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為什麼戰爭打的就是一個兵貴神速?不打仗的時候糧食是怎麼來的

確實,軍隊不打仗也要吃飯的,但這個糧食是在軍隊的駐地附近獲得的,軍隊平時吃得到,一打仗可就未必了。

由於當地有軍隊長期駐紮,軍糧屬於地方日常開銷,也就形成了一個供給的平衡。

所以,不打仗的時候,軍隊是不會缺糧食的。但是戰爭時期就不一樣了,無論是進攻方還是防守方。

先看進攻方。

出征打仗,就是要離開駐地到前線去,難道還從原本的駐地往前線送糧食嗎?戰爭打的就是一個“兵貴神速”。你連每天吃的飯都要從原駐地調撥,這得多慢?

騎兵能飛馳、步兵能飛奔,糧車只能慢慢推,所以從原駐地運糧食顯然不可能了。

而戰爭前線不是在叛亂之地,就是在兩國邊界。這些地方,基本都是沒有糧食可以直接用的。必然需要由國家從後方統一調撥,這一調,就調出問題了。

兵法上常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但這個“先行”其實很難把握。

要知道,運糧的道路可是千奇百怪,什麼山地、河流、沙漠,誰都不能保證順利抵達。要是遇到大風雨雪,再來個泥石流什麼的,糧草遲個十天半個月真是常有的事。這樣,部隊就吃不上飯了。

關鍵是糧食轉運,還不能太提前,要是糧草真比軍隊到得還早,沒有人保護,豈不是分分鐘被敵軍搶走?早不得又晚不得,怎麼可能永遠保證按時供應。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諸葛亮北伐。蜀軍的軍糧,要從漢中沿著崎嶇不平的山路送往前線,導致北伐軍常常兵糧耗盡,如果不能攻下城池或者從魏軍手中搶到糧食,就只好退兵了。

五次北伐,有兩次因為兵糧問題撤退,縱使臥龍先生神機妙算,也只能一個頭兩個大。

這還只是運輸方面的問題。有時候就算運輸通暢,糧草也壓根籌措不到!

簡單換算一下,一個人一天吃一斤糧食,十萬大軍一天就是十萬斤,一個月就是三百萬斤,一年需要三千多萬斤,如果打了三年就是上億斤。這還只是人吃的糧食,不算馬的草料!

試問哪個地方能供應一支軍隊這麼多糧草啊?故而這種大規模戰爭,必定需要由朝廷統一動員全國各地支援。

前面說的是進攻方,因為長途跋涉,糧草消耗巨大。那防守方是否就不存在這個問題呢?

非也,防守方的糧草也一樣成問題!

一個城池的糧草在哪裡?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在城池的糧倉中,而另一部分在城外。

古代城池結構,城中北部是官衙,南部是民居,東西兩面是集市。注意到了沒有,並沒有農田!農田都是在城外的。

一旦戰爭進入攻城階段,城池往往被圍得水洩不通,農民還能安心耕種嗎?地裡的糧食,不管成熟不成熟都會被收割進城,否則就會落入敵人手中。戰爭期間,城池周邊的農業生產將完全陷入停滯。

當敵軍兵臨城下,守城官兵的糧草只能依靠糧倉中的存貨,但只要戰爭不停止,糧倉就得不到補充,倉庫存糧再多,總有吃完的一天。到時候,滿城的將士、百姓吃什麼?很多人間慘劇也就此發生了。

唐朝安史之亂中,有一場著名的睢陽之戰。18萬叛軍攻打只有7000守軍的睢陽城,守將張巡、許遠和將士頑強抵抗,硬是扛了10個月,為唐軍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但睢陽城付出的代價,也是非常慘重的。

因為城中糧草耗盡,樹皮草根,甚至茶葉和紙張都被吃完了。將士們就殺戰馬充飢。戰馬吃光了,就抓麻雀,挖老鼠吃。最後實在沒有任何可吃的了,張巡竟然殺了自己的小妾分給將士果腹。

這個頭一開就徹底收不住了,從張巡的小妾到許遠的家奴,接下來就輪到城中的百姓,先吃不能打仗的女人,然後吃老人和孩子。叛軍攻破城池後,看到滿地的頭顱和手腳,被嚇得目瞪口呆。

根據《新唐書·張巡傳》記載,在死守睢陽的最後兩個月,唐軍吃掉的老弱婦孺多達三萬人!

戰爭就是這麼殘酷,所以我們說打仗,打的就是國力。國力強盛,就能從各地調運足夠的糧食支援前線,而如果國力不足,一旦開戰則必然陷入缺糧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