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手工業對金代社會發展的影響,和對人們生活的重要性

農業、手工業和商業是金代社會經濟的三大部門。

農業的發展為手工業的繁榮提供了可能,手工業反過來又為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助力。同時手工業和商業相互促進、互為條件。

此外金代手工業的發展對人們的日常生活,以及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金代手工業的發展,所提供的豐富的手工業產品,

不僅直接或間接地改善了人們的物質生活,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而且也極大地滿足了人們的精神文化需要。

一、推動農業的發展

農業發展的最基本的標誌之一就是生產工具的改進。

礦冶業的發展,尤其是冶鐵與鐵器製造業,使農具的製造、改良得以完成,進而為農業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

恩格斯曾說過:

“促使更大面積的農田耕作,開墾廣闊的森林地區成為可能,它給手工業工人提供了一種其堅固和銳利非石頭或當是所知道的其他金屬所能抵擋的具

。”

金朝統治者歷來十分珍視農具,在開國元年(1115 年),金朝建國之時,“阿離合懣與宗翰以耕具九為獻”,這表示在對遼、宋戰爭中,女真統治者也常常把繳獲的農具分給猛安謀克,

“得其耕具數千以給諸軍”,反映出了農具在女真人社會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金代冶鐵業的發展,為農業生產提供了大量的生產工具。

近年考古發掘表明,從北向南自黑龍江、嫩江、牡丹江、松花江以及綏芬河,穆稜河流域的廣闊地帶出土的金代鐵器不下萬件,其中以農業生產工具為多。

在黑龍江

黑龍江

中,就有犁鏵、犁碗子、蹚頭、鋤、鐮、手鐮、鍬、鍘草刀、垛叉等農具類共有50餘件。在中原地區也有大量金代鐵製農具出土,如在北京房山縣焦莊村出土的 64 件鐵器中,有鋤、鍘刀、鐮刀、鉤鐮、鏵、耕鋤生產工具 30 餘件。

河北隆化縣有鐵鏵、犁鏡、鋤、鎬、鐮、鍘刀等幾十件出土。這些農具種類多樣地區分佈面積大,

肇東八里城遺址出土的 700 餘件金代鐵器

在這些出土農具中,有用來翻地、耕地的犁鏵、犁碗、鎬、鍬、耙等,還有用來除草的鋤,用來收割莊稼的手鐮、鉤鐮,此外還有像鍘刀、垛叉等農具,

表明了金代鐵製農具已經得到了及其廣泛的應用。

金代冶鐵手工業,特別是農具製造業的發展,使得大量鐵製農具應用到生產中,極大促進了農業的發展。

以東北地區為例,金朝建立之前,女

幾乎覆蓋了農作物的整個生產過程,組成了比較完整的農具鏈條。

,使黑龍江、松花江、牡丹江、綏芬河、烏蘇里江流域的沖積平原得到了大量的開墾。

金太宗天會年間,北宋使臣許亢宗出使金朝時,過鹹平(今開原北)後繼續北行,一路上親眼目睹了這一帶

真人的農業主要集中在今阿什河、拉林河流域,建國之後農墾範圍不斷向四周擴充套件

二、帶動商業經濟的繁榮

商業的發展取決於當時農業和手工業為市場提供商的商品數量的多寡。金代手工業發展,尤其是

“州平地壤,居民所在成聚落,新稼殆遍,地宜稷黍”的農業興盛景象

。從現有材料來看,金朝商業市場上流通著各類不同的手工業產品。

宋朝使臣樓鑰在出使金朝路過相州(河南安陽)時,曾見市場上有絹、絲出賣,而且記錄了當時絹、絲的價格,“好絹每匹二貫五百文,絲每匹兩百五文”。范成大使金時曾路過定興,見有商人前來販賣布帛絲綢,“

民間手工業的發展和繁榮使得大量的手工業產品投放到市場,進而帶動了金代商業經濟的繁榮

酒是需求量比較大的商品,在當時社會

亦有染人來賣纈,淡紅深碧掛長竿”。

。樓鑰使金途中在河北境內曾看到,“道旁數處賣酒”。

鹽是金朝榷場貿易的重要商品,據《金史》記載,泰和八年(1208 年),

飲酒之風十分盛行,城鎮、鄉村都有酒樓、酒肆,酒作為商品已經比較普遍

此外金代的解鹽還透過走私的形式進入南宋市場。

據史料記載,南宋政府一再禁止不得私販解鹽,淳熙九年(1182 年)八月七日,右諫議大夫黃洽言:“

金朝曾詔:“沿淮諸榷場,聽官民以鹽市易”,反映了官府公開允許食鹽透過榷場貿易進行市易。

淳熙十年(1183 年)九月,又“嚴盜販解鹽法”,可以看出當時金宋解鹽走私之盛。金代手工業的發展還促成了商業城鎮的興起,寶坻縣的興建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寶坻縣原名新倉鎮以產鹽而聞名,自五代、遼以來,

