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福建漳州豐山溪流域,曾經因為汙染問題連牛都嫌棄 ,如今大變樣

▲經過治理後的豐山溪風景如畫

全面推行河長制以來,廣大市民發現,如今漳州城區的內河已然“煥然一新”,以往汙水橫流、垃圾遍佈的場景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綠意蔥蔥,碧水潺潺,自然生態與現代城市交相輝映。事實上,這類情形並非侷限於城區,在廣袤的農村地區亦是如此。

位於薌城的

豐山溪

小流域就是其中之一。豐山溪小流域位於九龍江北溪右岸,面積40。1平方公里,由浯滄溪、浦林溪、坑尾溪等支流匯聚而成,於浦口排澇站匯入九龍江北溪,為跨縣域小流域。作為漳州市2020年為民辦實事中“小流域綜合治理及提升環境監管能力”中的一項,豐山溪小流域水質提升專案於2020年8月底正式開工,今年1月底正式完工。

該專案透過

生態治理

的方法,將進水端是

劣Ⅴ類水直接提升到Ⅳ類水

,實現黑臭溪到清水河的華麗“轉身”。

見聞:

曾經“牛嫌棄” ,如今魚成群

▲經過治理後的溪水清澈見底

從市區到豐山溪小流域內的浦林溪、坑尾溪以及豐山溪末端河口溼地。所到之處只見清澈的溪流正緩緩前流,草叢在微風陣陣下搖曳,不少冒頭的溪魚因為人們的到來,迅速隱沒水中繼而泛起一陣陣漣漪。

豐山溪小流域水質提升專案負責人楊和建介紹說,豐山溪小流域水系分佈眾多,源頭活水少,流域內有浦南鎮、石亭鎮等7個行政村,南山工業區、芝山鎮官山果林場和華安工業開發區等,汙染源複雜,主要有工業汙染、生活汙染、農業面源汙染等。

2018年,豐山溪小流域治理列入福建省為民辦實事專案,薌城區多措並舉,落實“一河一策”,以

汙染源整治

專案建設

為重點,強力推進豐山溪小流域治理。各級河長多次召開豐山溪小流域治理協調會並現場辦公,部門屬地通力合作,解決專案建設中存在的困難,促進專案早落地,推進專案建設,完成了南山工業園區汙水管網、豐山溪末端河口溼地、河道清淤疏浚,農村生活汙水集中收集處理等專案建設,開展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牛蛙養殖整治,加強工企業監管,實現消除劣Ⅴ類水質目標。2020年,按照薌城區委、區政府

“一河一方案、一溪多節點,由表及裡、逐步根治”

的治理思路,實施豐山溪小流域水質提升專案,水質提升至地表水Ⅳ類標準。

“以前路過這裡,臭氣熏天,這裡的草連牛都嫌棄;現在明顯不同了,水清了,異味沒有了,牛也喜歡來到這裡吃草。”在浦林溪與坑尾溪的交匯處放牛的浦林村村民楊阿婆告訴記者。

探秘:

用最“生態”的方法 恢復生態

▲浦林溪與坑尾溪交匯處的生態塘

是什麼樣的治理秘訣讓豐山溪小流域發生了蛻變?

在浦林溪與坑尾溪交匯處有好幾口“魚塘”引起了記者的注意。只見每一口“魚塘”大小差不多,但水質卻有明顯區別,有些“魚塘”顯得黑臭,有些“魚塘”則能見到魚兒躍,小鴨遊。楊和建告訴記者,眼前這些“魚塘”其實是

生態塘

,用於汙水的深度處理。透過採用泥膜共生高效一體化裝置,底泥改良,雨汙混流排口預處理,培育有益微生物系統及水草,放殖魚類、螺類等措施,構建高效仿自然生態鏈,以提高淨化水質效果。

