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時尚

學者勘察一處河床,取得一個重塑歷史的發現,學者:韓信不容抹黑

韓信,號稱為兵仙,一生號稱“攻必克,戰必勝“。他”涉西河,虜魏王,禽夏說,引兵下井陘,誅成安君,徇趙,脅燕,定齊,南摧楚人之兵二十萬,東殺龍且”。可謂是“功無二於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

韓信一生經典戰例頗多,而發生於公元前203年11月的濰水之戰,是韓信的代表作。韓信作戰,特別會利用水。在滅魏之戰中,韓信巧妙地採用“浮櫻渡河”的方式,以“櫻”這種簡易的渡河工具,出其不意地出現在魏國的側翼,一戰滅國。

在滅趙之戰中,韓信巧妙地背水立陣,斷自己後路,帶領1萬多將士硬抗趙軍20萬人的進攻。而他的部將張耳趁機襲破趙軍的大營,隨後兩人兩面夾擊,大破趙軍。

此後,韓信趁齊國不備,長驅直入攻陷其首都臨淄。當時,項羽正在與劉邦在滎陽進行拉鋸戰,當他聽說齊國敗亡後,心中大恐。畢竟齊國滅亡,其老巢彭城就直接暴露在漢軍的劍芒之內。因此,項羽派愛將龍且率軍北上救援。

到達齊國後,龍且與逃亡至濰水的齊王田廣會和,合兵20萬,與韓信隔河對峙。此戰中,韓信又一次發揮了自己擅長利用水的作戰方式。首先,他連夜趕製了1萬多條沙袋,然後在上游截住水流。

隨後,韓信派一半的兵力渡河作戰,然而假裝不敵。看到韓信退卻,龍且大笑道:“韓信這人我瞭解,在項王手下做事時就不行,看我一戰擒他!”誰知龍且剛剛帶一半的兵力渡過濰水,韓信便命人在上游掘開沙壩,河水傾瀉而下,大量楚軍士兵化為魚鱉。同時,楚軍還被河水分成兩部分。

之後,韓信令旗一揮,率曹參、灌嬰等人三面夾擊已渡過河的楚軍。最終,過河的楚軍全軍覆沒,龍且被當場格殺。河對岸的楚軍見勢不妙,紛紛溜之大吉。韓信獲得了全勝,而齊王田廣也被俘虜,廣大的齊國徹底為漢所有。

從漢到清,濰水之戰一直被歷代兵家視為經典戰例,從沒有人質疑過。然而到了近代,曾國藩卻對此提出了異議。作為書生,他自然也想效仿古人作戰。與太平軍作戰時,曾國藩曾屢次試驗水攻之術,但卻都功敗垂成。

最終,曾國藩總結道:

“沙囊壅水,下可滲漏,旁可橫溢,自非興工嚴塞,斷不能築成大堰”。

簡單翻譯來就是,沙袋塞堵不了大河的水流,因為下面會滲漏,旁邊會橫溢,除非是嚴格的堵河工程,否則根本堵不住河水。如果是小河流,堵住的可能性大,但又不可能對敵軍形成殺傷力,連讓人站不穩的力道都沒有。因此,曾國藩判定,韓信的“濰水之謀”斷不可信。

然而曾呆子就是曾呆子,雖然他飽讀史書、兵書,但始終沒有領悟“兵無常勢,水無常形”的道理。自古以來,東方韓信、白起,西方漢尼拔、愷撒的經典戰例經常被人模仿,但最終都畫虎不成反類犬,輸得一敗塗地。比如馬謖學韓信“置之死地而後生”,結果在街亭之戰中卻“真死了”。曾國藩與馬謖一樣,也只是個“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庸將,難怪一輩子打“呆仗”。

韓信為何能施展濰水之謀呢?這必須要從濰水特殊的水文條件說起。濰水大戰的戰場所在地自古就是魚米之鄉,灌溉業非常發達。《齊乘》卷四說:

“高密西南,濰水堰側”“自漢有塘堰,蓄濰水以溉稻,因名其城”“旁有稻田萬頃,斷水造魚梁,歲收億萬,號‘萬疋梁’。

由此可見,濰水的水量不是很大,而且自古就有現成的堰壩可以運用。因此,一旦上游壅水,下游的河床上就只有很淺的水流了,甚至可能完全斷流。

同時,學者們還發現,作為戰場的濰水河床,其質地不是泥沙,而是石頭。這種石質的河床,不僅適合於築壩,也適合於壅水和戰鬥。因為若河床是鬆軟的泥沙,多少沙袋也會陷進河沙之中。

正是因為濰水具有這種特殊的水文條件,韓信才會施展壅水之謀,如果換在別處,他肯定不會運用此計。此外,當時是11月,時值枯水期,而流量減小或斷流的濰水,也不會引起本地人——田廣的懷疑。畢竟,齊國人對此已經見怪不怪了。

曾國藩複製韓信的招數,只是機械的模仿,並沒有體會到韓信的精髓,畢竟不是每條河都可以運用濰水之謀。最終,學者們用科學的手段還了韓信一個清白,兵仙的名號不是那麼好汙衊,即使這個人是“曾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