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奏議帶來的後果中,有沒有自身弊端存在?

奏議留中會導致事情不明、大臣之間有所誤會,甚至造成大臣之間相互攻擊和詆譭,影響朝政正常執行。範鎮的奏議被留中,趙不知其上奏的內容所以對其有所誤會,兩人上奏互相爭論。“竊慮臣前後五奏留中,趙不知本末,至今交結毀臣不已。伏乞檢會前奏,並今狀降付中書,明辨施行,仍札示趙,免致小人陰相架扇,以中傷臣。”此外,奏議的留中會加劇朝臣之間的爭鬥,劉摯上奏稱自己彈劾蔡確的奏章雖然留中不出,但是蔡確已知道自己上奏的內容。雖然奏議被留中沒有下發,但是蔡確仍然因此想要報復自己。這樣的留中增加了朝臣之間的猜疑和爭鬥。

更有甚者

會因為奏議的留中從而對皇帝的治政態度進行隨意評價。例如蘇轍論廢黜青苗法的奏議皇帝留中不處理,而有的大臣則認為皇帝在義利之間更加註重利。“臣竊恐中外不知本末,但見臺諫之言皆留中不出,妄意陛下甘於求利,不恤細民。遠近傳聞,所損不細。”其次,自開朝以來奏章一般都是皇帝親理,這樣即使皇帝身邊有想專權的宦官或者外戚,也不會使其對朝政產生很大影響,然而奏議的留中使得朝政不明,會讓朝中滋生一些奸邪之人,而皇帝卻不得知。

“臣等近奏論尚書右丞許將因進擬管軍臣僚,議論反覆,意在傾奪。前後章疏,除已蒙降付三省施行外,皆留中不出。…今日事體與祖宗不同,祖宗親決萬機,廢置在己。雖使左右或有奸佞,亦未能妨害大政。”皇帝身邊的內侍官員對奏議的私自留中,使得皇帝都不知道該奏議的存在。 如果皇帝連臺諫官員的奏章也留中不下,這樣便會使得言路閉塞,朝廷政治的積弊由此而生。

傅堯俞不畏權臣所上的建言朝政

“若當而不行,不當而不黜,則上下茍且,廉恥道廢,風俗衰陋,國將從之。臣願陛下永惟邪正盛衰之漸,始於臺諫。修其官則聽其言;言有不當,隨事行遣,大者可黜,小者可罷。”傅堯俞認為皇帝對章奏留中不做處理有失公允,而且會使得皇帝在百官面前喪失權威。傅堯俞不畏權臣所上的建言朝政的奏章留中,使他十分的不滿,“臣忠憤所激,不顧權幸,謂陛下欣然收採,朝奏暮出,議法於繩墨之外,以整齊綱紀,而方留中不下,殊未垂納。此非陛下至公之道,且何以風厲百僚”

最後,奏議留中會成為官員政治鬥爭的工具。官員上奏的奏議留中不下,其政敵可能會偽造其奏疏,誣陷忠良。北宋官員鄒浩為官時,不懼權威,敢於直言,哲宗時,鄒浩上章反對立劉氏為皇后的奏議被宋哲宗留中。徽宗繼位之後,蔡京等人便偽造鄒浩當時所上章奏遞交給徽宗,其偽造的內容中說:(鄒浩曾上言說)哲宗和夏桀商紂一樣誤國,以及劉後殺害卓氏而奪其兒子等充滿針對性的言語,其利用鄒浩所上奏章議被宋哲宗留中,沒有人知道其具體內容這一點,偽造虛假的奏疏,來詆譭鄒浩,最後使得鄒浩被徽宗貶黜。

“(鄒)公之章留中不下,乃偽為之,加以抵誣不實之語,如取他人之子而殺其母之類。流佈中外,欲天下聞之。”前朝留中的奏議可能在後朝時給官員帶來災禍。仁宗時期,立儲之事已定。仁宗皇帝經常追思鄂王,因此,經常有一些官員、后妃等用言論熒惑皇帝,想讓皇帝對立宗實之事有所猶疑。

其中近臣所上的文字在皇帝的臥榻上

後來這些奏議已被焚燒。英宗即位之後,便懷疑蔡襄在仁宗得疾時期曾給仁宗上言不應立自己為皇子,所以對蔡襄百般不滿,想要罷免蔡襄三司使的官職。因此事,韓琦問皇帝是否有此事,上曰:“內中不見文字,然在慶寧即已聞之。”韓琦解釋說:“京城中素來有流言蜚語,皇帝不能因為這種沒有根據的事對大臣進行責罰。”曾公亮、歐陽修等人也紛紛上奏解救蔡襄。

最後:

曾公亮曰:“京師從來喜造謗議,一人造虛,眾人傳之,便以為實。前世以疑似之言陷害忠良者,非惟臣下被禍,兼與國家為患。”韓琦及曾公亮又各進說再次向皇帝解釋。但是,英宗卻還是認為當年蔡襄確實對自己有二心,遂下令命三司使、給事中蔡襄為端明殿學士、禮部侍郎、知杭州。奏議留中使得君臣之間產生隔閡,皇帝尚未見到奏章原稿便因為一些流言就對朝廷重要官員如此忌憚。如若真的有官員曾上言對當朝皇帝不利,又被皇帝知道,皇帝可能會對上奏這些奏議的官員做出更重的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