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揭秘”秦陵中的大量水銀謎團,以及《史記》中的寡婦清

位於陝西關中平原上的秦始皇王陵,至今已有三千多年曆史,長期以來,人們對秦陵的瞭解還僅限於司馬遷在《史記》中的記載,直到兵馬俑的出世,才有了具體的感受。但有關秦陵地宮中“水銀”的問題,始終還是一個謎團。

最開始提到秦陵地宮水銀的還是司馬遷的《史記》,書中說:“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20世紀八十年代,在對秦陵中心區域進行勘測時,研究人員意外發現了一個1200平方公里的強汞異常區,而且並不是來自於土層本身,而是由於地宮中水銀揮發後吸附在土層中。這也印證了書中的記載。根據揮發面積,研究人員推測,地宮中水銀藏量預估可達100噸,但在當時的技術下,提煉水銀絕非易事,地宮中如此巨量的水銀究竟從何而來?又以何種方式運輸的呢?

距離秦始皇陵月百公里的旬陽縣青銅溝,水銀含量佔中國儲量約五分之一,而且至今為止,已經在此發現一千餘座礦洞,由此推斷地宮中的水銀很有可能來自旬陽縣。

旬陽縣公館的礦區有個娘娘廟,據說這裡敬奉的是古代開採水印的女先祖,從古至今當地開礦的人都要來這裡敬香祈福,由於年代久遠,沒人能夠知道這位女先祖的真實身份,但研究人員發現這位女先祖竟與《史記》中一位寡婦的故事有著驚人的相似。

《史記·貨殖列傳》中記載,在“巴”這個地方有一位叫做清的寡婦,以開採丹砂為業。這位寡婦去世之後,秦始皇竟還未為她修建了一座紀念臺表示懷念。秦朝一直都是重農抑商的政策,為何嬴政會對清寡婦這麼重視。這裡很自然可以推測,連線他們二人的只有水銀。

在旬陽公館到青銅溝的大山之中,這一千多個古礦洞大小不等,最大的有五十到六十平方米,最小的則只容得下一人,現在旬陽縣博物館依然收藏著這些古人採礦用的工具,其中有一件鐵钁由於年代久遠,已經與鐘乳石長在了一起。這些工具的存在表明旬陽汞礦開採已經經歷很長的時間,那麼水銀開採提煉之後究竟是怎樣運輸的?

如今跨越秦嶺隧道,大約四個小時就可以從旬陽到達西安,但在2000多年前,是怎樣將水銀運輸的秦嶺的呢?

史料記載,在秦嶺山中,自古就有多條由南向北走向的古道,其中接近旬陽的就有庫古道和子午道,也就是說即使在秦朝,秦嶺也並非是難以逾越,水銀依然可以透過人力翻山越嶺來運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