據瞭解,豐山溪小流域水質提升專案分別在豐山溪入河口、坑尾溪、浦林溪、浯滄溪與東清溪交匯處建設4處生態塘,佔地150多畝。記者眼前的生態塘,每口生態塘使用的技術不一樣,如有的使用圍隔阻控生態工程技術以及投放高效掛膜輕質濾料,防止汙染物在水平面與垂直方向的遷移、擴散,促使其自然降解與衰變,恢復場地植被及生態功能;有的則種植矮型苦草等高等生態調節者植物,透過植物本身的光合作用對水體進行淨化。目的是透過先去除溪流水中80%以上的懸浮物、總磷及重金屬等重汙染源後再進入生態塘做進一步的生化處理。

“這些生態塘,在一定時間的沉澱、過濾、淨化、修復後達到標準地表Ⅳ類水質再由出水口排入河道。”楊和建介紹說,

透過這種仿原生態的技術方式,可以提高水質淨化的效率,且不會對環境產生二次汙染

。處理過的溪水,直接從劣V類的水質提升到地表Ⅳ類水質。

▲專案引進的泥膜共生高效混凝汙水淨化器可排出汙泥

隨後,記者又來到豐山溪末端河口溼地,這是整個專案水質提升的最後一個關口,治理後的水體將從這裡流入九龍江。記者看到,在溼地水流中,有不少類似於小石頭的東西。

“這是

鎖磷劑成品

,即透過在上游水中投放

淨水劑

後,沉澱過濾的汙泥透過煅燒而成,再二次利用,投放到河口溼地水中淨化水質。在河口溼地一塊水域中還設定了生物懸浮球,透過截留懸浮物等達到淨化水質的效果。”楊和建告訴記者,溼地本身便具有淨化水質的功能,但如果溪水本身汙染程度大,超過溼地的淨化承載能力,就會對溼地造成負擔。因此,河口溼地處還增設了這類水質淨化設施,目的是透過對上游治理結果進行“查缺補漏”,使水質符合溼地淨化承載標準。

後續:

多管齊下讓河流長治久清

▲坑尾溪截流壩將溪水引入生態塘

讓河道實現長治久清並非易事。走訪中,記者見到了正在巡河的河道專管員蔣海茂,蔣海茂介紹說:“作為一名河道專管員,我的主要任務是對所負責的五六公里河道進行巡查,確保水面、堤防渠岸清潔,同時做好巡河記錄,還要對生活垃圾進行拾撿,對管理範圍亂倒、亂排、亂佔等影響水環境的行為及時制止上報。”

當天的溫度已經超過30攝氏度,跟隨著蔣海茂的腳步,記者沿著河道一路走走停停。幾分鐘的路程下來,蔣海茂臉上已經開始流下汗珠,他用手抹去額頭上的汗水,隨手甩了甩,繼續認真巡視著河邊的每一處。

“像蔣海茂這樣的

河道專管員

共有5名,以及區級流域河長1名,支流鎮級河長4名。”薌城區河務工作中心主任林銘告訴記者,這些人的主要工作就是及時解決發現的問題,形成

河長“管河、治河、護河”

的長效機制。

同時,薌城區屬地職能部門同樣各司其職,分工協作,開展企業、牛蛙、畜禽養殖雙隨機抽查,農村汙水中控管理中心線上監測全區58座分散式農村汙水處理站執行狀況,防止企業偷排、養殖反彈、裝置停轉造成新的汙染。發揮河道警長、檢察院駐區河長辦聯絡室、人民法院駐區河長辦法官工作室作用,

強化河湖長制與司法力量相互補充

,為依法治水管水營造良好的法制環境,形成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保護的工作合力。薌城區、華安縣兩地河長辦還建立

上下游聯動機制

,協調解決上游汙染問題,透過層層配合,環環相扣,確保豐山溪小流域水源長治久清。

▲工作人員檢視監測資料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一系列水質提升技術背後,有一臺機器“功不可沒”。它就是

“移動式智慧24小時線上監測器”

。這臺機器如同整個系統的核心大腦,每天不間斷線上監測水體中的高錳酸鹽、氨氮、總磷指數。現場技術人員透過參考由機器監測出的原河道水質指標,對水質淨化裝置作出相應調整,讓有機汙染物“無處可逃”。

閩南日報