解鹽之禁,今日所當嚴,乞自今凡在官敢以解鹽自行中賣及以相饋遺者,不論斤兩多少,必當重寶典憲無赦,仍令逐路監司嚴行覺察”

。金政府在寶坻設鹽使司,管理當地鹽務。

鹽業的興盛,帶動了該地其他商業貿易的繁榮,

“每歲所出利,源源不斷,以補國用”

大定十一年(1171 年),金世宗到新倉視察,對侍臣說:“此新倉鎮人煙繁庶,可改為縣”,以“鹽乃國之寶,取如坻如京之義”,於是改新倉為寶坻列為上縣。此後

“其富商大賈,貨置叢繁,既遷既引,隱隱展展然,鱗萃鳥集,鬻者兼贏,求者不匱,大率資魚鹽之利”

三、豐富和改善了人們的生活

手工業的發展對人們日常生活的影響最大,它滿足了人們日益增長的對手工業品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多種需求,改善了人們的生活。紡織品是人們日常生活須臾不可或缺的必需品,

寶坻不僅是金代重要的鹽業中心,更是以鹽業為基礎,發展成為了一個萬商雲集的商業重鎮

女真人早期還沒從事桑蠶業,在衣著上仍以布、皮為原料,秋冬季節無論貧富之人都穿毛皮衣,

金代紡織業的發展,改善了百姓的衣著需求,對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春夏富人衣著紵絲、錦綢、細布,而貧者只能穿用粗麻布製作的服裝。

金朝建立之後,

富人多以華貴的貂鼠、青鼠和狐等獵物皮為裘,而貧者則衣著較簡陋的牛、馬、豬、羊等家畜皮

從前文所引《金史·輿服志》金朝對不同群體衣著的規定可以看出,就連庶人的服飾都包括霢綢、絹布、毛褐、花紗、無紋素羅、絲綿等不同紡織品面料。

釀酒業的發展,不僅豐富了人們的飲食,也使得

各地紡織業的不斷髮展,生產出了各種不同品種紡織品,豐富了人們的服飾面料。

前面提到,金人無論在婚喪嫁娶、祭祀天神,還是歲時節日、友人宴飲、將士出征、文人賦詩時,都離不開酒,可謂無酒不事,無酒不成禮俗。

這種飲之風甚至影響到了農業生產,大定二十一年(1181 年),“仍禁農時飲酒”。

飲酒已成為他們日常生活的重要內容。

,女真人生活日用的木製工具大多已改用瓷器。

四、促進文化交流

金代手工業作為物質文化的一部分,它的發展不僅給社會經濟及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影響,對於金代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金代陶瓷業的發展,對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引起了一定的變化

金朝初期曾實行“移民實內”政策,強制把大量中原人口遷入女真內地。金毓黻先生曾將遼上京、中京及東京的戶數與金代相當這一地區的上京、鹹平、東京、北京路的戶數相比較,指出:

金朝是以女真族為主體,聯合漢族及其他民族共同建立起來的少數民族政權

另據趙子砥《燕雲錄》記載,在金上京會寧府,南人(中原漢人)已佔當地居民的半數,“供奉使喚,南人居半”。這些被遷入金朝的人口中,其中有很多具有熟練工藝的手工業工匠,他們進入金源地區,不僅用自己的手藝改變女真社會原先落後的生產方式,

“金代戶數實增於遼之二倍,則其移來人民之多,可以窺見矣”

可以說北遷人口中的手工業工匠把他們的理念、遼文化、宋文化帶到了女真故里,在那裡生根、發芽,

用自己的勞動成果豐富了各族人民的生活,而且也成為了中原較先進文化的傳播者。

金代境內的各民族共同分享手工業工匠傳承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他們也為金代各民族文明進步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金以武立國,據《金史·文藝傳》記載:“金初未有文字”,說明早期女真人還沒有本民族的文字。建國後在對遼、北宋作戰期間,金朝也開始注意留心文事。

他們某種意義上促進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的文化交流。

這些圖書典籍入金對於傳播中原先進文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另外金代雕版印刷業的發展,也為漢民族與女真民族的文化交流與融合提供了良好的技術支援,進而為金代文化的繁榮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

不僅索取了大批原料與北宋官員、文士、手工匠人,而且還大量蒐羅各類圖書文籍、雕版及禮樂儀仗北歸,

不僅包括各類經、史著作,還有一些文集、科技書、醫學書、版畫等,這些圖書文籍的刊刻,

金代雕版印刷業十分繁榮,刻書之地十分廣泛,所刻書籍內容非常豐富。

五、總結

金朝是繼遼、北宋以後在我國北方所建立的一個王朝,手工業不僅在金代社會經濟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也是中國古代手工業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對於傳播知識、促進女真民族的漢化、提高金代社會文化水平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並且取得了不少令人稱道的新成就。

金朝統治時期手工業門類齊全,各手工行業在遼、北宋的基礎上仍繼續向前發展,

但必須承認,它與南宋的手工業共同發揮了承上啟下的作用,為 12 世紀至 13 世紀我國經濟發展大廈添磚加瓦,也為元朝以北方為根基統一全國準備了物質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