有貞等大臣名為“還都南京”、實為畏戰逃跑的建議,任命郕王朱祁鈺監國,同時將備戰禦敵的重任全部交付給了主戰派的于謙。在當年九月贖回皇帝的努力宣告失敗後,她更是毫不猶豫的批准了群臣請立朱祁鈺為帝的建議。

要知道朱祁鈺跟孫氏沒有任何血緣關係——在事關祖宗基業存亡的關頭,孫氏一改以往那些平和日子裡的“偽辭”和狹隘的形象,義無反顧的為了大局犧牲了自己的一切,包括她的兒子。

北京保衛戰最終打贏了,本以為挾天子可以號令天下的也先狼狽的逃回了塞外,于謙也因此名垂青史。可是當時北京城中的所有人都知道,要是沒有孫太后無條件的信任與支援,其實于謙什麼都做不成。

僅憑這一點,孫氏就毫無疑問的可以與長孫氏、馬氏等一代賢后相提並論了。

不過生死大關一過,孫氏不僅迅速恢復了以往那個平庸的宮廷婦人形象,而且宏大的胸懷和格局也一去不復返。

朱祁鎮被擄去塞北以後,孫氏像一位普通的母親一樣,數次給兒子寄去禦寒的棉衣。等到兒子還朝、被朱祁鈺幽禁在南宮時,她除了多次去探望並護住被廢去太子之位的孫子朱見深的性命以外,沒有其他任何反應。

景泰八年,石亨等人發動奪門之變,廢掉朱祁鈺,朱祁鎮復位。這次行動得到了孫氏的預設,但是她依舊沒有任何其他的表現。

天順六年 ,孫氏去世,上尊諡“孝恭懿憲慈仁莊烈齊天配聖章皇后”,與朱瞻基合葬於景陵,祔太廟,結束了她稍顯平淡但絕不平凡的一生。

另外《明史》中所謂“(孫)妃亦無子,陰取宮人子為己子,即英宗也”的說法,完全經不起推敲。應是後人出於對朱瞻基廢后事件中胡皇后悲慘遭遇的同情而引發,並被清人著史時非常惡趣味的引用而已。

在《大明風華》中被扭曲的胡善祥,才是那段歷史中真正的正面形象。

在《大明風華》劇中,胡善祥被設定成一個為達目的毫無底線的極度自私和功利者的形象——她同樣是景清遺留下的孤女、孫若微的妹妹,為了能入宮不惜與朱高煦苟且,為了能夠掩蓋流產的事實,導致對她有養育之恩胡尚儀自殺等等。儘管她終於當上皇后還誕下了皇子朱祁鈺,但是她的秘密終被朱瞻基所知,於是廢后、幽禁也成了她必然的命運(為了讓觀眾解恨?),並導致朱祁鈺也跟著遭人恨。

這也太扯了吧?

先不說胡善祥跟朱祁鈺根本沒有半毛錢的血緣關係,也不用囉嗦她根本不可能是景清的女兒、更不可能是孫氏的妹妹——歷史劇當然可以戲說,但是這種完全顛覆史實、嚴重汙衊形象的改編,是不是有些太過分、太不尊重先人?

真實的胡善祥自幼便“以賢聞名”,並因此被選為皇太孫妃,朱瞻基即位後即被冊立為皇后。胡善祥雖然身份尊貴,但是為人忠厚善良、舉止莊重,深受朝野宮廷內外的愛戴,偏偏有一個人卻不怎麼喜歡她,那就是皇帝朱瞻基。

要知道胡善祥在《大明風華》中的那位姐姐孫若微、也就是孝恭章皇后孫氏在真實的歷史中長得也十分美麗,所以深受皇帝的寵愛。相比之下,我翻遍了我能找到的所有正史野史,也沒有找到關於胡善祥相貌的描述,也許這就是她不受朱瞻基寵愛的原因?

更重要的是,孫氏生下了朱祁鎮,而胡善祥只給朱瞻基生下了兩個女兒。

對於皇帝來說,能與他手中的江山和權力相提並論的東西不多,兒子恐怕是唯一的一個。在中國歷史上,在生兒子這問題上最困難的莫過於兩宋,除此之外就是明朝。

在明朝16帝中,除了英明神武的老祖宗朱元璋雄風大振一口氣生下了26個兒子,而且神奇的養活了24個以外,只有明仁宗朱高熾和明憲宗朱見深生下的兒子超過了兩位數。反倒是有明代宗朱祁鈺、明武宗朱厚照和明熹宗朱由校3位皇帝乾脆一個兒子都生不出來,或是生下來也養不活。而《大明風華》中的那位男主角、明宣宗朱瞻基也沒強到哪兒去,費了老鼻子勁才生下了倆兒子。

生不出兒子,當然不可能是至高無上的皇帝陛下的錯,那麼錯的只能是皇帝的女人,尤其是皇帝不太喜歡的女人。如果這個女人恰好是皇后的話,那麼千錯萬錯自然只能都是胡善祥的錯。

於是朱瞻基要廢后。可沒想到非但他的老孃張太后(就是劇中的那位張妍)堅決反對,就連他的心腹重臣如張輔、蹇義、楊榮、夏原吉、楊士奇等人也是各種陽奉陰違。最後朱瞻基進退兩難,只得逼楊士奇出主意,而後者受逼不過,於是出了個讓胡善祥主動辭職的餿主意:

“上不懌罷……最後乃獨召士奇於文華殿,屏左右諭曰:‘朕丐卿,必欲卿處之如何?’士奇曰:‘此非臣所能處也。’上曰:‘雖然,以丐卿。’如是者三。士奇俯久之,仰而曰:“中宮與貴妃無嫌乎?’曰:‘無之,頃中宮病逾月,而貴妃日過視,且倍殷也。’士奇曰:‘若然,曷若乘中宮有疾,而陛下導之使辭讓焉。’上曰:‘善,卿第勿言,俟朕入導之。’數日復召士奇曰:‘如卿言,中宮果辭讓,雖太后不許,貴妃亦不受,然中宮意決矣。’士奇曰:‘若此,願陛下待兩宮均等,無厚薄、無崇庳,終之始之。昔宋仁宗廢郭後而恩意彌篤,可監也。’上曰:‘朕不食言。’明日以諭議等,議等皆曰:‘善。’”(《勝朝彤史拾遺記·卷二·宣宗朝宜德》)

於是在宣德三年春,胡善祥以多病無子為由,“主動”辭去皇后之位,廢居長安宮為道姑,賜號靜慈仙師。朱瞻基隨即冊立貴妃孫氏為皇后。

不過賢德仁孝的胡善祥依然深受張太后的喜愛,不但經常召她來同住,而且在內廷宴會上讓她位居那位正牌皇后之上,讓頗有些小肚雞腸的“孫若微”非常生氣。

可是在四年後,張太后病逝,胡善祥悲痛異常,本就多病的身體再也支撐不住,很快在次年追隨張太后而去。在她死後,冷漠的皇帝僅用嬪御(指皇帝的侍妾或宮女)之禮安葬,諡號“靜慈仙師”。

然而一個人最終能讓世人記得的永遠不是那副臭皮囊,而是高尚的品德,胡善祥即是如此:

“後無過被廢,天下聞而憐之。宣宗後亦悔。嘗自解曰:‘此朕少年事。’天順六年,孫太后崩,錢皇后為英宗言:‘後賢而無罪,廢為仙師。其沒也,人畏太后,殮葬皆不如禮。’因勸復其位號。英宗問大學士李賢。賢對曰:‘陛下此心,天地鬼神實臨之。然臣以陵寢、享殿、神主俱宜如奉先殿式,庶稱陛下明孝。’七年閏七月,上尊諡曰恭讓誠順康穆靜慈章皇后,修陵寢,不祔廟。”(《明史·卷一百十三·列傳第一》)

所以在真實的歷史中,起碼在大明朝的那座內廷裡,真正給人留下正面的印象並予以緬懷的,其實不是“孫若微”,而是胡善祥。

明代宗朱祁鈺的身世很傳奇,但更傳奇的其實是他的親媽。

在《大明風華》劇中,明代宗朱祁鈺的親媽是胡善祥,而且後者跟朱高煦的關係還不清不白,這當然是瞎扯。不過事實上朱祁鈺的親媽跟朱高煦似乎也頗有淵源,而這種說法來源於一本私修史書《罪惟錄》。

《罪惟錄》的作者明末清初的學者查繼佐——據說他還是金庸先生的宗族先祖。這是一部紀傳體史書,原名《明書》,後受莊氏明史案影響改名。該書所記始於洪武迄於南明弘光、隆武、永曆、魯王朱以海、韓本鉉各代,是比較有影響的明史資料。

但該書最終未能定稿,而且書中頗多自相矛盾和道聽途說,取材考證失於嚴謹。比如說關於朱祁鈺的親生母親吳氏,清人所著的《明史》只載有寥寥幾十字:

“吳太后,景帝母也,丹徒人。宣宗為太子時,選入宮。宣德三年封賢妃。景帝即位,尊為皇太后。英宗復辟,複稱宣廟賢妃。成化中薨。”

而在《罪惟錄》中,吳氏則化身傳奇故事中的傳奇女主角:

“賢妃吳太后,代宗生母也,都督彥名女。初為漢王(朱高煦)宮人,漢王以叛誅,宣宗赦其罪,顧不敢攜入宮,養宦官陳符家,賜宮女數倍奉之。實生景皇帝,中外未知之也。年七歲,而上疾革,語太后:‘更一哥哥陳符家,急呼來。’太后遂取其母子入宮,帝抱持哭。未歲,封郕王。郕王代立,尊生母為皇太后,天順中見削。弘光初追復,諡為孝翼溫惠淑慎慈仁匡天錫聖皇太后。”

《明史》說吳氏是朱瞻基當太子時的侍女,因後者一時發情被臨幸,後又幸運的生出了一個兒子,於是吳氏頓時麻雀變鳳凰,一下子從一個小宮女晉位賢妃。而《罪惟錄》則說吳氏本是朱高煦的女人,等朱瞻基將他叔叔幹掉後被充入宮中為奴,結果侄子看上了嬸子,還搞出了個朱瞻基不知道該叫兒子還是該叫兄弟的孽種,也就是朱祁鈺。

吳氏母子這樣尷尬的身份自然不能留在宮中,只能藏在宮外當小三。等到朱瞻基要死的時候,可能是再不畏懼洪水滔天的心理,當然更大的可能性是能夠繼承他的萬里江山和無限權力的只剩下朱祁鎮這一根獨苗,他覺得不夠保險,於是在臨終前玩了一出父子相認的戲碼,倒是非常有影視劇的狗血味道。

正史理論上比野史靠譜,可不管啥史其實都是個沒有絲毫自保之力的可憐小姑娘,所以我們到底該信哪個?

不管怎麼說吳氏當上了賢妃,兒子成了郕王,能夠如此富貴平安的度過一生,對這對母子其實是個更好的結果。

可惜人生多不如意事。一場土木之變讓往日平庸而且狹隘的“孫若微”突然性情大變,於是本該當一輩子富貴閒人的朱祁鈺被莫名其妙的推上了那個代表著至高無上權力的座位,而吳氏也母憑子貴與孫氏並列太后之位,連她的父親也跟著雞犬升天當上了安平伯。

權欲可以讓人迷失本性。若是沒有土木之變恐怕朱祁鈺一輩子都膽量窺視那個座位,可是當他一旦坐上去,就再也不想離開。非但他自己不想離開,還想自己的兒子、孫子永遠的坐下去。

於是朱祁鈺把自己的兒子朱見濟扶上了太子之位,廢掉了侄子朱見深、幽禁了哥哥朱祁鎮。可是好景不長,僅僅過了不到八年,他又迎來了一場奪門之變。

朱祁鎮復位後不到一個月,朱祁鈺離奇死去,還被廢去帝號,賜諡號為“戾””,稱“郕戾王”。而吳太后失去了最大的靠山,自然也被反攻倒算,降為“宣廟賢妃”,父親吳安也被降為錦衣衛指揮使——事實上此時的吳氏就是在等死而已,她也於4年後在宮廷中大部分人的期盼中默默死去。

對此,朱祁鎮僅輟朝一日,賜諡也是僅有兩字的“榮思”。後來的南明弘光帝眼看沒幾天好日子過了,開始給祖宗先輩們搞榮譽大批發,吳氏才被改諡“孝翼溫惠淑慎慈仁匡天錫聖皇太后”,簡稱孝翼太后。

由此可見像影視劇那樣傳奇的人生並不一定是好事,平平淡淡才是真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